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潔
(長治市水土保持試驗站,山西長治046000)
我國的煤礦開發建設項目主要分布在山西、陜西、河南、山東、內蒙古、黑龍江、貴州、寧夏、安徽、云南等省區。煤炭作為我國的主要能源和重要的戰略物資,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仍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煤礦開發建設項目建設和生產運行期間,若不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就會產生大量的水土流失,會對周邊環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有必要對煤礦開采項目的特點等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防治對策。
按開采方式的不同,可把煤礦分為露天煤礦和井采煤礦兩種。
露天煤礦的建設生產主要經歷剝離、采煤、運輸、煤炭加工、巖土排棄5個過程,項目組成主要包括采掘場、內外排土場、工業場地、地面生產系統、地面運輸系統、防排水工程等。項目占地面積一般較大,地貌擾動和破壞嚴重,開發建設會產生大量的棄土、石、渣,并使礦區地貌發生顯著變化。排棄物使局部地段高差加大,土體被擾動并疏松,地表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露天煤礦的剝采比一般在211~1416 m3/t之間,大型和特大型煤礦在211~412 m3/t之間,小型煤礦在317~1416 m3/t之間。大型露天煤礦占地面積平均是小型煤礦的12倍;永久占地面積與臨時占地面積之比,特大型煤礦平均為5.4∶1.0,小型煤礦為14.5 ∶1.0。
井采煤礦的建設生產主要經歷井筒與井巷掘進、采煤、運輸、煤炭加工、矸石排放5個過程,包括井下生產系統和地面生產系統兩部分,其中:井下生產系統包括井巷、硐室、裝備和地面構筑物;地面生產系統包括井筒工程、工業場地、行政生活區、地面加工及輸送系統、運輸系統、排矸場、供排水工程、供配電和供熱系統。單個井采煤礦的占地面積明顯比露天煤礦小得多,后者一般是前者的幾倍甚至是十幾倍。雖然該類煤礦的地面占地面積比較少,但其在建設期和生產運行期持續排放煤矸石,地下大范圍的開采、挖空、擾動易導致地表大面積塌陷,影響區域水循環及植物生長,破壞土地資源,降低土地生產力。井采煤礦的永久占地面積與臨時占地面積之比,特大型的平均為 1.2 ∶1.0,小型的為 3.8 ∶1.0。
露天煤礦在建設期實施地面土建工程,如場地平整、建(構)筑物施工、道路及輸煤棧橋建設、鐵路專用線架設、管溝開挖等,造成大面積的地表被擾動,植被被破壞,大大地降低了原地表水土保持功能。占地面積較大的采掘場、排土場由于其邊坡較陡,也有發生坍塌或形成泥石流的可能。工程建設過程中形成的巨大松散堆積體,如遇大風、暴雨和重力作用,則極易造成土壤侵蝕,甚至誘發次生地質災害。另外,疏干水被大量外排,使當地的水資源受到嚴重影響,從而導致土地干旱化。
井采煤礦因為在地下施工,所以對地表的擾動不論在面積還是在強度上均遠小于露天煤礦,但是因開采而產生的地表沉陷、裂縫,會引發滑坡、坍塌等地質災害,導致礦區及周邊區域水土資源的破壞。煤礦本身在煤炭開采中要采取地面防滲及地下水回抽等措施,有些還要穿越地下含水層,嚴重擾亂了地下水系的循環補給供應,導致地下水水位下降,造成水源枯竭或河流斷流。在生產運行期間 ,堆放大量的巖土和矸石,形成巨大松散堆積體,如不及時采取攔擋、防護和截排水措施,一旦遇到外營力作用,則可能導致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煤礦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的主要特征見表1[1]。

表1 煤礦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的主要特征
工程建設中擾動原地貌使土壤、植被遭到破壞,增加了裸露面積,減弱了表土的抗蝕能力,加劇了區域內的水土流失。煤礦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破壞地表植被,促發土壤侵蝕。當地表植被遭到破壞后,土壤結構亦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土壤抗侵蝕能力減弱。當遇高強度、短歷時暴雨時,大量泥沙被洪水沖入河道,對下游構成危險。
(2)損壞、占壓農田,影響農業耕作。開挖將損壞農田土層結構,即使修復,短期內也難以恢復地力,影響當地農業發展,所以在施工過程中必須采取有效的施工組織措施,采用熟土剝離、分別堆放、回填表土、合理恢復的土地整治措施,減少施工過程中造成的農業損失[2]。
(3)擴大侵蝕面積,加劇洪澇災害。工程擾動地表面積較大,擴大和增加了原本侵蝕嚴重的區域。如建設過程中亂挖亂填,不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必將損壞原農田灌溉渠系,影響鐵路、公路運輸及河流行洪安全,并給區域經濟發展及生態環境建設造成一定影響。
(4)誘發地質災害,引起生態惡化。在建設過程中擾動和損壞了原土層結構,易引起滑坡和瀉溜,同時開挖及排棄的大量土石沙,大大增加了溝道輸沙量,對生態環境和下游河道行洪構成潛在威脅。
大力加強《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煤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及《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提高群防意識,使群眾知法,礦山企業懂法。在煤礦開采中要堅持煤炭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并重、防治結合、以防為主的方針,同時根據本地區的實際,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法規,要把法律法規政策真正落到實處,把引發的災害解決在萌芽狀態;保障礦區生態環境損害修復的實施,促進礦區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對于煤層埋深較淺、基巖和隔水層厚度較大的煤礦,可采用條帶開采技術,為實現煤層保水開采的目的還可以采取分層開采,使礦區的含水層免遭破壞,從而減少礦區地下水資源的流失。優化布置礦區開采的工作面,在井下采用矸石回填技術措施,能有效減少矸石堆放造成的新增占地,減少對礦區周邊原始地貌的破壞。另外,可以考慮將多余的矸石運往矸石磚廠或矸石電廠進行綜合利用,減少矸石永久堆放帶來的水土流失問題;若無條件進行重復利用的,堆放過程中應以防為主,采取先擋后棄、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結合的原則,將水土流失量控制到最小。
煤礦在運行期間,會不斷地向外排放大量廢水。這些廢水受礦井內煤粉、巖粉及其他廢棄雜物的污染,若直接向外排放,則會嚴重污染礦區周邊的生態環境,并對下游水環境造成較大的影響,同時也會造成水資源的極大浪費。為節約水資源,使礦井廢水獲得循環重復利用,可以建設污水處理站,充分利用沉淀、生物處理、化學殺菌、循環過濾等先進技術進行處理,并將凈化后的礦井廢水重復用于礦區灑水防塵、綠化及消防等。
煤礦在開采過程中將產生大量的煤矸石,若直接外排到周邊地區,既占用大量空地,又嚴重污染環境。而若將煤矸石作為填充材料進行回填,不僅能有效減少其占地面積,而且能修復由其所破壞的土地。對地下潛水位較低的邊坡地帶和積水較多的沉陷區,可采取平整土地、改造成梯田的方法復墾利用[3];對積水深度和面積都很大的采空沉陷區,可將其積水蓄積作為灌溉水源或發展漁業。
要實現礦區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必須搞好礦區的水土保持工作。應以先進的理念支撐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按照構建核心層美化、環形層綠化、外環層防護三大生態功能圈的治理思路,在礦井開采時應用先進技術實現井上井下互動治理,從控制礦區外圍的水土侵蝕入手,營造以常綠植被為主的水保林、水源涵養林,采取必要的封育保護措施,采用點線面相結合、工程措施與植物措施相結合、重點治理與全面治理相結合的方法優化防治措施,形成相對穩定的礦區生態功能圈,從而實現礦區整體生態環境的改善和優化[4]。
煤礦在建設及開采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引起水土流失問題,各有關部門應密切配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科學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針,依據不同煤礦水土流失類型與治理重點,科學合理地布設各項水土保持措施,改善礦區的生態環境,實現煤炭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1]陳正新,袁普金,尤偉,等.煤礦工程水土保持準入條件[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0,8(3):93 -98.
[2]宋世杰.煤礦開采對煤礦區生態環境損害分析與防治對策[J].煤炭加工與綜合利用,2007(4):44-48.
[3]孫維銀.煤礦開采中的水土保持[J].地下水,2010,32(1):157-158.
[4]王姣雯.淺談煤礦開采區的水土流失與防治[J].污染防治技術,2010,23(5):49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