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平章
(隆德縣水務局,寧夏 隆德 756300)
寧夏隆德縣梯田建設的做法和經驗
董平章
(隆德縣水務局,寧夏 隆德 756300)
水土流失;梯田建設;綜合治理;隆德縣
針對人多地少、水土流失嚴重的實際,隆德縣委、縣政府把治理水土流失、建設基本農田作為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實現農民增收、脫貧致富的一項重大措施來抓,取得了明顯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介紹了隆德縣梯田建設的主要做法和經驗,包括圍繞一個中心、狠抓兩個關鍵、突出三個重點、注重四個結合。
隆德縣地處寧夏南部六盤山西麓,轄 13個鄉鎮、128個行政村,土地總面積 985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約占 74%,有耕地面積 4.29萬 hm2;總人口 18.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 17.1萬人,是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口密度最大的縣(市)之一;所在地區海拔高,氣溫低,地貌類型復雜,生態環境惡劣,自然災害頻繁。
多年來,隆德縣委、縣政府把治理水土流失、建設基本農田作為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以及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脫貧致富的一項重要工程來抓,經過廣大干部群眾數十年的艱苦努力,全縣基本農田累計達到 3.68萬 hm2,占耕地面積 4.29萬hm2的 86%;林地面積 3.68萬 hm2,森林覆蓋率為 25.9%;草地面積 0.55萬 hm2,林草覆蓋度為 42.8%;地埂造林種草 0.44萬hm2,地埂利用程度達到 65.8%;治理水土流失面積 528 km2,治理程度達 72%,走出了一條興修基本農田、改善生產條件、農民脫貧致富的新路。隆德縣梯田建設取得了明顯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2005年 10月被水利部命名為“全國梯田建設模范縣”稱號。隆德縣在梯田建設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做法和經驗。
隆德縣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認真領會黨的富民政策,提出了向荒山要效益的工作思路,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縣情,遵循自然規律和社會經濟發展規律,把水土保持作為改善農業基礎條件和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中心工作來抓,堅持以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為重點,以提高土地產出率、穩定解決群眾溫飽、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為目標,以基本農田建設為基礎,以合理利用水資源為核心,構建水土資源綜合利用體系和生態安全保障體系。
(1)狠抓組織保障,切實加強領導。領導親自抓是搞好梯田建設的關鍵。為此,縣上專門成立了梯田化建設指揮部,由主管副縣長任總指揮、縣四大班子分管領導任副總指揮、相關部門為成員單位,抽調業務部門專業技術骨干常年開展工作。各鄉鎮也成立了基本農田建設領導小組,指派農田建設規劃指導員和工作組進駐下屬各村。建立了縣、鄉、村三級目標管理責任制,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全力以赴抓農田基本建設。在農田建設攻堅的關鍵時期,采取縣級領導包鄉、科級干部包村、一般干部包點的“三包”措施,每年組織近千人的農田建設工作隊深入田間地頭,吃住在建設一線。
本次數據驗證對象即為本醫院從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間收入的5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女性患者24例,男性患者26例,最大年齡76歲,最小年齡40歲,中位年齡(59.65±3.54)歲。
(2)狠抓規劃編制,認真組織實施。隆德縣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治坡與治溝相結合,工程、生物、封育保護措施相結合,按照“山頂退耕林草戴帽,山腰梯田、地埂林纏腰,溝底林草、庫壩裹腳”的模式,一條溝、一面坡集中連片治理、規模化建設,構建起了以梯田為骨架,六盤山水源涵養林區和退耕還林區為片,河道造林和綠色通道工程為帶,農田地埂林和溝道造林為網,水庫、塘壩、淤地壩和水保骨干壩為點,片、帶、網、點結合,生物、工程措施配套的立體綜合防護體系。
(3)制度保證、嚴格獎懲。為保證梯田建設的順利開展,隆德縣先后制定出臺了《隆德縣梯田化建設實施方案》和《隆德縣梯田化鄉(鎮)實施意見》、《隆德縣基本農田保護制度》等 6項制度,對梯田建設的組織領導、實施措施、建設標準、驗收辦法、補助標準和獎懲辦法做了明確的要求,并納入各鄉鎮、相關部門年度考核內容,與主管領導和包村干部的任職、工資掛鉤。同時,將農戶的梯田建設任務完成情況與以工代賑、實物發放、平價農資供應及扶貧到戶項目等相結合,對貢獻特別突出的農戶,還給予農用車、現金等獎勵,增強了基層干部群眾的積極性和責任感,有力地保證了梯田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肌體的“神經末梢”,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基礎。通過研究和探索西南銅業分公司黨委在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進程中,如何以“三抓三要”為煥發基層黨組織活力的方法與途徑,帶領全體黨組織與廣大黨員在融入中心、進入管理中發揮黨委、黨支部和黨員的“三個作用”,為公司實現“打造一流銅冶煉企業”愿景目標提供智力支撐和組織保障。
(1)注重國家投入與多元化投入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大力建設梯田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投入。在充分利用國家資金的同時,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和實施項目帶動,采取國家投一些、縣上籌一些、群眾集一些的形式,鼓勵群眾對荒山荒坡進行開發治理。2004—2005年,國家撥付 1 200萬元、縣上貸款 600萬元、群眾籌資 317萬元、投勞折款 759萬元,隆德縣總投入2 876萬元進行梯田建設。為了將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縣財政部門堅持以管理為核心、以效益為目標、以制度為保障,更新觀念,明確責任,實現了資金由粗放管理向細化管理的轉變。對梯田建設資金實行了專戶專賬、專款專用、專人管理、嚴格審批,堅持“按建設計劃、按財政預算、按建設項目、按工程進度”的撥款原則,做到了資金及時、足額撥付。財政、紀檢、審計部門密切配合,將日常監督、重點檢查和年審結合起來,注重項目的績效評價,杜絕違紀行為發生。在梯田建設中,各村組采取一事一議的方式,組織發動群眾義務投工投勞維修水毀工程、修建田間道路、實施地埂造林等,出現了鄉鄉有重點工程、村村有農田會戰區、男女老少齊參戰的喜人場面。
由于土壤是一種比較復雜的多孔介質,流體在其內部滲透的過程也就顯得相對復雜,在研究這一問題時通常使用有限體積法[1]。具體的方法是:取流體體積與網格單元體積的比并將其視作多孔度,把流體與固體混合的區域視作多孔介質區。
(1)整合資金、部門聯動。總結以往水土流失治理由水保部門單打獨斗、綜合配套不完善、治理效果差的實際,隆德縣整合農業、林業、水利、交通、扶貧、財政等各方項目資金,動員社會力量投入梯田建設和流域治理。其中,財政部門主要負責資金落實,扶貧辦主要負責項目申報及工程驗收,水利部門主要負責規劃設計、機修梯田、流域治理、人畜飲水和庫壩工程建設,林業部門主要負責退耕還林、河道造林、地埂及溝坡造林種草,交通部門主要負責村級道路修建,農業部門主要負責農業實用技術推廣、農業結構調整以及地力培肥技術指導,農機部門負責機耕機播技術的推廣應用,宣傳文化部門負責宣傳和輿論引導工作,各鄉鎮負責梯田地塊和小流域治理任務落實。相關部門共同參與、齊心協力,形成了“政府導演、水保搭臺、各業唱戲”的有效機制。
(2)依靠科技、加快發展。隆德縣堅持梯田建設與扶貧到村到戶相結合,與退耕還林還草相結合,與推廣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相結合,與種草養畜、調整農牧業結構相結合的原則,以農業科學技術為支撐,派出科技特派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和幫助農民調整結構、合理輪作、培肥地力、高效種植。采取地膜覆蓋、間作、節灌、四位一體種養等技術,加強農藝措施和旱作農業技術推廣,大力引進和推廣優良品種,發展“兩高一優”農業,提高梯田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林、牧業穩步發展。
(2)注重改善生態環境與推廣先進農業技術相結合。隆德縣通過梯田建設增加了基本農田面積,為產業結構調整特別是種植業內部結構調整提供了較大空間,實現了由種糧型向糧經飼結合型、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由傳統自給自足型向現代商品型的轉變,加快了農業產業化進程。在節約用水方面,采用噴灌、畦灌等節水灌溉技術;在病蟲害防治方面,采用無害化新型殺蟲藥劑,大力推廣環保型無公害技術;在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方面,大力推廣沼氣池、節能灶。上述措施的實施把小流域綜合治理與改善生態環境、推廣農業先進技術、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有機結合起來,使農業產業結構趨于合理、土地產出率穩步提高,為全縣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加兩國雖然國情和社會制度不同,但是對青年學生的教育和培養有共性標準。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以學生為本的工作理念已在國內高校學生工作中逐步實現,表現在傳統以管理和教育為主的學生工作模式逐步向服務學生成長成才服務的模式轉變,在這個過程中,加拿大高校學生服務工作的一些好的做法值得借鑒學習。
(3)注重水土流失治理與農業結構調整相結合。以農業結構調整為主線,突出培育“養畜、種藥、抓勞務”三大支柱產業,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提高梯田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第一,以“穩定面積、增加單產,穩定總產、增加收入”為目標,大力實施“種子工程”,擴大良種覆蓋面積,確保糧食安全。第二,圍繞生態草場工程建設、退耕還林還草、草畜一體化建設等項目,改良“三化”草場,種植優質牧草,發展規模養殖戶,實行科學管理、規范化飼養,提高畜禽圈舍改造率。第三,充分發揮六盤山野生中藥材資源優勢,堅持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打造特色品牌,提升藥材產業。第四,擴大勞務基地,拓寬輸出渠道,加強技能培訓,做強勞務產業。同時,發揮冷涼型氣候的優勢,擴大反季節瓜菜、優質蠶豆和馬鈴薯等作物種植面積,壯大特色經濟,擴大外銷,增加農民收入。
(4)注重小流域綜合治理與促進基礎設施建設相結合。堅持以小流域綜合治理為重點的生態建設和保護不動搖,加大零星宜修坡耕地和低標準梯田的治理改造力度,實施沃土工程。第一,抓好退耕還林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構建以六盤山水源涵養林為片、七大河流和綠色通道為帶、農田地埂林為網,村屯綠化為點,片、帶、網、點相結合的綠色屏障,解決生態環境脆弱、生產條件差的問題。第二,抓好水源工程及灌區節水改造配套工程建設,實施水庫、塘壩、井窖聯合調蓄、統一調度、節水灌溉,擴大灌溉面積,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益。第三,抓好人畜飲水、農村道路、農村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夯實農業發展平臺。截至 2005年,隆德縣共建成水庫 27座、塘壩 238座,發展農田灌溉面積 6 533 hm2;修建基本農田 36 800 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積 528 km2;興建農村人畜供水工程 44處,解決了農村8.58萬人和3.17萬頭大家畜的飲水困難。全縣已初步形成了防洪、蓄水灌溉、水土保持、城鄉供水等多功能水利體系,水旱災害得到有效控制,農田灌溉面積逐年增加,城鄉供水得到保證,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為經濟社會發展增加了活力。
S157.31
C
1000-0941(2011)04-0017-02
董平章(1966— ),男,寧夏隆德縣人,工程師,主要從事水利水保工程規劃、施工方面的工作。
2010-10-15
(責任編輯 李楊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