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日前發布《焦化行業準入條件(2014年修訂)》,自2014年4月1日起施行。準入條件適用于新(改、擴)建焦化企業,包括煉焦、焦爐煤氣制甲醇、煤焦油加工、苯精制企業。
根據準入條件,煉焦企業生產能力需達到100萬t/a,焦爐煤氣制甲醇企業單套生產能力需達到10萬t/a,煤焦油加工企業單套處理無水煤焦油能力需達到15萬t/a,苯精制企業單套處理粗(輕)苯能力需達到10萬t/a,鋼鐵企業焦爐應同步配套建設干熄焦裝置。
準入條件要求煉焦項目建設根據當地資源、能源狀況,以及環境容量、市場需求情況,落實新增產能與淘汰產能等量或減量置換方案。新(改、擴)建焦化企業必須在依法設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齊全并經規劃環評的產業園區內布設。煉焦企業應同步配套密閉儲煤設施及煤轉運、煤粉碎、裝煤、推焦、熄焦、篩焦、硫銨干燥等抑塵、除塵設施,其中焦爐推焦應建設地面站除塵設施。
國家鼓勵焦化企業采用裝爐煤水分控制、配煤專家系統,干法、低水分、穩定熄焦,焦爐煙道氣、荒煤氣余熱回收利用,單孔炭化室壓力單調,負壓蒸餾,熱管換熱,焦化廢水深度處理回用,焦爐煤氣高效凈化,焦爐煤氣脫硫廢液提鹽及其深加工,焦爐煤氣制天然氣、合成氨、氫氣、聯產甲醇合成氨等工藝,煤焦油產品深加工、煤焦油加氫、低階煤應用等先進適用節能減排、清潔生產和綜合利用的技術。
為積極擴大先進技術、關鍵裝備及零部件、緊缺資源性產品的進口,支持重點行業發展,更好地發揮進口貼息政策對促進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的積極作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商務部日前聯合印發了《鼓勵進口技術和產品目錄(2014年版)》。
其中,鼓勵煤炭行業引進的先進技術有:頁巖氣開發利用技術(水力壓裂技術和水平井鉆井技術);煤層氣(瓦斯)地面抽采及綜合利用技術;采掘裝備自動化與工況檢測系統技術;其他高效綜采成套裝備和煤礦快速掘進與支護設備制造技術;煤層氣(瓦斯)勘探及開發利用關鍵設備的設計制造技術;煤炭液化、地下氣化關鍵設備的設計制造技術;煤礦地質、石油及地球物理勘探關鍵設備的設計制造技術等7項。
鼓勵發展的重點行業涉及煤炭領域的有:煤炭共伴生資源加工與綜合利用;800萬t/a及以上煤礦洗選設備制造、3000萬t/a及以上大型露天礦關鍵裝備制造業等2項。
日前,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工信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國家能源局等6個部門聯合發布《關于調整重大技術裝備進口稅收政策的通知》。其中,3種大型煤炭設備、5種大型煤化工設備以及相關關鍵零部件、原材料獲批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
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的大型煤炭設備共3種,包括:大型正鏟式礦用挖掘機、大型非公路礦用自卸車(電動輪非公路礦用自卸車、機械傳動非公路礦用自卸車)、大型煤炭采掘設備(電牽引采煤機、刮板輸送機和刮板轉載機、多繩摩擦式提升機、大型破碎站)。
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的大型煤化工設備共5種,包括:往復式水煤漿隔膜泵,煤液化加氫反應器,大型空分設備及其壓縮機、空壓機、增壓機,大型合成氨設備,煤化工氣化爐。
日前,應世界地質圖委員會主席P·羅西的邀請,中國地質調查局地科院資源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裴榮富、研究員梅燕雄赴法國巴黎參加了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行的世界地質圖委員會全體會議。會上,他們匯報了國際合作編圖項目 “1∶2500萬世界海洋礦產資源圖”的工作進展,并向外國專家展示了新編的 “1∶2500萬世界海洋礦產資源圖(草圖)”。
會議期間,裴榮富、梅燕雄與世界地質圖委員會成礦圖分委員會主席E·扎布提尼、俄羅斯科學家S·契爾卡索夫討論了合作編制世界礦產資源圖集事宜。雙方商定,將在世界地質圖委員會框架下,以中國、俄羅斯、阿根廷為主,聯合美國、加拿大、法國等國家的科學家,合作編制1∶1000萬世界礦產資源圖集;計劃于2014年下半年在北京舉行首次國際研討會,推進國際合作編圖工作。
2000年以來,中國地質調查局地科院資源所與世界地質圖委員會合作,已編制完成 “1∶2500萬世界大型超大型礦床成礦圖”,即將完成 “1∶2500萬世界海洋礦產資源圖”和 “1∶1000萬亞洲成礦圖”。在此基礎上,該所通過國際合作編制了“1∶1000萬世界礦產資源圖集”,并開展了全球海陸成礦規律研究,此舉對我國更好地 “走出去”開展境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日前,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優化企業兼并重組市場環境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提出,兼并重組是企業加強資源整合、實現快速發展、提高競爭力的有效措施,是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發展質量效益的重要途徑。
《意見》強調,進一步優化企業兼并重組市場環境,必須尊重企業主體地位、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改善政府的管理和服務,力爭實現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政策環境更加優化、企業兼并重組取得新成效等主要目標,有效發揮兼并重組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積極作用。
《意見》針對企業兼并重組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重點提出了7個方面的政策措施。一是加快推進審批制度改革。系統梳理相關審批事項,縮小審批范圍,取消下放部分審批事項,優化企業兼并重組審批流程,簡化相關證照變更手續。二是改善金融服務。優化信貸融資服務,豐富企業兼并重組融資渠道和支付方式,完善資本市場,發揮資本市場作用。三是落實和完善財稅政策。完善企業所得稅、土地增值稅政策,擴大特殊性稅務處理政策的適用范圍,落實增值稅、營業稅等優惠政策,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四是完善土地管理和職工安置政策。完善土地使用優惠政策,加快辦理相關土地轉讓、變更等手續,做好兼并重組企業職工安置工作,對有效穩定職工隊伍的企業給予穩定崗位補貼。五是加強產業政策引導。發揮產業政策作用,促進強強聯合,鼓勵跨國并購,加強重組整合。六是進一步加強服務和管理。推進服務體系建設,建立統計監測制度,規范企業兼并重組行為。七是健全企業兼并重組的體制機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消除跨地區兼并重組障礙,放寬民營資本市場準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日前發布。
《意見》指出,近年來,許多城市的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部分發展定位不合理、搬遷企業承接地選擇不科學、污染土地治理不徹底、土地利用方式粗放、大拆大建、融資渠道單一等問題比較突出,亟待加強規范引導。
《意見》提出,力爭到2022年基本完成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任務,把城區老工業區建設成為經濟繁榮、功能完善、生態宜居的現代化城區。
為科學引導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工作,《意見》明確提出若干基本原則。提出要進一步簡政放權,凡利用市場機制能夠解決的交由市場解決。要充分考慮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發展基礎和環境承載能力,結合城市總體發展布局,合理確定方向和目標,努力探索各具特色的搬遷改造方式。創新組織模式、資金籌措模式、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與運營模式、土地治理與開發利用模式,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企業搬遷要注重與技術改造、改制重組相結合,注重擴大就業和增加居民收入。
《意見》明確,各地在落實過程中要科學編制搬遷改造實施方案。要推進企業搬遷改造,對城區老工業區企業視情況分別實施就地改造、異地遷建和依法關停等。要合理選擇搬遷企業承接地,根據搬遷企業的產業類型、發展方向等,引導企業向具備條件的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園區搬遷,推動產業集聚發展。要培育發展新產業,充分利用騰退土地,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要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完善管網、交通、信息等基礎設施,優化公共服務設施布局。要治理修復生態環境,因地制宜地構筑特色生態景觀。在搬遷改造過程中,要加快推進棚戶區改造,并加強工業遺產的保護再利用。
中灤科技公司作為開灤集團發展礦山物聯網產業的平臺,自2013年4月8日注冊成立以來,立足于掌握核心技術,研發礦山物聯網產品,加快發展步伐。
一是制定產業發展規劃。編制《開灤集團礦山物聯網產業2013~2020發展規劃》,確定了平臺類、子系統及裝置類、設備類、傳感器類、標準類、行業擴展類等六大類的產品體系。以研發礦山物聯網產品和掌握核心技術為主線,瞄準集團內外部市場,分階段實現產品體系規劃確定的目標。
二是積極推進產品研發。研發 “礦級物聯網管控平臺”,已經完成項目主要編程,掌握了核心技術;研發全息數字礦山平臺,已進入設計方案的修改完善階段;正在研發綜采自動化控制系統、井下排水系統、安全監管網、供電控制系統、皮帶運輸控制系統、井下移動通訊系統、視頻監視系統、通用數據轉換裝置等產品,將自動化信息化技術應用到井下生產一線。
三是積極參與 “兩化”融合項目建設。在開灤集團全面推進 “兩化”融合的過程中,依托項目建設培育物聯網產品,詳細調研集團自動化、信息化的現狀和需求,有針對性地提出了集中控制、消除孤島、實現子系統整合等技術方案。
四是探索 “政、產、學、研”合作模式和機制。與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國家煤監局、中國科學院唐山高新技術研究與轉化中心、唐山市科技局和工信局加強交流合作,圍繞信息技術、先進制造業等新興產業,搞好項目對接、科技支撐平臺建設、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推進重大科技成果孵化、培育、產業化發展。
陽煤集團《高瓦斯自燃煤層火災防治技術》和《堅硬頂板高瓦斯綜放面初采期瓦斯涌出特征及治理關鍵技術》2項科技成果通過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專家組的科技成果鑒定,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高瓦斯自燃煤層火災防治技術》項目研究了高瓦斯自燃煤層綜放工作面自燃發火機理和發生發展規律,為工作面自燃防治提供了理論基礎,研發了高瓦斯自燃煤層工作面火災綜合治理技術,為礦井安全生產提供了技術支撐。
《堅硬頂板高瓦斯綜放面初采期瓦斯涌出特征及治理關鍵技術》項目采用頂板工藝巷預裂爆破技術,縮小了堅硬頂板的初次垮落步距,提高了高抽巷初采期瓦斯抽放效率,避免了綜放工作面上隅角、回風巷和尾巷的瓦斯超限;揭示了堅硬頂板綜放面初采期瓦斯涌出特征和初采期瓦斯涌出異常及超限的原因,建立了綜放工作面初采期瓦斯治理體系。
日前,由淮南礦業集團自主研發的32項技術成果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授權。其中,自動放水器監控系統、卸壓窗開啟系統2項技術成果通過發明專利授權,礦用水處理裝置等30項技術成果通過實用新型專利授權。
近年來,淮南礦業集團堅持自主創新,致力于礦井開采、瓦斯治理和利用、地溫地壓、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研究,不斷探索,取得一大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據悉,通過國家專利授權的自動放水器監控系統采用數據采集模塊、數據處理模塊和監控模塊,通過傳感器自動獲取煤礦井下的檢測數據,并根據采集檢測數據,計算出自動放水器的控制參數,進而對自動放水器的放水執行時間、放水頻率進行控制,從而實現了自動放水器的自動化控制,有效降低了機房操作人員的工作量,且避免出現人為的誤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獲得實用新型專利授權的30項技術成果也各有特點,在煤礦安全生產中具有較高的實用性。這些專利技術均來源于礦區廣大工程技術人員的日常工程實踐,并已在礦井得到了成功的應用,對于提高工作效率、節約生產成本、降低勞動強度等有顯著的效果,具有極高的推廣價值。
近日,在全國煤炭工業首批 “三基九力”建設優秀班組評選活動中傳來喜訊,陜煤化陜北礦業韓家灣煤炭公司機運隊皮帶檢修班榜上有名。
一直以來,該公司皮帶檢修班以創建 “五型”班組和打造 “三基九力”團隊為載體,發揮班組長“兵頭將尾”的作用,以提升班組成員綜合素質為目標,不斷加強班組建設、重視班內安全培訓、嚴把現場作業管理、重視技術型人才培養,推進班組建設水平實現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