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健 陜西省電子工業學校團委,陜西寶雞 721001
職業院校音樂教育培育創新能力方法初探
康 健 陜西省電子工業學校團委,陜西寶雞 721001
音樂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音樂教育創新能力,是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課程體系,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針對職業院校音樂教育的特點,提出了創新意識、激發趣味、音樂審美、音樂創造、激發思維、評價機制等六種方法,進行了探討。
音樂教育;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不僅是一個民族、一個社會富有生機與活力的條件,也是一個民族、一個社會文明發展水準的標志,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倡建立創新性社會的今天,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是至關重要的。研究、探討培育音樂教育創新能力是適應中國特色的教育課程體系,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要培養學生的音樂創新能力,教師首先要有創新意識。因為,音樂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學生最終實現了什么,而在于音樂教育的過程中,想象力、創造力是否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要在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結構等方面進行更新和創新。注意發現學生的獨創與奇特想象,使智慧火花得以及時助燃。孔子在《論語》中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反三隅反,則不復也。”他提倡的是啟迪、開導,讓學生領悟、頓悟、覺悟,使其能舉一反三,從而達到培養創新意識的目的。總之,要避免“一言堂”,防止“一刀切”,克服一個模式“我講你聽”,突破固有思維,全面提升學生素質,努力構建以學生創新活動為基礎的全新教學模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才有動力,才能執著追求。因此,善于激趣,應成為音樂教師的必備能力。激發興趣主要有五種方法,一是采用視覺激趣。通過音樂美的教學環境,比如緊扣教學內容創設一定的情境,運用多種教學媒體恰到好處地播放與內容相關的課件、錄像等,甚至光潔的教學用琴,配套的音像設備,生動活潑的教學掛圖等,都能使音樂教室充滿藝術氛圍,刺激學生的視覺,激發學生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欲望。二是采用聽覺激趣。教師采用彈奏名曲、播放名曲,講音樂小故事,播放學生自己的演唱音樂,調節學生的情緒,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三是采用動態激趣。讓學生在根據歌曲內容或形象,手舞足蹈等多種形式充分表達對音樂的感受。四是采用音樂教學激趣。在音樂教學中,利用音樂欣賞教學活動,引發學生的自由想象,使主觀的認識與體驗在想象中得以自由抒發,形成情景交融。五是采用音樂創作激趣。在創造性音樂活動中,盡可能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學生感到音樂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音樂就在身邊這樣一種氛圍,從而激發興趣。
美育的任務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世界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學校教育過程的素養,在許多方面決定于學校生活由于音樂的精神而充實到什么程度”。他還說過:“借助于音樂,喚醒了人身上關于周圍世界和自身中崇高的、雄偉的、美好的東西的觀念”。可見,培養學生音樂審美素質至關重要。在音樂教學中,“音樂的審美價值”是擺在第一位的,如何進行音樂審美?首先要弄清音樂教材包含哪些審美因素。音樂之美,它美在曲調、美在情景、美在音韻、美在配器、美在伴奏等。其中曲調美又包括節奏、旋律、音色、和聲、力度、速度等,這些美的因素大都是蘊含的、靜態的,需要我們去發掘、去展現,充分提示音樂要素在音樂中的表現作用。比如在“以聽為中心”的前提下,用規范準備的術語賞析曲調,用簡潔凝練的語言品析立意,用下載制作的課件展現情境,用激情多樣的誦讀體會音韻等,通過多種不同的手段,逐步培養學生的審美的情趣,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音樂素質培養要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共同作用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即學生自己要多動腦,勤實踐,教師要善于積極地引導和指導。
音樂來源于實踐,還需要回到實踐中去。職業院校音樂專業的學生,要學有所用,必須適應快節奏的社會需求,音樂要為市場經濟服務,要為人民服務,音樂必須適應社會的需要。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提供給學生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的機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中去,這樣才能更好地在實踐中學習。比如,一首歌曲學會之后,我們可讓學生自己當導演,設計歌曲的演唱方式、演唱速度、力度處理、演唱形式、伴奏樂器,乃至穿什么樣的服裝、設置什么樣的背景等,都由學生自己做主,讓學生自主創造的火花,在實踐中燃燒,在實踐中燦爛,在實踐中增長才干。只有讓學生充分的自主地創造,設計的版本,才會百花齊放、多姿多彩。當學生在按自己的設計表演之后,再開展討論,以此相互啟發,相互提高。從而實現質的飛躍。
創造能力的培養,其核心是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音樂教師要用音樂打開學生想象的閘門,培養他們的創造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應從聽入手,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發展聯想和想象,引導學生走進音樂去發現、去探索。引導就是利用講授、討論、演示、創設意境等多種手段點撥啟發學生,通過音樂藝術實踐,使學生感受樂曲特點,讓學生利用已有的欣賞經驗去聯想、想象、體會、感受和理解音樂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和表現形式。教學中通過啟發和引導,將學生領入音樂情境之中,使學生的想象思維和想象力得到發展和提高。
培養發散、聚合逆向思維能力。如在音樂課中常有創作音樂結束句的練習,這類練習沒有固定的答案。對此,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思維想象,讓他們根據問題的要求展開各自的想象,大膽嘗試進行音樂創作。通過音樂實踐和分析去認識提高。
不斷改進評價方法,完善工作機制,不失為一大亮點。音樂教師不僅要對學生進行評價,而且還要進行鼓勵性的評價。因為只有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欲望、自主與合作的信心與勇氣才能得到有效保護,才能得到有效激勵。學校要根據學生各學段的目標及不同的音樂水平恰當選用評價形式和評價方法,在眾多的考核項目中,讓學生自選有興趣、有特長的項目進行考核,可以讓學生根據個人的能力,揚長避短,發展特長。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積極性與勇氣是從事創造性活動的基石。積極性與勇氣是人的能力的催化劑,它會將人的一切潛能激發出來,將各部分的功能推動到最佳狀態。用鼓勵性的評價保護學生積極性與創造性,這樣的考評辦法,不再讓學生感到緊張、害怕,能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充分發揮,有效地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心。這樣的考評也能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學習,充分發揮自己的見解和創造性,更積極主動地參與音樂活動,在親身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感受音樂、喜愛音樂,在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過程中品嘗到成功的喜悅!
[1]王耀華.中小學音樂教育發展與高師音樂教育改革[J].音樂研究.2002-1
[2][美]馬克;管建華,喬曉冬譯.當代音樂教育[M].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
[3]邱唯真.德國音樂教育見聞和感受.中國音樂教育.2002-7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8.159
康健,1979年出生,女,漢族,籍貫:陜西神木,大學本科,講師,音樂教師工作單位:陜西省電子工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