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萬勤
(黃河水利委員會水土保持局,河南鄭州 450003)
黃河流域耤河大項目區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羅萬勤
(黃河水利委員會水土保持局,河南鄭州 450003)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大項目區建設;耤河項目區
以支流為單元的大項目區治理理念,在耤河項目區的治理實踐中得到了實踐與升華,為廣泛開展大項目區建設積累了經驗。實踐表明,大項目區建設踐行了科學發展觀思想,最大程度地實現了資源、環境、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能有效減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應該持續開展下去。
為進一步加快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探索以大支流為單元、以地市為項目區、以縣域為單位的管理運行規范、技術水平先進、措施配置合理、治理效益顯著、示范效應明顯的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新路子,為黃河上中游同類型地區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樹立樣板,實現水土保持由分散治理向突出重點、規模治理,由一般治理向高效開發、精品示范的轉變,1999年 9月,黃河水利委員會(以下簡稱“黃委”)在甘肅省天水市啟動了耤河項目區水土保持工程建設。
耤河項目區總體規劃確定的范圍包括完整的耤河流域和渭河流域的一部分,總面積 1 553.14 km2,重點治理區面積為979.96 km2,屬黃土丘陵溝壑區第三副區,水土流失嚴重,平均土壤侵蝕模數為 5 426 t/(km2·a),年土壤流失量 531.73萬 t。項目區年均降水量 566.8mm,年均氣溫 10.8℃,治理前區內植被覆蓋率僅 14.21%。黃委的批復是:項目建設期為 5年,綜合治理面積 500km2,其中建設梯田 11 450 hm2,營造喬木林 9 290 hm2、灌木林 5 002 hm2、經濟林 10 080 hm2,發展果園 7 508 hm2,種草2 470hm2,實施封禁治理 4 200 hm2;建治溝骨干工程7座、淤地壩 20座、谷坊 3 430座、溝頭防護 780座;發展一定規模的小型水利灌溉工程,結合綜合治理,建 4個中心苗圃、4處環境工程。項目批復總投資 2.55億元,其中中央投資 3 500萬元,地方配套 3 500萬元,群眾自籌 1.85億元。在經過黃委中期評估后,增加中央投資 500萬元,建設期延長 1年。
從小流域綜合治理擴展到大規模支流治理即大項目區治理的理念是:由小流域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創新和發展到資源、環境、經濟的合理布局、科學規劃、集中連片綜合治理;由小流域植物、工程、農業措施的配置,擴展到農林果企協調發展、產業結構合理布局,促進土地結構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和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從小流域綜合治理的目標是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最大化擴展到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協調發展的目標;大規模治理,真正創建行業部門科學規劃、政府主導、社會輔助服務的水土保持生態工程建設管理平臺。
耤河項目區建設與管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要求,堅持了“依靠科技、綜合開發、生態優先、突出重點、創建精品,高起點、高標準建設示范區”的大項目區治理理念。
在項目區總體規劃上,根據耤河流域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狀況及水土流失情況,劃分不同的類型區,確定與之相適應的發展方向和防治措施。總體規劃按照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將規劃區域作為一個完整的生態經濟系統,把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的保護結合起來,把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與振興流域經濟結合起來,把政府行為與群眾利益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城郊型示范區的區位優勢,在充分利用水資源的前提下,強調發展林果業,綠化景點周邊環境,發展旅游業,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反過來又促進生態建設,逐步進入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如目前已初見成效的中山溝流域,按照總體規劃實施治理,發展以葡萄為主的林果產業,實現了山綠人富的目標。
耤河項目區建設從一開始就著力抓好前期工作,工程實施有規劃、有建議書和初步設計報告,并嚴格履行審批程序。首先,天水市人民政府成立了項目領導小組,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全面調查,分析論證項目區建設的方向、任務和目標,經多次討論修改,完成了《黃河流域水土保持耤河項目區工程立項建議書》編制,經過黃委組織的專家審查論證通過后批復立項。其次,按照立項建議書的審查和批復意見,開展了耤河項目區工程總體規劃工作,規劃人員通過對項目區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調查分析,結合天水市國民經濟發展戰略和科技興市發展規劃,編制了《黃河流域水土保持耤河項目區總體規劃》,總體規劃經黃委審查后批復,根據批復的總體規劃,天水市項目辦組織完成了項目區建設項目的初步設計,黃河上中游管理局對初步設計進行了審查和批復。
在建設項目管理中,各級項目管理機構堅持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管理,嚴格執行黃委頒發的《黃河水土保持生態工程建設管理》中的有關管理辦法和規范性文件,并結合耤河項目區建設實際制定了一系列項目管理辦法和規章制度,使項目管理有章可循。為加強管理,確保項目實施的順利進行,由黃委及甘肅省水利廳、天水市人民政府共同組成了項目協調領導小組和聯絡小組,天水市成立了項目領導小組和辦公室,辦公室聘請有關部門的專家組成了專家咨詢組,對項目提供科學咨詢,協助解決重大技術難題。市、區、鄉(鎮)各級政府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通過層層簽訂責任書,建立區領導包鄉(鎮)、鄉(鎮)領導包流域包片、一般干部包村包組,技術人員包規劃落實、施工技術指導和工程質量檢查驗收的行政與技術人員雙軌承包責任制,通過落實責任、精心組織和發動群眾,確保了項目建設的進度和質量。建設中積極推行了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和建設監理制“三項制度”,明確了建設單位、施工單位和監理單位的責、權、利,確保了工程質量、進度和投資按設計要求進行。“三項制度”的試行,規范了項目建設管理,開創了水保行業項目建設管理的先例,有力地促進了項目建設的健康發展,為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開展水保生態建設開創出一條新路子。
為確保項目區建設的順利實施,天水市各級政府通過各種渠道,千方百計地籌措治理資金:一是通過整合其他生態建設項目,將資金捆綁使用。項目實施后,市委、市政府先后將節水灌溉、水土保持國債、農業綜合開發、生態縣建設、退耕還林(草)等項目集中向項目區安排,較好地解決了項目建設所需資金。二是制定優惠政策,吸引社會資金參與項目建設。為了加快項目區建設,市、區兩級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采取租賃、承包、拍賣、股份合作等形式,支持和鼓勵民辦水保工程,吸引社會廣泛參與。共租賃、承包、拍賣“四荒”地 1 733.3 hm2,拍賣小水電工程 5處,吸引社會資金達 159萬元。秦州區通過制定土地合理流轉及招商引資等優惠政策,共引資 300多萬元,先后有 21家客商在項目區北山一帶搞高效農業綜合開發。在南郭寺水保生態旅游風景區建設中,通過吸引社會資金,栽植了云杉、雪松等園林綠化樹種 80余萬株。三是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項目建設。每年春秋季節,市委、市政府組織城區廣大干部職工、駐地部隊官兵、學校師生參加南北兩山義務勞動。2002年,市政府又規定市區的 3萬多名事業單位職工,每人出資 200元,依據南北兩山的實施設計,實行各單位劃片承包,要求每人包栽包活 4棵樹。據統計,共栽植塔柏、檜柏、側柏、女貞等園林綠化樹 30多萬株,投入資金600多萬元。四是落實地方配套資金。在項目實施期內,共落實地方財政配套資金 890萬元,其中省級匹配 870萬元,天水市及兩區匹配 20萬元。
科研推廣是耤河項目區工程支持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建設高標準示范工程的重要技術支持。在項目建設中,將新技術的試驗、示范、應用與推廣貫穿于建設的全過程。一是積極開展了科學研究。結合項目區建設,開展了“水土保持優良植物的繁育推廣”、“雨水集流及節水灌溉技術的示范與推廣”、“耤河項目區水保工程建設模式及管理機制研究”3個科研課題。通過課題研究,較好地解決了項目區在引種繁育、節水灌溉等方面遇到的技術難題,為項目區科技推廣應用打下了基礎。二是大力引進推廣優良品種。結合科研和苗圃建設,狠抓了優良品種引進、繁育和推廣工作,先后在項目區推廣了歐美大櫻桃、黑紅提葡萄、澳洲青蘋果、紅雪桃、新疆薄皮核桃、梨棗、四倍體刺槐、中林 46號速生楊等 18個名優樹種,引進馴化了灑金柏、女貞等 10余種綠化樹種。建成的羅玉溝萬畝(15畝為 1hm2,下同)大櫻桃園和放牛溝千畝薄皮核桃園,取得了顯著的示范推廣效應。優良樹種的引進、繁育和推廣,既豐富了項目區植物資源,又為項目區實施果品名牌戰略、建設林果支柱產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三是大力推廣實用技術。針對天水市近年來少雨干旱,林草成活率、保存率低的問題,造林中大力推廣應用了徑流抗旱造林技術及保水劑、生根粉、菌根、根寶等高新科技成果,使項目區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普遍達到 90%以上。項目建設中還推廣應用了梯田優化設計、集雨節灌、旱地果園早產豐產等技術,效果顯著。
項目實施以來,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按照上規模、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益、創建精品工程的要求,逐流域、逐鄉、逐村,打破行政地域界限,對規劃地塊進行了精心設計,通過規模治理、高效開發,建成了呂二溝、韓家灣、楊家溝、閆家河、柳溝、羅玉溝、北山、南溝等一批質量標準優、科技含量高、三大效益顯著、示范效應明顯的各具特色的小流域精品示范工程。如北山一帶在治理中,堅持梁、峁、坡整體推進的綜合治理開發,在梁、峁建成了長 20 km、面積 300 hm2的水土保持防護林帶,坡面建成了羅玉溝萬畝櫻桃園、北山萬畝蘋果園和萬畝葡萄園、千畝黑紅提葡萄示范園、水保林試驗示范園、旱作農業節水日光溫室,同時建配套提灌工程 6處,修建大型蓄水池 22座、水窖1 066眼,配套農機路 14條 198 km;楊家溝小流域按照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相結合的思路,在流域內植被稀少的宜林荒山荒坡和25°以上的坡耕地集中連片栽植日本落葉松、油松、側柏、刺槐、山楂、沙棘、花椒等水土保持生態林和經濟林,套種了紫花苜蓿、紅豆草等優良牧草,使流域內林草覆蓋率提高到 69.64%,萬畝生態林工程已初具規模。據統計,項目區共建成 20 hm2以上的以蘋果、梨、大櫻桃為主的優質經果園 72處,千畝以上的優質梯田示范點 109處。
耤河項目區作為城郊型水土保持示范區,在項目建設過程中,依托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通過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和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名、優、特、新經濟林果業,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據統計,項目區共發展各類經果林 16 500多hm2,通過加大經濟林果產業建設,使種植業產值占總產值的比例由50.13%下降到 28.72%,林果業產值占總產值的比例由9.57%上升到 38.99%。
秦州區針對閆家河小流域地處城郊的區位優勢,按照“服務城市、依托城市、治理開發、富裕農民”的治理開發目標,以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和生態建設為基礎,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城郊型生態農業:流域內已建成大蔥、胡蘿卜等蔬菜基地20 hm2,年產新鮮蔬菜 30萬 k g,創收 24萬元;建成優質富士蘋果園 267hm2,年產鮮果 200.37萬 k g,產值 320.54萬元;發展養雞專業戶 7戶,年產鮮蛋 4萬k g,年收入 10余萬元;流域內以糧食生產為主的單一生產模式被打破,開始向種養加一體化的現代農業邁進,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年人均純收入達到 1 745元,較 1998年增長了 45.17%。
為了擴大黃河水土保持生態工程耤河項目區的示范效應,營造濃厚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氛圍,調動社會各界參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積極性,項目實施以來,天水市各級黨委、政府和業務部門始終把宣傳工作貫穿到項目建設的全過程,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報紙等媒體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6年來,在《中國水利報》、《甘肅經濟日報》、《天水日報》、天水電視臺、天水廣播電臺等媒體報道項目區工程建設 120多次,編印工程建設實施動態簡報 127期;出動宣傳車輛 60輛次,發放宣傳材料 43 230份,書寫永久性和固定性標語 527條、臨時性標語 940條,辦宣傳欄 42期,建立流域標志碑 5座、封育管護碑5座,制作電視專題片一部,編印畫冊一種。廣泛深入的宣傳,不僅使廣大干部群眾認識到了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重要性,而且增強了他們參與項目建設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大規模治理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具有黃土高原綜合治理的特色,不僅體現了科學發展觀思想,成效顯著,而且走到了全國前列,其示范帶動作用明顯,先后有 18個省(區、市)的有關人員前來參觀,為全國實施大規模項目區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耤河項目區共完成 “一川、兩山、8條高效治理開發示范流域、30個科技示范點、38條重點治理小流域、7座骨干工程”,2005年順利通過了黃委組織的項目竣工驗收。2009年,耤河示范區被水利部命名為第一批全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示范區。
項目建設期末,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 520.23 km2,占計劃任務的 104%,其中:修梯田 13 750.81 hm2,營造喬木林11 537.39hm2、灌木林 3 116.07 hm2、經果林 16 592.03 hm2,種草 2 674.07 hm2,實施封禁治理 4 352.73 hm2;新建治溝骨干工程 7座、淤地壩 29座、谷坊 3 124座、溝頭防護 717處、水窖1 066眼,超額完成了計劃任務;建成 4個中心苗圃,共出圃各類優質苗木 3 046萬株,基本上滿足了耤河項目區建設用苗需要;建設 4個景區,引進并栽植了觀賞樹種,擴大了森林覆蓋率,促進了水保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完成了 3個科研課題研究和 8條高效示范流域的監測。驗收組經過現場抽查后得出的結論是:項目區各項措施質量、標準基本符合規范和設計要求;梯田田面平整,寬度一般不小于 8 m,埂坎堅固,大部分機修梯田地坎上種植了紫花苜蓿;水保林樹種選擇得當,布局合理,造林保存率達到了設計要求,基本上在 80%以上;經濟林、果園建設以名、優、特、新的各類經濟林果品種為主,質量、標準高,已形成了規模化、產業化的格局;種草、封禁治理及溝道工程、小型水保工程基本達到了設計標準,工程質量良好。驗收組綜合分析后認為:耤河項目區作為流域性的大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示范區,通過規模治理、高效開發,建成了呂二溝、韓家灣、楊家溝、閆家河、柳溝、羅玉溝、北山、南溝等一批質量標準優、科技含量高、三大效益顯著、示范效應明顯的各具特色的小流域精品示范工程,并在科技推廣、組織管理、機制創新、監測體系建設等方面積累了一系列具有推廣價值的經驗,已成為黃河流域乃至全國水土保持大示范區建設的樣板。項目區取得的成效主要有:
項目區通過“一山、兩川、46條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林草面積由治理前的 13 692.88 hm2增加到 33 919.56 hm2,植被覆蓋率由治理前的 14.21%提高到了 55.85%,治理程度由24.3%增加到 89.5%,建成的 7座治溝骨干工程控制面積20.65 km2,各項新增措施年減少泥沙流失 286.73萬 t,年攔蓄地表徑流 3 904.37萬 m3,減沙效率、蓄水效率分別達到53.92%和 48.65%。
項目區共興修梯田 13 750.81 hm2,使基本農田達到了20 047.95 hm2,人均梯田由治理前的 0.03 hm2提高到現在的0.08hm2,糧食單產由治理前的 1 820.45 k g/hm2增加到現在的3 170.81 k g/hm2,增產幅度達 74.18%,大大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為農業及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項目區農、林、牧、荒地和其他用地比例分別由治理前的49.70%、13.54%、0.68%、12.58%、23.50%調整為現在的29.37%、47.53%、8.32%、0%、14.78%;農、林、牧、漁和工副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例分別由治理前的 50.13%、9.57%、9.31%、0.17%和 30.82%調整到現在的 28.72%、38.99%、8.05%、0.18%和 24.06%,農業總產值由 37 091.14萬元增加到 71 478.14萬元。
隨著項目區各項措施綜合效益的發揮,群眾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年人均純收入由治理前的 955元提高到現在的 1 655元。廣大群眾富裕了,就為區域經濟再發展奠定了基礎。
S 157.2
C
1000-0941(2011)06-0046-03
羅萬勤(1963—),男,陜西鳳翔縣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管理和水土保持監測管理工作。
2010-11-15
(責任編輯 趙文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