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
(桑植縣水利局,湖南 桑植 427100)
桑植縣澧水源頭的水土流失與防治對策
王 麗
(桑植縣水利局,湖南 桑植 427100)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防治對策;澧水源頭
在介紹桑植縣澧水源頭區水土流失現狀和水土流失防治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對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提出了搞好源頭區水土流失防治的對策。
桑植縣位于湖南省西北邊陲,地處澧水源頭地區,是一個典型的老、少、邊、窮地區,總面積 3 474 km2,其中山地面積占79.5%。桑植縣澧水源頭地處中亞熱帶邊緣的武陵山脈北端,位于鄂西山地南側,是湖南三大暴雨區之一。境內地貌類型多樣,總的格局是四面環山,地勢北高南低,地貌以中山為主,山丘相間,溝谷深切,溪河縱橫。有大小山脈 40余條,縱橫交錯,共有星羅棋布的大小山頭 10 426個。山高坡陡,土層淺薄,水土流失主要為水力侵蝕和重力侵蝕。由于多種原因,全縣水土流失面積由 20世紀 50年代的 480 km2上升到 1987年的 1 825 km2,后經多年治理,目前全縣水土流失面積為 1 008.39km2,占全縣總面積的 29.0%。在水土流失面積中,輕度流失面積為124.49 km2,中度為 810.22 km2,強烈為 73.68 km2。水土流失遍布全縣的 39個鄉鎮場,澧水干流和澧水南源、中源、北源的水土流失面積占全縣水土流失面積的 60%,年土壤流失量達374萬 t,侵蝕模數達 3 708.8 t/(km2· a)。
近些年來,我縣對澧水源頭區水土流失進行了綜合治理,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林木過度采伐造成水土流失。20世紀 60年代以來,林木采伐超量,年采伐量從 2萬多 m3增加到近 5萬 m3,使源頭區天然林遭到掠奪性的破壞,降低了森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的能力,造成了山體滑坡、山洪暴發、洪災、冰雹災、水土流失等自然災害的交替發生。
(2)工程性水土流失加劇。桑植縣地處澧水源頭,近年來生態建設得到了國家的重點扶持,桑龍公路、張桑公路、桑鶴公路、桑植火電廠建設和鐵、煤、鋁土等礦業資源、小水電開發相繼展開,這些開發建設項目在促進全縣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給水土保持、生態保護工作帶來難度。據統計,到 2008年底,每年造成的土壤流失量達 160萬 t,礦產開采(22家年產 1萬 t以上的煤礦,12家鐵礦)年棄渣量達 300萬 t。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一是建設單位法律意識談薄。項目業主單位或個人對防治水土流失和貫徹執行水土保持法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造成了水土保持方案編報、審批和落實情況不理想,有的建設單位編報方案只是為了開工立項,根本就沒有打算將水土保持工作落到實處。二是監督管理難到位。現行水土保持法律法規規定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只有經過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后,環保部門才能審批環保方案,計劃發展部門才能批準立項,國土、建設等部門才能進行相關的審批,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存在各自為政、許多部門并不遵守水保法的做法,存在著無水保方案即被批準立項或動工建設的現象。三是缺乏監測。由于縣級水保部門沒有監測資質,致使對開發建設項目造成的水土流失的監測難以進行。
20世紀 50—60年代,大煉鋼鐵、以糧為綱以及后來的林權更迭等,造成了對山林的過度采伐,加上人口快速增長對糧食、燃料的需求不斷增加,陡坡墾殖和粗放耕作使澧水源頭地區水土流失面積不斷增加,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七五”、“八五”、“九五”期間,桑植縣的貧困狀況得到了上級部門的重視,先后實施了“長治”工程、植樹造林、退耕還林、農村電氣化、小水電代燃料、沼氣等工程建設,局部水土流失得到了控制,但水土流失治理任務仍十分艱巨。進入 21世紀以來,水土流失的破壞形式已由過去的亂砍濫伐、陡坡開墾演變為開礦、采石、修路、建電站、城鎮建設、房地產開發等對植被的破壞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棄土棄渣等,這就加速了水土流失。鑒于此,筆者建議采取以下水土流失防治對策。
(1)加大對新水土保持法的貫徹和落實力度。2011年 3月1日新水土保持法開始實施,水行政主管部門要積極開展對新法的宣傳,使廣大干部群眾對新法有一個全面深刻的了解,以提高群眾參與水土流失治理的積極性;各級黨委要把新水土保持法納入學習的計劃,各級人大要加強對新法貫徹執行情況的監督;各級政府和業務部門,要把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納入日常工作考評范圍,將新水土保持法的各項規定落到實處,為當地經濟發展服務。
(2)全面實施生態保護工程建設,確保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取得成效。桑植縣作為澧水源頭區的第一縣,水土流失防治任務十分艱巨,治理水土流失必須根據地貌特征加以治理。各部門要密切配合,積極爭取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石漠化治理、長江防護林二期工程、小水電代燃料、生態沼氣、水土保持等生態建設項目,按照“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科學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針,組織實施好本區域范圍內的水土流失治理。
(3)嚴格控制林木采伐,減少人為破壞。澧水源頭區的水土流失治理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防治理念,既要重視開展人工治理,又要注重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改善生態,抓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石漠化造林等工程建設。
(4)完善監督管理制度,遏制工程建設造成的水土流失。要強化對開發建設項目造成水土流失的監督檢查,在新開發建設過程中,把水電開發、公路建設、扶貧項目建設、礦產開發與環境保護、水土流失治理協調起來,把對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的監督檢查作為一項制度,有計劃、有步聚地開展下去。要進一步落實好水土保持“三同時”、“三權一方案”制度,把好水土保持方案的審批關,并組織監督檢查隊伍深入到施工現場監督檢查,使水土保持方案報批率達到 90%以上。要規范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設施竣工驗收制度,加大對水土保持違法行為的處罰和違法成本的征收力度,促使各開發建設項目業主自覺履行水土保持法規定的水土流失防治責任。
(5)加大對水土流失治理的投入。桑植縣地處洞庭湖四水之一澧水的上游,水土流失治理成效直接關系到澧水流域地、市、縣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土流失治理資金必須要有保證。要積極爭取國家、省對澧水上游水土保持和流域治理項目的投入,加大對開發建設項目水保規費的征收,將征收的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水土流失防治費用于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多渠道籌集水土流失治理資金。
(6)加大水土保持執法力度。一是要抓好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的審批,嚴格把好項目立項和審批關,從源頭上防治水土流失;二是要抓好對水土保持方案現場監督實施的管理,嚴格按照水土保持方案要求進行防治,確保水土保持方案執行的嚴肅性;三是依法足額征收水保規費,為監督治理提供保證;四是加大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對不遵守水土保持法規定的項目業主要予以重罰,提高其違法成本;五是要嚴格禁止出臺免征、少征水保規費的招商引資政策,杜絕為了招商引資而出臺免征、少征費用的違法文件;六是要加大對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動態的監管,建立開發項目檔案,各種開發建設項目必須嚴格落實“三同時”制度。
S 157.2
C
1000-0941(2011)06-0063-02
王麗(1980—),女 ,湖南桑植縣人,政工師,主要從事水政、水保管理工作。
2011-01-15
(責任編輯 趙文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