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蘭軍,馬 強,唐瑞蕓
(天水市秦州區水土保持局,甘肅天水 741000)
秦州區梯田建設的成效與經驗
楊蘭軍,馬 強,唐瑞蕓
(天水市秦州區水土保持局,甘肅天水 741000)
梯田建設;基本農田;成效;經驗;秦州區
秦州區依托水土保持生態治理等項目,大力開展梯田建設,目前全區梯田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基本農田面積累計達到 3.18萬 hm2,人均0.09hm2。秦州區梯田建設的做法和經驗是: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工作措施;建立機修梯田長效機制,實現梯田建設機械化;注重建設規模,創建精品工程;創新投入機制,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完善管理運行制度,實行規范化管理;強化技術服務和質量監督,提高工程質量。提出了該區梯田建設存在的問題。
天水市秦州區地處秦巴山區西秦嶺北部,屬黃土丘陵溝壑區與隴南土石山區過渡地帶,地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是天水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現轄 10鎮、6鄉、420個行政村、7個街道辦事處和 40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 65.15萬人,土地總面積 2 442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1 880 km2。
秦州區坡耕地總面積 3.18萬 hm2,其中 <15°的坡耕地面積 1.24萬 hm2、15°~ 25°的 1.21萬 hm2、 >25°的 0.73萬 hm2。宜修梯田區總面積 2.46萬 hm2,多位于黃土丘陵溝壑區,海拔介于 1 110—1 931 m之間;溝壑密度 2.15 km/km2,土壤侵蝕模數 5 000~6 500 t/(km2·a),主要分布有褐色土、綿土、黑壚土、紅土等;年均氣溫 8.3℃,年平均日照時數 2 032 h,無霜期165d,年均降水量 560 m m。
近年來,秦州區依托耤河示范區項目、“長治”工程、國債專項工程、土地整理項目等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項目,以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益為目標,廣泛發動群眾,大力開展梯田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全區基本農田面積累計達到 3.18萬 hm2,其中水澆地 0.14萬 hm2、川地 0.31萬 hm2、水平梯田 2.73萬hm2,尤其是玉泉鎮、中梁鄉、楊家寺鄉等 3鄉鎮(68個行政村)已整體實現了梯田化。
(1)梯田建設實現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據統計,1988年以來秦州區共新增基本農田 1.6萬hm2。基本農田增加為秦州區實施旱作農業、優化種植結構和推廣優良品種創造了條件,使糧食生產在遇到不利天氣的情況下保持了穩步發展,糧食單產由 1988年的 3 000 k g/hm2增加到目前的 4 352 k g/hm2,糧食總產量由 8 832.50萬 k g增加到 13 838.85萬 k g,農業人均產糧由 250 k g增加到 405 k g。梯田建成后,與坡耕地相比年糧食單產凈增約 1 650 k g/hm2,為農民提供了穩定的口糧田,也使得秦州區農業生產走上了少種多產和優質高效的路子。
(2)梯田建設促進了農村生產結構調整和特色產業發展。秦州區通過大規模的梯田建設,提高了糧食產量,促進了土地利用結構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使過去單一的糧食生產模式開始向集農、林、牧和產、供、銷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生產模式轉變。近年來,秦州區立足實際,在城郊的耤口、太京、玉泉、皂郊等鄉鎮發展果園 667hm2,在中梁、耤口、秦嶺、關子等淺山干旱區鄉鎮種植中藥材 3 333hm2、蘋果 1 000hm2、大櫻桃 333hm2,在南北兩山退耕還林地套種中藥材 300 hm2,在牡丹、關子、秦嶺、華歧等鄉鎮種植馬鈴薯 6 667 hm2、早熟向日葵 4 667 hm2、胡蘿卜 2 000hm2,在娘娘壩、大門、秦嶺等鄉鎮實施林草間作等模式,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和林果業。截至目前,全區以蘋果、梨、花椒、杏、桃為主的經果林面積人均達到 0.038 hm2。
(3)梯田建設為降低勞動強度、節省勞動力以及勞動力輸轉和城鄉一體化建設奠定了基礎。經測算,在同等條件下,耕種 1hm2梯田比坡耕地節省勞動工日約 22.5個。全區新修梯田 16 000hm2,加上配套農機路建設和土地利用結構調整,每年可節省勞動工日約 200萬個。把節省的勞動力按照秦州區的實際情況進行輸轉,按當前工資標準 40元/工日計算,每年新修梯田節省的勞動力可以創收 8 000萬元。同時,節余勞動力外出務工不僅拓寬了視野,而且學到了新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有相當一部分外出務工人員在外取得成功后帶著技術、資金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參與到家鄉經濟建設中,極大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4)梯田建設改善了生態環境,減輕了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威脅。秦州區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發生常給群眾生命財產、交通運輸和工農業生產帶來巨大損失。近年來,全區梯田建設和小流域治理工程初見成效,自然災害威脅已呈緩解趨勢。
(1)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工作措施。秦州區歷屆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梯田建設,把梯田建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統一思想,深化認識,將梯田建設納入農村工作目標管理,層層簽訂責任書,分解落實任務,靠實工作責任,全面推行行政技術雙軌承包責任制;堅持區四大組織領導包鄉鎮抓點,鄉鎮領導包片抓村,鄉鎮干部包村抓任務,村干部包戶抓籌資,技術人員包技術抓質量的“五包五抓”責任制;完善動員會安排部署、三干會具體落實、現場會督查推動、驗收會考核獎罰的工作機制,形成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多方配合、整體聯動的抓管格局。區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經常深入梯田施工現場,靠前指揮,科學決策,及時解決梯田建設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做到了區鄉領導親自抓、業務部門具體抓、技術人員現場抓、上下左右配合抓,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有力地推動了梯田建設工作的開展。
(2)建立機修梯田長效機制,實現梯田建設機械化。秦州區針對梯田建設組織發動難、群眾投工投勞難以及鄉鎮認識不明確、思想不重視、機制沒創新、措施不得力、任務掉欠大的被動局面,主動出擊,積極應對,組織人員深入鄉鎮、村組、農戶開展調研,組織鄉鎮、村組干部召開座談會,認真研究討論,廣泛征求意見,確立了“調整思路、創新機制、全部機修、整體推進、強化管理、務求實效”的指導思想和“政府引導、統一規劃、群眾自籌、以資代勞、機械修建、人工筑埂、規模適度、合理布局、分類指導、加強管理、狠抓質量、注重效益”的工作原則,實現了“三個轉變”,即由群眾投勞向群眾以資代勞轉變,由人修向大規模、高質量機修轉變,由分散辦點向辦大點、辦精品點轉變,初步建立了“統一規劃、集中連片、推磨轉圈、輪流修建、差額找平、互惠互利”的長效機制。同時,制定了《天水市秦州區梯田建設管理辦法》,對梯田建設的規劃設計、資金籌措、質量標準、檢查驗收、考核獎罰等做出了具體規定,實現了梯田建設的制度化、標準化、規范化和機械化。
(3)注重建設規模,創建精品工程。秦州區按照“依靠科技、因地制宜、綜合治理,創亮點、出精品、增效益”的總體思路,以梯田建設為主體,以小流域治理為單元,做到了規模化治理、規范化實施、優質化建設、深層次開發。2007—2010年,創建667hm2以上梯田示范點 4個、67~333 hm2的梯田點 26個、33~67 hm2的梯田點 33個、33 hm2以下的梯田點 106個,共計新修梯田 7 627 hm2;創建了秦嶺鄉馬鞍山、羅家河,楊家寺鄉王趙梁、青龍觀、鄭宋,牡丹鎮李家門,中梁鄉茹家灣,華岐鄉安集,汪川鎮閆集等一批高標準、高質量的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梯田示范點,有力地促進了全區梯田建設又好又快發展。
(4)創新投入機制,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在梯田建設資金籌措上,秦州區堅持以國家補助資金為引導,以群眾自愿集資為主體,以項目建設資金為依托,以區公共財政資金為補貼,建立健全了多元化的梯田建設投資體系。一是各鄉鎮政府指導各村按照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農業部《村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管理辦法》、《水土保持重點工程農民投勞管理暫行規定》的要求開展“一事一議”,全力籌集建設資金,大力開展機修梯田建設。二是區上在財力困難的情況下,從公共財政中擠出專款用于梯田建設。三是將梯田建設與水保生態、扶貧開發、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治、口糧田建設等項目有機結合起來。據統計,2007—2010年全區共投入梯田建設資金 12 477萬元,其中群眾以資代勞籌資 1 608萬元、國家補助 128萬元、各項目投資 10 504萬元、區財政補貼 150萬元、鄉鎮自籌 87萬元。
(5)完善管理運行制度,實行規范化管理。在梯田建設中,秦州區根據項目建設要求,立足項目實際,建立健全了項目有關管理制度,制定了運行管理辦法、現場施工管理辦法及資金管理辦法,全面實行了項目法人制、工程招標制、監督管理制、項目公示制。一是在耤口鎮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退耕還林口糧田項目、水保項目建設中,嚴格按照項目建設管理辦法和項目招標實施方案,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和誠實信用的原則進行公開招標,按照公平競爭、公正合理的原則擇優確定項目施工企業,簽訂施工合同。二是委托具有資質的水利工程監理公司開展項目監理。監理人員依據國家有關工程建設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批準的項目建設文件、建設工程合同以及建設監理合同,對工程進行了全面監理。三是規范鄉鎮梯田建設資金管理。以村為單位辦點的,資金由村收村用村管,由鄉鎮監督;聯村辦點的,由鄉村兩級籌集資金,鄉鎮統一管理,區農經和水利部門共同監督。工程結束,經水利部門驗收后按施工合同付款。四是實行機修梯田項目公示制度,工程實施前向群眾公布梯田建設的規劃和資金的籌措情況,工程結束后及時向群眾公示梯田驗收情況和經民主理財小組審核的資金使用情況,接受群眾監督,做到管理規范、程序合法、數量真實、賬目清楚。
(6)強化技術服務和質量監督,提高工程質量。秦州區水利部門每年都要組織抽調責任心強、技術水平高的專業技術人員,成立梯田建設技術指導與服務工作組。采取定點包片、責任到人的辦法,深入各梯田點施工現場,協調鄉鎮、村組和施工方搞好梯田規劃,現場指導,跟班作業,指導機手按照規劃施工,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和督促檢查工作。技術人員堅持高質量、高標準、高效益的原則,嚴格按照《天水市秦州區梯田建設管理辦法》的要求,從梯田建設的規劃落實、機械調配、組織施工、質量把關等方面進行全程跟蹤負責、現場指導、現場監督、嚴把質量,同時采用機修梯田新技術、新工藝,盡可能地降低工程造價、節省建設資金、減輕農民負擔,促進梯田建設工作持續健康發展。
(1)梯田建設投入不足。近年來,結合水保項目,秦州區梯田建設投入雖有大幅提高,但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一是項目建設和單項治理措施投入不足。全區水保梯田工程平均補助標準僅為 6 000元/hm2,而實際投資時機修土坎梯田(5°~ 10°)需要 8 460元/hm2、機修土坎梯田(10°~15°)17 745元 /hm2、人工修土坎梯田 (15°~ 25°)19 890元 /hm2,補助標準遠遠不能滿足需求。二是地方財力困難,投入梯田建設的資金有限。宜修梯田區多位于偏遠貧困山區,能夠投入建設的資金十分有限,制約了梯田建設工作的開展。
(2)各項目補助標準不統一。目前,秦州區實施的扶貧整村推進項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退耕還林基本口糧田改造項目等的平均補助標準為 9 000元/hm2,而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平均補助標準為 18 000元/hm2。補助標準不一為項目建設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3)農村勞動力流失嚴重,影響了農田水利建設的季節性投工投勞。近年來,隨著黨中央、國務院及各級地方政府對“三農”問題的日益重視,各地普遍加強了本地農村勞動力對外勞務輸出工作的組織力度。秦州區勞務輸出由過去農閑季節外出向常年外出轉變,大量強壯勞動力外出務工,相當部分鄉鎮的村隊勞動力外出率達 50%以上,嚴重影響了農田水利建設的季節性投工投勞。
(4)在新形勢下開展梯田建設的新舉措、新思路、新辦法不多。如何在新形勢下,從國家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水保生態建設的大局出發,從農民的自身利益考慮,用民主的方法替代行政命令,采取政策引導、資金扶持、“一事一議“等多種措施,調動農民群眾積極投身梯田建設,還需不斷探索新途徑。
S 157.31
C
1000-0941(2011)06-0042-03
楊蘭軍(1979—),男,甘肅天水市人,助理工程師,從事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2010-11-30
(責任編輯 李楊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