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明麒 濱州醫學院圖書館,山東煙臺 264003
王云五以出版事業推進圖書館事業的發展
常明麒 濱州醫學院圖書館,山東煙臺 264003
本文闡述了王云五主政商務印書館期間如何以出版事業輔助推進圖書館事業的發展。
王云五;商務印書館;出版事業;圖書館事業;發展
王云五(1888—1979) 出版家、圖書館事業活動家。原名之瑞,號岫廬,廣東香山(今中山)人,1888年7月9日生于上海。少年輟學,自學成才,在中國公學任教4年,知名人士胡適、朱經農等曾為其學生。1921年9月,王云五經胡適推薦,進入商務印書館,先后擔任編譯所長、東方圖書館館長和商務印書館總經理等職務。在商務印書館工作期間,主持創建東方圖書館、推行“科學管理法”,編制《中外圖書統一分類法》、發明《四角號碼》檢字法。1946年棄商從政,后定居臺灣,1954年8月出任臺灣“考試院副院長”。在此期間,王云五大力推行博士制度,撰有《我國博士學位授予之研究》。王云五身體力行,1955-1969年間,在臺灣政治大學指導了23篇碩士論文、7篇博士論文,培養了金耀基等一批杰出人才[1]。1969年獲韓國建國大學名譽法學博士學位[2]。一個小學未畢業的人,最后竟成為臺灣的“博士之父”。
王云五作為出版家、圖書館事業家,不但在商務印書館的發展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而且對圖書館的發展也有重大貢獻。“想把整個的大規模東方圖書館化成無量數的小圖書館”、“協助各地方,各學校,各機關,甚至許多家庭,以極低的代價,創辦具體而微的圖書館”[3],他的這一構想就是要圖書館事業與出版事業緊密聯系在一起。實際上,王云五在初入商務印書館的出版實踐中已透露出二者相結合的端倪,如其“不佞近主商務印書館編譯所,踵張菊生、高夢旦二公之后,同曩印《四部叢刊》闡揚國粹,影響至深至巨,思自另一方面植普通圖書館之基。[4]”如果說商務印書館前期因以扶助教育為己任,張元濟的加入而把學校教育納入了出版中來,那么,到了王云五這里,圖書館社會教育成了出版目的,從而把商務印書館出版范圍擴大到更加廣闊的程度。王云五首先從治學入手,不僅出版學校教科書、工具書、翻印和翻譯大量世界學術名著,還整理出版有價值的古籍。主持東方圖書館后,王云五深切體會到:“比者國內圖書館運動盛起,而成績不多。究其故,一由于經費支絀,一由于人才缺乏,而相當圖書之難致,亦其一端也。[5]”他深刻認識到圖書館與出版界之間有密切的關系,出版界的盛衰與圖書館事業息息相關。因此,自他主持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后,即考慮如何以出版事業來輔助圖書館事業的發展。
他首先從編印各種有系統的小叢書入手,以求充實圖書館的內涵。自1922年至1927年先后出版了500多種各科小叢書,方便圖書館有系統地采購。他從東方圖書館的各科優良圖書中精挑細選,并經過有系統的組織、整理,再大量地出版、發行,分期供應給各類圖書館,免除了圖書館不知如何選書的困擾。正由于大量出版發行,售價低廉,各圖書館、機關、學校、家庭都可采購,從而達到普及教育、文化的目的。
五四新文化運動后,廣大讀者對自然科學知識、倫理觀念、意識形態等方面都表現出強烈的探知欲望,這激勵了商務印書館的出版事業。商務印書館抓住機遇,開拓進取,欲在綜合性出版上一展身手。對于王云五、張元濟等個人而言,他們胸抱大志,頗具商家戰略眼光,那時國內還沒有中國人編寫的百科全書,王云五認為這是出版界和文化界的恥辱,商務印書館務必完成此事。于是王云五開始準備出版“以整個的普通圖書館用書貢獻于社會”的《萬有文庫》。王云五等商務印書館人以商務印書館已出版的叢書為基礎,另修訂增編新叢書,匯集成種類齊全的一套大型綜合叢書,王云五初命名為《千種叢書》,“即合并各科叢書一千種,為一部綜合的大叢書。[6]”后來《千種叢書》易名為《萬有文庫》,隱義為以萬冊為目標,而不以一千種為限。命名之中可以看出王云五的出版計劃在不斷改革完善。《千種叢書》是為出叢書而出叢書,而《萬有文庫》則摻入主編者宏大編輯思想和周全的出版意識。在王云五撰《萬有文庫》一、二集印行緣起里有:“民國十八年余創編萬有文庫第一集,嘗揭其緣起數事如左,比年國內圖書館運動盛起而成績不多見,究其故,一由于經費支絀,一由于人才缺乏;《萬有文庫》將使購書費節省十之七八,管理困難,亦因而減少。[7]”可見出版“萬有文庫”的意義遠高于“千種叢書”。《萬有文庫》的出版非以一地方圖書館為對象,乃以全國全體之圖書館為對象。
王云五計劃出版《萬有文庫》三集,每集1000種,2000冊,共計6000冊。但由于連年戰亂,自1929年至1937年陸續編輯出版兩集,第三集始終沒能出版。第一集內容包括13種叢書:一、“國學基本叢書”初集100種;二、“漢譯世界名著”初集100種;三、“學生國學叢書”60種;四、“國學小叢書”60種;五、新時代史地叢書”80種;六、“百科小叢書”300種;七、“農學小叢書”50種;八、“工學小叢書”65種;九、“商學小叢書”50種;十、“師范小叢書”6種;十一、“算學小叢書”30種;十二、“醫學小叢書”30種;十三、“體育小叢書”。[8]《萬有文庫》第一集出版1010種,2010冊,共售出約8000部[9]。第二集含有4種叢書:一、“國學基本叢書”二集300種;二、“漢譯世界名著”二集150種;三、“自然科學小叢書”初集200種;四、“現代問題叢書”初集50種,共700種[10]。第二集中國學基本叢書的分量加大,增至300種,漢譯世界名著150種,比第一集增加50種,自然科學叢書200種,現代問題叢書50種。《萬有文庫》第二集出書702種2431冊,第二集共售出約6000部[11]。
抗戰期間,王云五駐港四年,香港商務印書館在王云五主持下,只從《萬有文庫》一、二集中選書500種1200冊[12],以《萬有文庫簡編》之名出版,一來振興戰中商務印書館之氣,二來不忘傳播文化,適應購書能力稍差的讀者需要。
《萬有文庫》一、二集的出版,不僅推動了我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也結束了中國沒有百科叢書的歷史。該文庫的先后出版促使了一批新圖書館的成立。“在抗戰前一年,《萬有文庫》第一、第二集均已全部出版。第一集售出約八千部,第二集約六千部。而憑借該文庫以成立之新圖書館在兩千以上。[13]”
“萬有文庫”編印的目的使東方圖書館能更多地服務、貢獻于社會,該館在每本書的書脊上都刊有“中外圖書統一分類法”的類號,并都附有書名用四角號碼檢字法注明的卡片,極大地方便了圖書的管理[14]。這種方法,就是如今國際圖書館界提倡的“在版編目(Cataloguing inpublication 簡稱CIP)”的先聲,足見王云五的出版計劃和出版事業,無不以輔助圖書館的發展為目的。
王云五十分重視參考工具書的出版,他主持商務印書館期間就出版了《新字典》、《學生字典》、《國音字典》、《辭源》、《植物學大辭典》、《中國人名大辭典》、《中國醫學大辭典》、《教育大辭典》、《圖書大辭典》、《歷代名人生卒年表》、《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等重要的參考工具書[15]。如果查詢一下我國各大圖書館的工具書目錄,不難發現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工具書占了相當大的比例。
[1],[2] 戴晨京.學者的悲哀:從政文人的最后結局[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6.205、206
[3],[5],[9],[11],[14] 王云五.我的圖書館生活[A].舊學新探[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 37-39
[4] 王云五.萬有文庫第一集印行緣起[A].張靜廬.中國現代出版史料 乙編[M].北京:中華書局.1955.290
[6] 蔡元培,等. 1897-1987商務印書館九十年:我和商務印書館[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260
[7] 王云五.萬有文庫第一、二集印行緣起[A].宋原放.中國出版史料(現代部分)第一卷 上冊[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489.
[8] [10] [12] 許力以.中國出版百科全書[M].太原:書海出版社.1997.884
[13] 王云五.岫廬八十自述[M].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114.
[15] 來新夏.中國近代圖書事業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28
G203
A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8.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