■文/本刊記者 呂榮潔
記者手記
改革是不竭動力
■文/本刊記者 呂榮潔
世界向東看,中國正抓緊與國際接軌的進程。
近幾年來,西方國家發展減緩,再加上流行節能減排,其油氣需求正在下降。相反,亞洲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經濟發展迅猛,充當了全球油氣需求增長的主要來源。
今年是“十二五”起步之年,要實現“十二五”時期將石油石化行業做大做強,除了巧借外力外,只有通過自身改革,尤其是當前的熱點話題和難題的改革,才能實現石油石化行業又好又快發展,為“十二五”這一戰略機遇期和轉型期開好局。
改革是一個浩大的工程,不能搞眉毛胡子一把抓,應該有所側重,各個擊破。當前對加快我國天然氣市場發展、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走出去等的討論特別多,這次在論壇上也聽到了很多這方面的見解。
我國天然氣也已經跨入了一個歷史性的新階段,初成體系。但對天然氣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層次不高,天然氣價格與替代能源價格相比明顯偏低,天然氣出廠價格遠低于國際天然氣價格水平,天然氣定價未考慮不同用戶成本的差異和峰谷氣價,這都可能會影響我們國家油氣市場的快速培育和壯大。
除了要從更高的層次上來認識我國加快培育天然氣市場的重大意義外,還要從天然氣定價機制這個角度入手實施改革。價格機制改革,是加快我國天然氣市場發展的關鍵。
在改革思路上,近期應以簡化或歸并出廠價格分類、建立天然氣價格與燃料油、LPG等替代能源價格掛鉤聯動機制為目標,逐步縮小與進口氣價格差距,并定期調整。中期以完善價格形成機制為目標,推動國產氣價與進口氣價接軌,調整理順終端消費價格結構,推行天然氣調峰價格、可中斷供氣和不可中斷供氣價格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形成有調控的競爭性市場定價機制,以市場供需決定價格,并能夠隨供需情況波動。
在成品油定價機制方面,我國成品油價格的改革走的是一條逐步市場化的道路,基本上符合當前國內石油市場管理的需要。但仍爭議不斷。如油價為何跟漲不跟跌、油價為何由政府制定、成品油定價機制為何不透明、為何油價漲快跌慢、石化雙雄制造油荒要挾政府等。
在制定成品油價格政策方面應該持“謹慎對待、積極穩妥、逐步完善”的方針,實施分步走的戰略和措施。在改革的過程中,要考量確保市場穩定供應、提高石油利用效率、維護社會利益公平因素,堅持市場化、國際化、競爭性、協調性、公開性原則。
在短期內,為減少國內外成品油價格的傳導“時滯”效應,抑制投機和走私行為,建議國家將成品油價格調價頻率加大,可以考慮將價格調整時間縮短為半個月或一周。也可以考慮每天移動測算,符合調價門檻就及時調整價格。在全國統一成品油零售上限價格,事實上存在的價格差距由零售企業根據權限自行調整,給企業更大的權力空間。國家發改委由原來制定成品油價格的角色改為公布成品油價格的角色,公眾在知情權的基礎上,可以對各個成品油零售企業的價格行為進行監督,進而也可以彌補政府監管的不足。
此外,還可以采取加快成品油流通管理體制改革,重點培育競爭性市場,盡快實現市場主體多元化;加快成品油市場法律法規建設,強化政府市場監管等配套措施。
在能源對外依存度不斷高企的情況下,企業走出去獲取能源“正逢其時”。國家鼓勵企業走出去,但政府機關的政策目標多元化、外交上又跟不上造成了石油企業舉步維艱。現在國際能源格局已經決定了我們中國要到一些高風險地區進行能源開發。
毋庸置疑,現行國際能源秩序不公正不合理、美國的強權政治及其所制造的“文明沖突”、國際金融秩序不合理,對國際能源秩序有著十分突出的影響,我國能源外交機制不健全、多數企業特別是地方企業和民營企業缺少走出去的經驗等等,都在威脅著走出去的安全。
能源企業對各種風險的考慮必須盡可能全面,對各種風險的防范必須盡可能嚴密,特別要高度關注國際政治風險。要更多地關注國際能源政治因素、更多地關注合作對象國的宏觀環境、充分利用國家的外交資源,與國家多部門聯動,避免單打獨斗,使“走出去”的步伐更加扎實穩健。我國能源企業在西亞遭受重大損失,在非洲和南亞多次遭受人員被綁架、襲擊等麻煩,很大程度上與我們企業對走出去的風險關注不夠是有關系的。
當然,石油石化行業還有很多方面需要繼續深入地改革,循序漸進。比如說,要進一步完善油氣期貨市場,利用它有效規避市場風險,同時提高在世界油氣市場中的話語權。相信經過“十二五”時期的全方位改革,在五年后能給我們呈現一幅更加美好的石油石化發展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