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志鍵,梁建和
(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3)
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創新機電類高職人才培養模式
黎志鍵,梁建和
(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3)
分析了現有人才培養模式的利弊,指出無論采用何種人才培養模式,都需要加強校企合作,提出了發揮學校優勢、服務企業、校企合作的辦法,在實踐的基礎上,對機電類專業現階段的教學改革,作了有益的探索。
高職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改革
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是人才培養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教育的發展,取決于人才培養模式是否具有特色。高職院校如何根據專業性質和區域特點,構建適宜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具有較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從而實現高職教育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問題之一。
2007年1月,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啟動“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在此背景下,各高職院校相繼展開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方案改革的研究,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把提高質量作為重點。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成為當前大力發展高職教育的一個熱點。
人才培養模式,即解決培養什么樣的人與怎樣培養人的問題,是指在一定的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評估方式,實施人才教育過程的總和。
過去的高職教育,過分強調“專業系統性、課程完整性”,致使專業劃分越來越細,課程越來越多,培養出來的學生動手能力不強,創新意識不足,不適應我國經濟建設和科技迅速發展的需要。
對于機電類專業而言,目前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嚴重缺乏,而學校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卻又經常性地面臨就業困難,從而最終成為制約我國機電行業發展的瓶頸。因此,改革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適應我國經濟、政治、文化高速騰飛,注重素質教育,構建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與提高素質為一體,富有時代特征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高職教育經過多年的發展與改革,相應地創建了一些具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較典型的是“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2+1”人才培養模式、“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等。
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有其不同的目標模式、制度模式和過程模式,在不同地域、不同專業的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如何根據區域經濟發展和本校專業特點,構建各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成為了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即企業直接參與職業教育,用人單位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高職院校針對用人單位需求,與用人單位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目標,簽訂學生就業合同,并在技術、設備、師資、教育、就業、管理等方面,進行全面合作,學生畢業后,必須到用人單位就業的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學生在校學習的職業針對性、技術應用性以及就業保障等問題,緩解高職畢業生就業難,而用人單位又缺乏人才的矛盾,實現了高職學校、學生和企事業用人單位“三贏”。是目前最為典型的、廣泛推行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其實,“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源于美國的合作教育模式,也即上世紀我國所謂的“委培”生。但是,受我國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限制,高職院校辦學理念落后,大學不斷擴招,畢業生供過于求,訂單量小,用人單位只重視物力資源的開發而忽視人力資源開發,高職院校缺乏一定的辦學特色、專業優勢、完備的實踐教學基地和“雙師型”教師隊伍。因此,“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還是存在著校企分割、教學與崗位能力諸多不相適應的棘手問題,“訂單式”培養,多數只是停留在口頭上。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以職業人才培養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在其實施中,要求做到企業與學校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生與企業員工相結合,教學內容與職業崗位的任務相結合。在職業教育中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實現教學環境企業化、教學內容職業化、能力培養專業化,提高學生專業技術能力、崗位能力和職業素質。
但是,由于學校自身的優勢不明顯、國家政策傾斜不夠,再加上企業作為市場主體,謀求利益最大化,擔心工學結合會影響生產,故企業的積極性不高,校企合作出現學校渴望而企業冷漠的“一頭熱”現象。由于目前的高職院校,多數沒有自己的企業,難于做到廠中校、校中廠的辦學模式,“工學結合”主要依賴于企業。所以在我國現階段,真正開展工學結合,還存在一定難度。
“2+1”模式是我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一種方法,是校企合作、產學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載體。實行“2+1”教學模式,其實質是由校企兩個育人主體在校企兩個育人環境中,培養學生做人做事的能力,用2年時間完成課程教學,讓學生第三學年到企業參加頂崗實習,直接參加生產實踐和生產過程。這一模式,不能理解為僅僅是時間上的概念,在運作模式上應有更為深刻的內涵。應該通過創設校企結合的內外環境,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提高其適應生產環境、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高[2006]16號文中提出“積極推行訂單培養,探索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頂崗實習等有利于增強學生能力的教學模式”,還明確要求“高等職業院校要保證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時間到企業等用人單位頂崗實習”,這充分說明了頂崗實習在高職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性。
但是,由于頂崗實習單位的分散性,增加了頂崗實習管理的難度;大部分企業是用招收職工的標準接收實習學生,學生也是用就業的眼光選擇實習單位,增加了頂崗實習雙向選擇的難度,最后造成學生隨意更換實習單位;一方面不利于學生頂崗實習過程的連續性,另一方面也損害了學校在實習單位中的聲譽和增加實習管理難度,實習效果難以保證。
“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學生的課堂學習和生產崗位實習交替進行、學用緊密結合的合作教育模式。“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將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工作的結合,突出實踐教學,重在培養學生職業素質、職業能力,通過學校教學環節與企業工作崗位有機結合,有利于學生認識社會,培養良好的職業意識、職業道德和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
但是,由于資金等方面的原因,許多高職院校師資力量、實訓設備投入相對不足,現有實訓條件與工學交替人才培養目標不相適應,學校專職教師缺少實際工作經驗和動手能力,從企業聘請的兼職教師,則缺少相關教育教學方面的知識,加上工學交替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尚不夠完善,從而導致工學交替人才培養的質量難以保證。
顯然,上述人才培養模式各具特色,執行起來也存在一定的困難。其中一個共同的要求,就是校企廣泛而深度合作。因此,無論是采用上述何種人才培養模式,還是將上述模式組合成新的模式,都需要加強校企合作。
人才培養模式,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必須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從體制機制建設、培養方案、培養途徑、培養模式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改革,才能確保人才培養品質和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
依托學院構建的“以行業企業為依托,院校為基礎,政府推動和社會支持四方聯動”的職教集團,緊緊依靠廣西機械工程學會等行業學會,密切聯系柳州正菱集團有限公司、廣發重工南寧發電設備總廠、南寧五菱桂花車輛有限公司等企業,加強企業、院校、行業學會之間多元化合作,促進資源的集成和共享,形成院校與企業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院校與院校之間的良好互動。通過加強校企合作機制的建設,探索“引企入系“、”引企入園“”、“辦校入企”等途徑,為學生創造生產性實訓實習場所。
學校要轉變觀念,不要只懂得向企業索取,包括要求企業吸納畢業生、接納學生實習等,給企業感覺校企合作沒有多大意思,結果造成只有學校熱衷于校企合作,企業對此很冷漠,出現所謂“剃頭挑子——一頭熱”。要知道合作是雙贏為好,學校也要關注和主動思考發揮自身優勢,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包括設備維護、旨在提高產品品質和生產效率的技術改造,讓企業實際深深感受到校企合作的好處,主動要求與學校合作,徹底打破“一頭熱”現象。
將校辦工廠建成“做學教一體”生產性教學基地,即校內工學結合實訓基地。還可以采取租賃、聯營等方式,吸引先進制造業與學校緊密合作,將原有的校辦企業建成校企人才共享、設備共享、文化互補、管理互通的校內工學結合實訓基地,把企業的部分生產任務,安排在校內的教學基地完成,配合實施“做學教一體”教學,即“校中廠”的教學模式;根據企業生產的需要及合作制件的特點,把學院的部分設備,甚至是整條生產線,安排在企業的生產區,使學生在該處的生產性學習活動,完全納入企業的管理之內,采用企業的管理模式,按企業的方式運行,即“廠中校”教學模式。通過校內工學結合實訓基地的教學,使學生在校期間,基本完成由大學生到企業員工的身份轉變,真正做到與企業“零距離”接軌。
以實施工學交替為原則,構建“一平臺,多模塊”的專業課程體系。即根據教學需要,把課程體系劃分為相互關聯不大、知識交叉少的一系列相互平行的模塊,每個教學模塊涵蓋一定的專業基礎和專業核心課程,模塊之間互相獨立,便于分段式組織教學。同一個專業的不同班級,選擇不同的模塊教學,有效、合理地配置教學資源,確保教學工作能夠高品質、高效率及低成本的運行。
利用校企合作體制建設思路,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充分調研,征集和參考一直工作在生產第一線的實踐專家意見,尋找實踐專家在職業成長過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務,參照職業資格標準,突出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培養,構建工作過程導向的機電類專業全新的課程體系;強調“企業需求和學生需求并重”,按照“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相一致”的要求,制訂全新的課程標準;淡化專業基礎課、專業理論課和專業實訓課的界限,按照專業核心能力培養的要求,與企業專家合作,開發以行動導向教學法組織內容的優質專業核心課程,建設緊密結合生產實際的特色教材。
針對高職學生厭學的思想,開展項目化教學,即按照“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的理念,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根據職業能力培養需要、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需求,將課程教學內容設計成項目,以若干個項目組成課程的教學主線,把課程內容從過去的以教師講授和課本知識為載體,變成以項目任務為載體;把學生被動聽講,變成學生主動參與操作、積極參與新知識的探索。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而進行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核心能力和關鍵能力。
我區高職發展相對落后,遠遠不能適應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要求,高職院校需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課程體系、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方面等進行深入的改革,探索高職院校機電類專業技能型、實用型、應用型等企業急需人才的培養模式,以緩解機電行業人才緊缺與機電專業畢業生就業難之間的矛盾,需要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共同為特色人才培養及其培養模式的創新打下良好基礎。
[1]柴紅敏.人才培養模式與培養方案改革的理論分析[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09,(6):102-104
[2]張世亮.高職“2+1”人才培養模式中頂崗實習教學的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0,(4):145-147.
[3]黃詩義.高職院校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010,(8):149-153.
[4]吳 巖,張 煉.必由之路——高等職業教育產學研結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Build Platform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to Innovate the HVE Electro-mechanics Talents Training Pattern
LIZhi-jian,LIANG Jian-he
(Guangxi Hydraulic and Electric Polytechnic,Nanning 530023,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raining pattern at present.Point out that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is needed in every training pattern;exert the advantage of college to serve enterprises,on the foundation of practicing,research the reform of electro-mechanics education in the present stage.
HVE;cooperation;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talents training pattern;teaching reform
G718.5
B
1672-545X(2011)08-0214-03
2011-05-23
黎志鍵(1954-),男,廣西梧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水利水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