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心紅 中國樂凱膠片集團公司人力資源部 071054
淺談企業人工成本的有效控制
高心紅 中國樂凱膠片集團公司人力資源部 071054
企業各項經濟活動的所有問題,可以最簡單地歸結為兩個核心內容:利潤和成本。企業為了追求利潤必須投入成本,同時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又必須約束成本。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逐步建立,經濟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成本管理,尤其是人工成本管理在企業各項管理中的重要性,已經越來越明顯。建立人工成本分析管理制度,是完善現代企業工資制度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環節,有助于企業加強人工成本核算,促進企業形成人工成本的自我約束機制,增強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提高效益產出能力。
人工成本是指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在生產、經營和提供勞務活動中因使用勞動力而支付的所有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的總和。
1.2.1 職工工資總額:包括從業人員勞動報酬及離崗職工生活費,它是人工成本的主要組成部分;
1.2.2 社會保險費用:包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以及其他商業保險;
1.2.3 職工福利費用:包括醫療衛生費用、冬季取暖補貼、計劃生育補貼、生活困難補貼補助、文體宣傳費用、集體福利設施和集體福利事業補貼、喪葬撫恤救濟等費用;
1.2.4 職工教育經費:對職工進行培訓的支出;
1.2.5 勞動保護費用:指企業購買和負擔的職工可以實際享用的勞動保護用品(如食品、飲料、服裝),勞動者在勞動現場使用的特殊用品不計入;
1.2.6 住房費用:包括企業承擔的職工住房公積金、住房維修費用;
1.2.7 其他人工成本,包括存檔費、撥付的工會經費、招聘費用、勞動合同簽證費、解聘辭退費用、殘疾人保障金等。
除職工工資總額之外的人工成本支出約占職工工資總額的60%左右,即企業聘用一名員工,若每月支付其1000元工資的同時,還需為其再負擔600元左右的費用。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和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我國實行了新的會計制度,合理界定了人工成本范圍,規范了企業人工成本列支制度,常用的人工成本分析指標有以下三類:
1.3.1 人工成本總量指標:反映的是企業人工成本的總量水平。
1.3.2 人工成本結構指標:是指人工成本各組成項目占人工成本總額的比例,它可反映人工成本投入構成的情況與合理性。
1.3.3 人工成本分析比率型指標:是進行企業人工成本分析控制常用的指標,是一組能夠將人工成本與經濟效益聯系起來的相對數,主要包括勞動分配率、人事費用率、人工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
勞動分配率=(人工成本總額/增加值) ×100%
人事費用率=(人工成本總額/銷售收入) ×100%
勞動分配率和人事費用率實質上反映的是人工成本作為一種投入的效益,由于是相對數指標,有利于國際、國內企業的人工成本水平比較。但應該注意的是,不同行業的企業之間,由于資本有機構成或勞動裝備水平不同,增加值和利潤率不同,勞動分配率和人事費用率存在明顯差異。因此,勞動分配率和人事費用率指標適合同行業的企業之間進行比較。
人工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人工成本總額/總成本)×100%
人工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反映活勞動對物化勞動的吸附程度,用于衡量企業有機構成高低和確定人工費用定額。由于各行業要素密集程度不同,有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因此,不同行業人工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這一指標可能差異很大。
企業人工成本的彈性控制體系是考察人工成本的增長狀態,即從動態的角度通過對人均人工成本變動幅度分別與人均增加值、人均銷售收入、人均總成本變動幅度的比值——即彈性的控制,把人工成本水平的提高控制在經濟效益和投入產出水平所能允許的范圍之內。
從投入產出的經濟效益角度考慮,人工成本作為一種消耗性要素,這種消耗的必要性取決于它為企業帶來產出效益的大小。當企業人均人工成本增長時,人均增加值、人均銷售收入也要有所增長,且增長幅度應高于人均人工成本的增長幅度,才能帶來經濟效益的提高,這才是增收增效的人工成本。
企業人工成本的比率控制體系是從水平狀態考察人工成本,即從分配水平的角度控制人工成本,旨在使企業在分配方面更好地兼顧個人、企業、國家三者的利益關系,保證企業的持續、穩定發展。
從人工成本的增長狀態可以進行彈性控制,從人工成本的水平狀態可以進行比率控制,企業若在這兩方面都控制得較好,則認為該企業是雙向控制型的企業;若兩方面都失控,則認為是雙向失控型企業。
3.1人工成本管理不等同于簡單的降低員工收入,
3.2員工收入水平較高并不等同于人工成本水平較高
3.3人工成本管理與控制是涉及企業所有部門的系統工作
管理和控制人工成本是一項系統工程,貫穿企業經營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全部工作,控制人工成本的具體環節和途徑可歸納總結為以下七個方面:
4.1合理選擇和設計組織架構
4.2梳理和精簡企業業務流程
4.3合理定崗定編
4.4建立最優用工模型
4.5加強和提高企業培訓力度
4.6持續改進崗位、用工管理,優化人力資源配置
4.6.1 在技術升級、設備更新、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過程中,及時調整崗位設置和崗位定員;
4.6.2 在開展人才測評和企業內部人力資源信息庫管理的基礎上,通過輪崗、兼崗、待崗培訓等多種手段,提高人崗匹配程度;
4.6.3 引入競爭上崗、末位淘汰等制度,持續優化人力資源配置;
4.6.4 在企業業績不佳、效益不好時期,對非核心業務及停產的生產線或業務人員暫時放假,只支付最低生活費,待企業情況好轉恢復生產經營;
4.6.5 充分利用國家政策,鼓勵老員工在法定年齡前提前退休,如辦理內部退休或有毒有害崗位提前退休。
4.7靈活運用薪酬政策
4.7.1 建立工資總額與公司整體業績掛鉤機制,業績指標可以考慮企業銷售收入、利潤等;
4.7.2 企業對二級單位可采取“增人不增資、減人不減資”的工資總額承包政策,一方面從總量上控制員工工資總額,另一方面也起到鼓勵二級單位自主減員的目的;
4.7.3 加強勞動工時等基礎管理工作,一方面有效的核定工作量和崗位定員,另一方面有助于合理的安排輪班、倒班和加班;
4.7.4 針對不同崗位情況,靈活設計不同崗位人員的薪酬結構,調整固定工資和與績效掛鉤的浮動工資比重,一般崗位職級越高,固定工資的比重越小。
4.7.5 合理確定薪酬標準的水平,充分考慮國家有關部門政策法規、企業薪酬政策導向、支付能力、當地物價、同行業及同地區勞動力市場價位情況,確定不同崗位的薪酬水平;
4.7.6 充分認識工資的剛性特征,用一次性獎勵代替提高工資,對員工的突出業績用發放一次性獎金的獎勵手段代替增薪,同樣可以起到激勵作用,從長期看可以降低人工成本;
4.7.7 工資與福利制度的有效匹配。由于我國“五險一金”的繳費基數均為上一年的本人月平均工資,單純提高工資會導致企業人工成本成比例的增長。在人工成本一定的前提下,可以采用適當降低工資總額,采用企業年金、商業保險或其他福利政策作為補充;員工的總體福利水平沒有下降,同時有利于企業降低人工成本。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