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生
(云南省普洱市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分站,云南普洱 665000)
云南思茅河盆地生態清潔型流域建設技術措施體系研究
羅文生
(云南省普洱市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分站,云南普洱 665000)
水土保持;生態清潔型流域;三道防線;技術措施體系;思茅河盆地
水土流失是最主要的、最直接的污染源,而生態清潔型流域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創建人與自然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結合思茅河盆地流域建設的實際,從生態用地與生產用地劃分、“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生態保護”三道防線構筑、流域五大生態系統建設、流域社會主義生態新農村建設以及生態清潔型流域監測評價體系建立等方面,系統地提出了云南思茅河盆地生態清潔型流域建設的技術措施體系,以期指導思茅河盆地水土流失治理與生態清潔型流域建設。
水土流失是最主要的、最直接的污染源,而生態清潔型流域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創建人與自然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1]。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對環境的要求也有了新的轉變,與之相適應,流域治理也需進行對應的思路調整與理念更新,從向環境索取資源轉向保護、改善環境直至與之和諧相處[2],從單純的流域治理轉向流域管理[3],在傳統的流域治理基礎上,將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水土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農村及人居環境改善、景觀建設等納入流域治理與建設中。
經多年實踐,北京市提出了以水源保護為中心,按照“保護水源、改善環境、防治災害、促進發展”,構筑“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生態保護”三道防線的生態清潔型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模式,并提出了“封、移、補,節、治、調,清、育、保 ”等技術措施和手段,小流域生態清潔型建設收效明顯[2-5]。2007年,水利部制定了全國水土保持生態清潔型小流域試點工程實施方案,在全國各地推動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現已涌現出大量成功事例,生態清潔型流域建設已成為新時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與流域建設的新特點。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是彝、傣、哈尼、佤等少數民族聚居的邊陲明珠。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創建旅游強市、建設生態普洱的戰略目標,重點打造觀光茶園、水庫度假村、思茅河風光帶等生態建設項目。但受經濟社會發展和特殊的盆地地形等影響,目前思茅河盆地周邊水土流失嚴重,流域內非點源污染普遍存在,貫穿盆地的思茅河水系水體污染嚴重,生態環境失衡,嚴重危及區域糧食安全、用水安全和生態安全。如何防治水土流失,控制面源污染,建設生態清潔型流域,并使之與區域生態定位及功能劃分相適應,達到資源可持續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的,是當前需引起重點關注的生態環境問題。
思茅河盆地位于普洱市思茅區,涉及思茅、南屏和倚象 3個鄉鎮,地理位置位于東經 100°52′30″— 101°02′44″、北緯 22°41′45″— 22°54′50″之間 ,土地面積 197.92 km2,為南北向展布的半封閉式斷坳山間盆地,長 8 km,寬 2.5~5 km,盆地中部為沖積層、湖積層,盆地東部山前主要由洪積層構成。思茅河發源于盆地南端,自南向北流經盆地中部,沿途納入梅子河、洗馬河、曼連河、老楊箐河、石龍河等支流,呈樹枝狀分布。區內已建成中型水庫 1座,小(一)型水庫 3座,并有小(二)型水庫及壩塘 10余座。
研究區屬低緯山區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多年平均降水量 1 510.4mm,6—8月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 54.1%;多年平均氣溫 18.2℃,最熱月 7月平均氣溫 21.9℃,最冷月 1月平均氣溫 12.0℃,歷年最高氣溫 35.7℃,最低氣溫為 -2.5℃。屬高原亞熱帶南部季風常綠闊葉林地帶,植被呈垂直地帶性分布,海拔 1 300m以下為熱帶雨林或熱帶季風雨林,如千果欖仁、絨毛番龍眼等;海拔 1 300—1 800m為熱帶針葉林和常綠闊葉林,如思茅松林和小果栲林等。盆地內土壤沿等高線呈帶譜狀分布,海拔 1 500—2 000m地帶為紅壤,800—1 500m為赤紅壤,800m以下為磚紅壤。
(1)生態用地。確定生態用地的目的就是根據區域建設良好生態環境(包括城市生態、農村生態、水域生態等)的需求,明確區域生態服務功能,劃定生態用地地域,進而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保護、改善、提高區域生態服務功能。
根據上述要求,擬將思茅河盆地四周、集水區上游植被條件好、人為干預或擾動少、突出生態效益需求的水源涵養林或生態公益林以及水源保護區劃定為生態用地;同時,將思茅河及其主要支流下游水域、生態濕地、溪河沿岸等以服務城市生態、水系或水域生態為目的的區域,劃定為城市生態用地。在生態用地區域,應以保護性治理與開發為主,避免大規模改變用地性質,降低區域生態服務功能。
(2)生產用地。包括農業、林業、城鎮建設等生產性用地,是除生態用地以外的區域。在生產用地區域,應根據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合理科學地進行土地利用調整,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控制水土流失,防治面源污染。
應以思茅河盆地集水區為完整系統,依照地形地貌、植被分布、水土流失及生態定位等相對一致性原則,進行三道防線的劃分。圍繞思茅河及其主要支流,以及已建或擬建水利工程,通過區域功能劃分,以小流域為單元,從盆地四周集水區分水嶺沿山坡向下至小溪河下游出口,合理構筑生態修復、生態治理與生態保護三道防線。
(1)生態修復區。生態修復區為思茅河盆地集水區分水嶺以下至山地植被林緣線以上區域,面積 115.92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 58.57%。該區域以自然植被或人工植被為主,植被條件較好,人為干擾少,應以生態修復(如封禁、補植治理)為主。
(2)生態治理區。生態治理區為盆地山地植被林緣線以下至河道(或小溪)兩岸以上,以及水庫庫區山地植被林緣線至庫區正常蓄水位以上區域,位于盆地中下部,面積 52.91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 26.73%。該區域人為擾動大,土地墾殖指數高,且呈逐步增大趨勢,多開墾或利用為經果林地、農用地、農村生活區、城鎮居民用地等。治理上主要通過坡改梯、水保林、經果林以及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措施,防治水土流失,控制面源污染,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
(3)生態保護區。生態保護區為溪流、河道兩側或水庫濕地以及水庫消落帶等區域,面積 29.09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14.7%。該區位于三道防線末端,治理上主要采取溪河岸防治與植被建設(如庫區消落帶和河岸防護林)等,構建泥沙(污染物)入庫、入河前的最后控制屏障。
應以小流域為單元,以三道防線劃分標準為依據,以水土保持工程為骨干,建設森林、農地(或農林復合)、水體、城郊復合以及溪河水系濕地五大生態系統。
(1)運用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包括封禁補植),輔以封禁標牌和攔護設施等,充分發揮林草植被的自我修復能力,結合區域生態功能規劃,提高森林覆蓋率和林地生態功能,重點在生態修復區或水庫水源涵養區,改善森林生態系統,形成盆地四周山地第一道生態屏障。
(2)以坡耕地改造、土地整治或土地利用結構調整等為手段,綜合運用蓄水池、截流溝、沉沙池、排水溝、谷坊或攔沙壩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在生態治理區,尤其是農用地區域,控制水土流失,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并結合區域產業發展規劃,重點建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和休閑農業。同時,合理控制農林業(如普洱茶園)農藥、化肥的使用,達到減少面源污染,控制和減少污染物排放,改善區域生產條件和農地(或農林復合)生態系統的目標。
(3)以水庫庫區消落帶生態建設為重點,運用截排水體系或攔蓄工程,控制或減少水體入庫、入河污染;同時,加大水庫、河濱消落帶植被建設力度,建設盆地水庫、河濱水體生態系統,改善水質,保障區域用水安全。
(4)以思茅河沿岸風光帶、城郊休閑農業、城郊環境綠化與美化、風景點園林建設等為重點,建設良好的城郊復合生態系統,同時加大對普洱城區與盆地腹地城郊結合部水土保持與環境監督管理與違法案件的查處力度。
(5)在溪流或河道沿岸、溪河或水庫濕地以及水庫消落帶等生態保護區,運用植物措施(如濕地林草措施)、工程措施(如攔沙壩工程、溪河清理或清淤工程、溪河護岸工程)、管理措施(如禁止非法采砂、河道管理措施)以及濕地生態建設等,加強溪河管理與維護,控制侵蝕,確保溪河清潔,改善水質,美化環境,維護溪河、濕地生態健康,建設良好的溪河水系濕地生態系統。
在村鎮(尤其是村民聚居區)、旅游景點等區域,一是要改善生活用水條件,加強農村污水收集與集中處理,在有條件的地方(如城郊結合部)建設污水管網,將污水就近納入城市污水管網與污水處理廠,進行集中處理,邊遠區域則可根據實際,建設污水生態或物理過濾帶或小型污水處理場;二是要改善農村生活習慣,進行生活垃圾集中回收(如擺放垃圾桶、建立定點定期收集制度等),可建設小型垃圾處理場,進行生活垃圾集中管理;三是進行人居環境綠化與美化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四是建設沼氣池、節柴灶,推行農村生態清潔能源建設,在減少植被破壞的同時,控制污染,美化環境;五是加強對農村居民的生態環境教育,提高其保護環境、減少污染、建設生態清潔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自覺性。
在思茅河盆地重點溪河、水庫或水體斷面建立流域卡口站,在各種土地利用類型(如坡耕地、荒山荒坡、農用地、茶園等)的典型坡面建立坡面徑流小區,按“大區套小區”的原則,合理布設徑流與泥沙監測設施,形成水土保持監測體系。同時,在傳統水土保持監測的基礎上,增加面源污染(如化肥和農藥、水體污染和土體污染)監測指標,建立區域生態清潔型流域評價體系,并開展長期、定點定位的系統監測,為生態清潔型流域建設與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1)應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區域土地利用與產業結構調整規劃,由政府牽頭,圍繞思茅河盆地生態清潔型流域建設目標,綜合運用行政、經濟、法律法規等手段,統籌安排,形成合力,加快建設進度。
(2)加大水土保持與環境監督執法力度,制定地方性生態清潔型流域管理辦法或行政法規,嚴厲查處水土流失與環境違法案件,鞏固治理成果,保證建設成效。
(3)開展生態清潔型流域建設的科學技術與監測評價體系研究,提高科技含量,進行科學的項目評價,為管理與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4)加大宣傳發動與示范帶動力度,調動社會各方參與建設的積極性,促進區域生態清潔型流域建設社會化投入體系建設,加大投入。
[1]劉震.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 積極推進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J].中國水土保持,2007(11):7-10.
[2]楊進懷,吳敬東,祁生林,等.北京市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技術措施研究[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7,5(4):18-21.
[3]畢小剛,段淑懷.北京市從小流域治理走向小流域管理的實踐[J].中國水土保持,2007(1):10-11.
[4]畢小剛,楊進懷,李永貴,等.北京市建設生態清潔型小流域的思路與實踐[J],中國水土保持,2005(1):18-20.
[5]楊坤.北京市生態清潔小流域建后管理對策研究[J].中國水土保持,2008(4):4-5,22.
S157.2
C
1000-0941(2011)02-0045-03
羅文生(1969—),男,云南普洱市人,高級工程師,學士,長期從事水土流失治理與管理工作。
2011-01-17
(責任編輯 張培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