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富貴
(密云縣水土保持工作站,北京密云101500)
密云縣位于北京市東北部,屬燕山山區,面積2 229.45 km2,其中山區面積1 771.75 km2,是北京市重要的地表飲用水源地和生態涵養發展區。全縣地貌以土石山區和淺山丘陵區為主,植被覆蓋差異較大,受地形、土壤、氣候等因素影響,水土流失普遍存在。水土流失以水蝕為主,并伴有部分風蝕。據2000年北京市土壤侵蝕遙感調查,全縣水土流失面積957.87 km2,其中輕度流失面積 661.19 km2、中度 296.68 km2[1]。隨著北京城市的發展和全縣生態涵養發展區發展思路的轉變,密云山區的功能已由傳統的農業生產逐步轉變為生態涵養、水源保護、休閑娛樂和休憩觀光等,山區的水保生態建設工作也由單純地服務于農業轉向全面服務于首都經濟社會發展[2]。
“十一五”時期,密云縣明確了生態涵養發展區工作方略、“三個走在前列”的奮斗目標和“綠色國際休閑之都”的發展定位,給水土保持工作帶來新的生機。按照全縣水土保持總體規劃和目標要求,水土保持工作緊密結合生態縣和新農村建設,以生態環境保護、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改善和人居環境改善為重點,優化產業結構,培育、扶持生態友好型產業,服務溝域經濟發展。一是按照“以水源保護為中心,構筑水土保持三道防線,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的思路,依托京津風沙源、土地出讓金等項目,共治理小流域27條,治理面積達308 km2,建設了一大批具有資源優勢和產業特色的清潔小流域。二是圍繞監督管理能力建設,加強了對開發建設項目的監督管理,編制落實水土保持方案346份,防治責任范圍面積近4 500 hm2,水土保持總投資82 540多萬元,年減少土壤流失14萬t,有效地預防和控制了人為水土流失。三是以石匣、大關橋兩個監測網點為中心,開展全縣水土流失監測預報工作,并向社會發布水土保持公報4期;開展了9條清潔小流域調查監測工作,為清潔小流域建設提供了數據和理論支撐。四是以水保法宣傳貫徹為重點,結合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面向機關、社區、鄉村和生產建設等單位開展宣傳,提高了全社會水土保持法治意識和環保意識。
經過探索和實踐,密云縣總結出以大流域為骨架、小流域為單元,建設“生態保護型”、“休閑觀光型”、“綠色產業型”、“民俗庭院型”4種類型的生態清潔小流域的思路和模式。小流域治理緊緊圍繞“綠色國際休閑之都”的發展定位和“三個走在前列”的目標,以水源保護和生態環境改善、農村生產設施條件改善和鄉村人居環境改善為重點,結合生態村建設和環境優美鄉村建設,依托資源,培育生態友好型產業,服務于溝域經濟發展。生態清潔小流域與傳統小流域相比,治理理念由單一服務于農業生產、防治水土流失轉變為全面服務于首都社會經濟發展、綜合防治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取得了更加明顯的實效。
根據生態涵養發展區發展思路和戰略,綜合分析小流域內的自然條件、資源狀況、發展方向、生態地位和水源保護的要求等,在全縣水土保持“三區”劃分的基礎上進行水土保持分區,即將全縣分為密云水庫一級水源保護區、二級水源保護區、三級水源保護區和密云水庫下游低度侵蝕區4個大區,各區內根據地形地貌和土壤情況再劃分亞區,共劃分為西部中高山區、中東部低淺山丘陵區、南部平原區等10個亞區。針對不同的分區,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地制定治理方案,布設水土保持措施,有序地推進全縣小流域綜合治理。
水土保持是一項綜合性的社會公益性事業,小流域綜合治理因其在思路、理念、措施、效益等方面的統籌綜合而成為生態建設的主體。建立水土保持工作的部門聯動機制對于推動全縣的生態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密云縣以縣農委牽頭組織的生態環境協調聯席會議和山區流域治理聯席會議為平臺,水務、發改委、農委、林業、農業、國土等部門共同參與,出臺了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管理辦法和封山禁牧、生態補償、生態移民等相關政策,實現了部門聯動、政策集成、統一管理和資源整合,促進了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的開展。
依托項目建設,引導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產增收,是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舉措。在小流域治理中,不斷挖掘流域資源,改善流域環境和基礎設施條件,提升流域形象,打造“一村一品”、“一溝一景”的小流域品牌,促進了流域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如黃土坎鴨梨生產基地依托2006年京津風沙源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通過實施梯田整修、田間生產道路建設、節水灌溉以及其他配套措施,不僅使采摘園區水土流失得到治理、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而且改善了采摘園區的基礎條件,使鴨梨的產量增加、品質提高,增加了農民收入。據調查,流域治理后年人均收入比治理前增加了500元。
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措施的實施在滿足安全要求的前提下,追求近自然的治理方法,選用生態、透水材料和治理工藝,使治理措施和周圍環境協調,體現出生態的自然美。如防護壩選用透水的格賓網并覆土種草以代替漿砌石,田間生產道路采用透水的片石等材料代替混凝土,護坡選用“坡改平”生態磚、生態袋等軟性材料,既保持了水土、控制了土壤流失、保證了安全,又能培育植被,豐富坡面綠化配置,實現更完善的坡面防護功能和美化效果。
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項目實施后,全縣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尤其是密云水庫上游的水土流失和水源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保護了密云水庫水源,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人居環境。
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實施,減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態環境,特別是項目建設中的水保林、封禁治理、梯田整修、壘樹盤、節水灌溉等措施增加了林草覆蓋率,有效地控制了土壤侵蝕,減少了通過水土流失而引起的面源污染對水源的污染,有效地保護了水源。調查顯示,凡經過治理的小流域保土攔沙效益都在60%以上,土壤侵蝕模數明顯下降,已不存在強烈以上的侵蝕。全縣森林覆蓋率68.25%,其中山區森林覆蓋率71.36%,大大改善了水庫周邊的生態環境,每年減少入庫泥沙100萬t以上[1]。密云水庫和主要河流在連續干旱和水量銳減的情況下,仍保持著地表水Ⅱ類水質的標準。
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緊密結合新農村建設,通過實施項目、宣傳水保政策法規,加強了村莊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了鄉風文明,推進了民主管理,全方位地服務于農村和農民,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全面發展:①通過廣泛實施村莊環境整治、綠化美化、排水系統、污水處理、垃圾處置等工程,設置展示牌和宣傳欄,提高了村莊基礎設施條件,美化了環境,使新農村更加和諧宜居。②“十一五”時期,以項目建設為平臺,著力推進農村水務建設“一事一議”制度,使農民廣泛參與水土保持工程建設決策、管理和工程建設等,這樣既直接增加了農民收入,同時又提高了農民的參與意識和管理能力,促進了新農村的社會管理水平的提高。③通過水土保持工程建設、科技示范和水土保持進流域、進鄉村等活動,開展以保護植被、節約用水、垃圾分類等保水護水為主題的宣傳教育,普及科技知識,提高了群眾的環境意識和科技水平,使廣大群眾養成保水、護綠、節能、減廢的行為習慣,促進了鄉村文明[3]。
一是通過引導產業結構調整和培育生態友好產業,建立規模化、標準化的綠色小區和園地。“十一五”時期,結合綠色林果業發展,建設了黃土坎、石峨、北莊等多條綠色產業型小流域,打造了“黃土坎鴨梨”、石峨“御皇李子”、石城“燕山板栗”等多個具有特色優勢的果品品牌,提高了農民經濟收入。二是依托資源培育特色,建設休閑觀光型小流域,為市民創造優良的休閑度假勝地。如石城、花園小流域建設結合發展旅游產業,通過實施道路硬化、綠化美化、河濱帶治理等措施,營造良好的景觀,完善了“桃園仙谷”、“九道灣”、“五虎門”等旅游景區基礎設施,帶動了綠色采摘和民俗戶的發展,促進了休閑旅游、觀光度假等生態友好型產業的提升。
新水土保持法的頒布實施,是新時期加強水土流失預防和治理工作的重要舉措,對于推動密云縣水土保持和水源保護工作,促進全縣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密云縣將按照新法的規定和要求,轉變工作思路,創新工作理念,夯實工作基礎,不斷推進全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的開展。
水土流失區劃是開展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礎,也是水土保持規劃和監督管理的重要依據,同時也是法律貫徹落實的具體體現。新水土保持法對于水土流失區劃提出了明確而具體的要求,對于重點區域的水土保持工作做了嚴格的禁止性規定。要按照新的水土保持法要求,做好全縣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的劃分工作;結合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劃定的地質災害易發區、重點防治區,做好崩塌、滑坡危險區和泥石流易發區的劃定工作,及時向社會發布公告。這些區域將是全縣水土保持工作的重點,要加強這些區域內各項建設活動的日常管理,嚴格法律的落實,提高這些區域規劃的審核標準,嚴格控制和監督這些區域內的開發建設項目,嚴厲打擊區域內的違法活動,杜絕法律禁止的違法行為。
新水土保持法強化了規劃的法律地位,明確了水土保持規劃作為開展水土流失預防和治理、水土保持方案編制、水土保持補償費征收的依據,水土保持規劃一經批準即應當嚴格執行[4]。同時,法律規定應將水土保持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在重要基礎設施建設、礦產資源開發、城鎮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等方面的規劃中,提出水土流失預防和治理的對策和措施[4]。
要按照法律的規定,在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宏觀指導下,結合土地利用規劃、水資源規劃和環境保護規劃等,編制水土保持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對全縣今后一個時期的水土保持工作做出全面的部署和專項部署,同時加強對其他規劃中水土流失預防和治理措施的審核和監督工作。水土保持規劃應在水土流失綜合調查和區劃的基礎上,遵循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重點的原則,借鑒原水土保持分區的特點,強化水土保持和水源保護功能分區,突出區域特色。水土保持規劃不僅要服務于全縣的水土流失預防和治理工作,而且要服務于全縣的經濟社會發展,將水土保持管理納入全縣的社會管理之中。
新水土保持法規定,在飲用水源保護區,采取預防保護、自然修復和綜合治理措施,配套建設植物過濾帶,開展清潔小流域建設,嚴格控制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減少由水土流失而引起的面源污染,保護飲用水源[4]。同時,法律規定國家加強江河源頭、飲用水源保護區和水源涵養區的水土流失的預防和治理工作,并確立了水土保持生態效益補償機制[4]。密云縣是北京市重要的生態屏障,北京新城規劃將密云縣定位為生態涵養發展區,密云水庫是北京市重要的地表飲用水源基地,全縣80%以上的區域屬于水源保護區。國家從法律、政策層面保障水源涵養區和飲用水源區的發展,要利用好這一法律和政策資源,多渠道籌集資金,以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為主體,推進全縣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好的服務。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要按照以水源保護為中心構筑水土保持“三道防線”的思路,緊密結合新農村建設和溝域經濟的發展,綜合分析利用流域的資源優勢,突出重點,培育特色,注重實效。
新水土保持法規定了“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針,進一步強化了預防保護制度,細化了一些重點區域如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重點治理區、崩塌滑坡危險區和泥石流易發區、水土流失嚴重和生態脆弱地區的禁止或者限制性的規定,體現了預防保護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工作中要以法律為準繩,以開發建設項目的監督管理、水土保持方案的編報和落實為重點,加強全縣的水土流失預防保護工作:一是加強重點區域的預防和監督管理工作,特別是法律禁止和限制的區域;二是要加強重點領域和行業的監督管理工作,如林區采伐、公路鐵路建設、礦產開采、農林開發等;三是要加強水土流失預防的社會管理工作,如5°以上、禁止開墾坡度以下的農業耕作管理和坡地的林業作業管理等;四是加強部門聯動,特別是林業、農業、國土資源等法律明確規定的有法定水土保持職責和義務的部門,要加強溝通和聯系,密切合作,形成水土保持工作全方位監督的格局。
新水土保持法明確了水土保持調查和公告制度,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保障水土保持監測經費,并就水土保持監測公告事項作出了詳細的規定。要認真履行法律賦予的責任,不斷完善監測網絡,提高監測技術水平,發揮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在政府決策、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公眾服務中的作用。一方面,要加強水土保持基礎監測和研究工作,以石匣、大關橋兩個監測網點為中心,開展徑流小區、溝道量水堰、水質水量等基礎監測工作,為水土流失預防和治理提供理論支撐;另一方面,開展針對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的調查監測工作,科學選取監測指標,為清潔小流域建設理論的完善、方案措施制定、效益評估等提供數據支持。同時,開展暴雨山洪等災害調查,為科學評價水土保持防災減災效益、制定防災減災預案和災區開發建設政策提供服務。
[1]韓富貴.密云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成效與展望[J].中國水土保持,2007(6):50-52.
[2]畢小剛,段淑懷.北京市從小流域治理走向小流域管理的實踐[J].中國水土保持,2007(1):10-11.
[3]王娟,韓富貴.水土保持為密云縣創建生態縣奠定了基礎[J].中國水土保持,2009(4):53-55.
[4]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