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斌(四川省水土保持局)
四川向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宏偉目標邁進
四川省現有水土流失面積 15.65萬km2,占全省總面積的 32.26%。自 1989年國家實施 “長治”工程以來,四川各級黨委、政府圍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構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目標,高度重視,精心組織,扎實推進,努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使水土保持生態環境迅速改善,治理成果惠及千萬人民群眾。截至 2008年底,“長治”工程共完成財政投資 15億元,已治理小流域 1 420條,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 2.73萬 km2,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積的17%。
這些年來,四川省始終堅持山上與庭院統籌、治坡與治村并進、城市與農村互動、治理與監督共舉、保護與開發協調的新思路,以貧困地區、土石山區、江河源頭的水土整治為重點,科學配置各項治理措施,在已竣工的重點小流域形成了配置完善的水土流失防治體系和自我修復的水土資源保護體系,治理區生態環境明顯好轉。據監測,全省項目區與治理前比較,水土流失面積減少 65%以上,水土流失強度降低 1~2個等級,土壤侵蝕量減少60%以上,林草覆蓋率提高 20%以上,人口環境容量擴大了 60人/km2以上。小流域年平均土壤侵蝕模數由治理前的5 279 t/km2下降到 3 565 t/km2。另外,隨著預防監督工作的深入開展,社會各界的水土保持法制觀念明顯增強,生產建設活動的水土保持行為得到有序規范,人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水土資源破壞大于治理的被動局面總體得到扭轉。據統計,全省已累計審批各類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1.5萬個,投入水土流失防治資金 100多億元,攔擋棄土棄渣 3.5億 m3,防治人為水土流失面積 800多 km2,建設恢復、返還治理示范工程 600多處?!伴L治”工程的實施使四川實現了生態環境大改善、農村經濟大推動、生態文明大普及的目標。
目前,四川省“十二五”期間水土保持工作總體思路已經明確,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構建生態四川的目標,突出生態文明建設,堅持預防為先、民生為重、創新為要和質量為魂,強化規劃支撐、科技支撐和管理支撐,建設民生水保、預防水保、民營水保、科技水保和文化水保,全面推動全省水保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其戰略定位是:把四川建設成為引領西部水土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領頭羊,長江流域生態預防保護的橋頭堡,全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排頭兵。主要目標是:到“十二五”末,完成 1 000條小流域綜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積 1.5萬 km2;監督管理能力大幅提升,所有開發建設活動的水土保持行為得到全面規范,人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控制;監測網絡體系進一步完備,水土保持科技支撐能力明顯增強。
劉正斌(四川省水土保持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