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梅珍,王俊奇
(1.上饒師范學院體育學院,江西上饒334001;2.南昌航空大學體育學院,江西南昌330063)
中華民族地域遼闊,地理地貌復雜,民族眾多,朝代更換頻繁,文化交叉重疊,因此形成了不同風格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我們多年來,雖然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研究不少,有從歷史學角度、有從文化學角度、有從社會學角度進行研究的,但是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研究,從整體的歷史、地理、民族發生學、地域文化學上加以研究卻不多見。本文試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類型進行區位劃分,也是為了擴大研究視野,試圖尋找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生、演變以及在歷史各民族之間交融的規律,盡可能全面地反映各民族體育文化的地域屬性與特征,將各民族體育文化個性加以整合、創新,使之生生不息,煥發無窮的魅力。
最初,人類學家在對社會演進階段系統的討論中,就對人類的開化程度進行了劃分。如摩爾根最先規定了野蠻人、半開化、文明三大階段,野蠻與半開化各再分低、中、高三期。薩瑟蘭又在摩爾根的基礎上分為野蠻人、下級野蠻人、中級野蠻人、高級野蠻人、半開化人、下級半開化人、中級半開化人……文化人、下級文化人、中級文化人、高級文化人[1]。這可以看作是“文化圈”概念的雛形,其后人類學的批評派或歷史派采取批評的態度,對于演進論或傳播論都加以批評。其中美國人類學家博厄斯認為研究一種民族的文化,應當在其有限的歷史地理的家鄉內,并須著眼于其對于物質環境,四周文化,以及文化各方面的許多錯雜的心理連結等的關系。博厄斯提出“文化區域”的概念,認為文化區域便是依文化的異同而區分的地域。德國學者安克曼寫有《非洲的文化圈與文化層》,施密特也著有《南美洲的文化圈及文化層》。這可以說是“文化圈”的正式提出,此后“文化圈”概念被文化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者們廣泛運用。
“文化圈”是由于區域(最主要的)、民族、習俗、信仰等原因,歷史地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文化區域。文化區又可以理解為,具有相同文化屬性的人所占有的地區。有文化學者劃分文化區是把以沙漠、草原為主的稱“草原文化”,把黃河與長江劃分為“兩河文化”;把東南沿海稱作“海洋文化”;把西南稱“高山文化”;把西北稱“絲路文化”[2]。有從歷史角度劃分三苗文化、滿蒙文化、齊魯文化、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苗彝文化。從民族學角度論者,認為民族對形成“共同文化”是不可缺少的。斯大林曾經給民族下過一個定義:“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有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并強調指出:“這些特征只要缺少一個,民族就不成其為民族[3]”。范文瀾同志曾根據斯大林的這一關于民族的定義指出:“‘共同的語言’就是‘書同文’”;“‘共同的地域’就是長城之內的廣大疆域。‘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就是‘行同論’[4]”這個特征。我國著名歷史學李學勤先生綜合文獻和考古成果認為,東周時代大約存在“七個文化圈”:地處黃河中游的“中原文化圈”,所屬北方的“北方文化圈”,今山東省范圍內的“齊魯文化圈”,以長江中游為主體的“楚文化圈”。長江下游和淮河源流的“吳越文化圈”;西南地區的“巴蜀滇文化圈”,西北地區的“秦文化圈[5]”。作為文化組成部分的體育文化,同樣存在文化區域性。我們可以根據上述理論劃分把民族傳統體育作一劃分,其實過去盡管體育界沒有人提出“文化圈”的概念,卻有人提到“齊魯體育文化”、“客家體育文化”、“湖湘體育文化”、“少數民族體育文化”、“閩南體育文化”、“嶺南體育文化”……,這些都反映了我國體育文化的地域屬性與特征。
中國核心文化區,位于歐亞大陸的東南部,北邊是沙漠和草原、西邊是高及天際的高山與高原,東邊和南邊面對大海。
然而,中國文化史上的地理,并不只是看向一個方向,而是四方八面各個地區都自成格局,各有創新,也有交流。也就是說,不同區域的不同民族和集團,在漫長而艱難的歷史發展中,又形成相對獨立的文化模式和個性。長期積淀的歷史傳統觀念、生活習慣、民族意識、文化心態,無疑也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廣種博收”地傳承、沿襲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基因。在中國域內的民族體育文化區大致形成了東北民族體育文化區、黃河中下游民族體育文化區、長江中下游民族體育文化區、西北民族體育文化區、西南民族體育文化區、高原民族體育文化區、東南民族體育文化區,這些區域的民族傳統體育在夏、商、周時期就已形成,晚的最遲在宋代也已經形成。
2.1 先從東北說起,東北和內蒙古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以及內蒙古自治區,面積189萬k m2,約占全國領土面積的1/5。這些地區少數民族主要有滿族、蒙古族、朝鮮族、達斡爾族、赫哲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7個民族。其中蒙古地區橫跨中國的北方,是草原上的牧人,世代逐水草而居;滿族是一個歷史悠久、勤奮、勇敢的民族,原聚居于“白山黑水”的祖國東北,其源流可追溯到先秦時代的“肅慎”,戰國以后稱“俋婁”,南北朝、隋唐時,相繼稱“勿吉”、“靺羈”,至宋、遼時,又稱“女真”。達斡爾族居住在東北嫩江兩岸;鄂倫春族、赫哲族都居住在大河和密集的大樹林中,他們祖輩都靠漁獵維生。從歷史角度說,草原牧人與東北森林居民是最早接觸和交流的族群,但比較而言,森林居民過的是較定居的生活,但在騎馬射箭、漁獵技術、勇敢好斗方面卻十分相似。
經過漫長歷史過程的發生、發展、整合,在東北文化區內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民族傳統體育。據統計,該地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有103項,占全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總數的10.3%,代表性的項目約有36項,主要包括滿族的賽馬、馬術、騎射、射箭、跳馬、跳駱駝、趕石彈、打瓦、采珍珠、冰嬉;蒙古族的打布魯、馬球;朝鮮族的頂水罐走、跳板、鐵連極、轉瓢;鄂溫克族的打棍;鄂倫春族的打靶、滑雪、賽皮爬犁以及赫哲族的叉草球、頂杠等[6]。這些體育活動大多源自生產勞動,與狩獵活動息息相關,彈射類器具為多,其次人馬配合,拉、滑動作、擊打小球為其特點。
2.2 兩河文化區的民族傳統體育
兩河:一是黃河流經的黃土高原和黃土平原;一是長江流經的長江中下游,這兩條大河,一是黃色、一是綠色,正代表兩種完全不同的自然生態環境。這個區域主要是漢族居民聚住區。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有悠久的歷史。漢族的先民,經歷夏商周三代長期發展,至春秋戰國,已形成以“華”、“夏”單稱或“華夏”連稱的族群。已與周邊各族相區別。尤其戰國,七雄兼并,共稱“諸夏”。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完成了統一諸夏的事業,又出現了“秦人”的族稱,直到漢代,匈奴、西域等處各族,仍稱中原人民為“秦人”。漢繼秦而興,鞏固并發展了秦開創的統一國家,前后傳四百余年。漢以后,周邊各族即以“漢人”稱呼中原人民;逐漸地,漢族成為中國主體民族百世不易的族稱。在該區域有可按人文地理劃分為“燕趙文化”、“三晉文化”、“齊魯文化”、“吳越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據1990年《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志》統計,漢民族有301項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幾乎占全國民族傳統體育的1/3。其中“燕趙文化”的地理范圍包括現在的河北全境及山西、山東、河南、遼寧、內蒙古的部分地區,甚至在京津文化形成以前,京津地區也屬于燕趙文化的范圍。燕趙文化形成于戰國時期,自古以來,在燕趙人中融入了大量剽悍的北方游牧民族的新鮮血液,所以有人認為燕趙文化是一種“混血”的文化。戰國時期,趙武靈王改胡服騎射的故事,說明該地區與邊疆胡人接觸很早。由于燕趙與游牧民族的長期交往,其人性格多慷慨悲歌,好氣任俠。青年毛澤東在《體育之研究》一文中贊道:“惟北方之強,任金革死而不厭。燕趙多悲歌慷慨之士[7]”。戰國時的燕趙斗劍之風十分流行。《莊子·說劍》載:“昔趙文王喜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擊于前,死傷者歲百余人,好之不厭”。司馬遷也稱其先祖有一支“在趙者,以傳劍論顯”。可以看出,燕趙地區在武術方面有悠久的傳統。正因為如此,我國陜西、遼寧、河北、河南、京津地區的武術在全國都是享有名氣的。如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少林武術名震四海。《明史·方伎傳》說張三豐是遼東人。《陜西通志》說他是寶雞人。有專家指出,內家拳后由明代陜西王宗所繼承[8]《王征南墓志銘》載,陜西的王宗比嘉靖間的張松溪還要早,此碑文上說:“三豐之術,百年之后,流傳于陜西”。所以陜西是太極拳發源地之一,而楊式太極拳的創始人是河北省廣平府永年縣人楊福魁,世稱“楊無敵”。此外武式太極拳創始人和孫式太極拳創始人均為河北人(見習云太《中國武術史》)。另外紅拳是陜西流行的拳術,燕青拳(后稱迷蹤拳)流行于河北。霍元甲就是河北靜海縣小河村人。燕趙地區自明清以來,“踢球舞棒”已形成一種民俗,多在元宵節時同場表演。據《永平府志》載:“孟月朔日,謂之端月元日……盛服交賀……甥婿來褐……看踢球舞棒,谷日稍止”。這里的“舞棒”實為武術的統稱,則又說明河北、京津的武術盛行的程度。古代“三秦文化”(陜北、關中、陜南)也是以“武俠”為其特點,秦始皇兵馬俑更是聞名于世,唐代長安的馬球也是三秦體育文化的結晶,可惜因該項目只在宮廷、貴族之間流行,沒有群眾基礎,數百年后就衰亡了。
在齊魯地區,早在戰國,齊都市民蹴鞠、斗雞就很流行,其中蹴鞠是現代足球的雛形,蹴鞠甚至可以說是休閑體育和競技體育的先河。戰國“齊人隆技擊”,是說齊人擅長武術技擊,使之在戰國七雄中占有一定地位。歷史有拳興齊國、劍其于吳越之說,吳王劍,越王劍,越女劍都曾聞名遐爾,荊楚地區是賽龍舟的發源地,也是古代的舉重之鄉,楚霸王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是其代表。唐宋時期吳越地區相撲運動在民間十分流行。據《吳興雜錄》記載:“唐七月中元節,俗好角力相撲”。又《夢梁錄》說,南宋臨安(今杭州)護國寺,每年舉辦一、二次大規模的比賽。另外在漢民族中自古還有跳丸劍、走索、踏索、馬球、搶金雞、扛鼎、高絙技、水秋千、投壺、舞龍、舞獅、捶丸、擊壤、圍棋、象棋(唐以前稱象戲)、游泳、弄潮、踩高蹺、騎竹馬、劃旱船、兒童板球、踢毽子、風箏、重陽節登高……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幾乎每個時節都有傳統體育活動,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主體文化。
2.3 東南沿海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區
在中國地圖上,中國核心文化區的東邊和東南邊,地處熱帶,從北到南,是一條沿著黃海、東海、南海的沿海地區,廣東、廣西、福建都是屬于我國沿海省區,臺灣、海南往下一半島嶼和大陸沿海封起了一條內海。其民族體育文化具有受海洋影響明顯,受熱帶氣候影響深刻,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較大等特點。早在宋代,廣東的龍舟以船型巨大而聞名,明代廣東的龍舟的長已有近150m,10m寬,劃漿手競有100余人。這顯然是海船改造的龍舟,是海洋文化的具體表現。此外,廣東、福建的舞龍、舞獅也與內地不同,其舞龍、舞獅的制作十分華麗精細,制料多以綢布、絨布為材料。舉例說,潮州、汕頭地區流行的“蜈蚣龍”,這種龍舞的道具全長有20多米,以竹篾扎成骨架,蒙以素絹,精工彩繪,赫身綠腳,裝飾著紅綠相間的彩燈,由20幾個身穿著綠衣褲的青年,各擎一節,按照規定的各種步法,舞動起來,并不斷噴射出彩色焰火,流光溢彩,神秘奇幻,其中“四龍爭春”氣勢飛動,熱烈壯觀,兩條青龍和兩條金龍,在熾熱的鞭炮聲和焰火騰煙中翻滾,變化萬千,令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
自古,東南沿海地區,長江三角洲到珠江三角洲,水道成網,城鎮密布,人口眾多,生活富足,是中國經濟的重心。所以東南沿海地區的民族體育多講究排場、大氣,源自生產勞動的傳統體育少,特別是作為一個海道出口,曾經有不少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從東南沿海走向世界(如相撲、武術、賽龍舟等),對中外體育文化交流產生過重要的影響。
2.4 西南高山地區民族體育文化
本區位于我國西南部,主要包括四川盆地、云貴高原和部分橫斷山區,本區地形崎嶇、氣候多變。該地區民族眾多,除漢族外,還有藏、彝、苗、布依、白、哈尼、壯、傣、侗、回等30多個兄弟民族。自古以來,勤勞、勇敢、智慧、撲實的藏族人民,勞動生息在“世界屋脊”上,林芝、墨脫、定日、聶拉木、昌都等地,文化遺址的發現,表明在遠古年代西藏就有人類活動,并創造了卡諾、向雄、雅隆部落文化。藏族過著以農耕和畜牧為主的經濟生活,使其民族體育也表現出源自該地域勞動生產的特征,如藏族的吉韌、俄爾多、打牛節、朵架、舉皮袋、賽牦牛、賽馬等。苗、侗、壯、傣等民族的體育活動同樣是與生產勞動系系相關或以比力量、比腳力和登山為其特點。如彝族的賽馬、摔跤;壯族的拋繡球、搶花炮;侗族的草球;哈尼族的磨秋、打陀螺;傣族的跳竹竿;回族的木球、摜牛等。有研究者指出,至少有50多種風俗各異的不同族群。因此,其民族傳統體育表現的特點也各不相同。因該區域居民有三種居住方式,一是山頂、二是山腰、三是谷底,因此其風俗也不盡相同。山頂和山腰居民缺少開闊地,于是多以打陀螺、跳竹竿、拋繡球、轉磨秋為主要活動,而谷底居民相對開闊,他們往往在田間開展搶花炮、木球,更是具有濃郁的地理文化的特色。
2.5 西北絲綢之路民族體育文化
從天山到西藏的西北地區,雪山高聳、高原干旱,包括甘肅省中部和西部、陜西省的西北部、內蒙古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大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省區。該地區民族眾多,除漢族外,還有回、東鄉、保安、撒拉、土、裕固、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錫伯、塔吉克、烏孜別克、塔塔爾、俄羅斯、蒙古、藏、滿、達斡爾18個少數民族,該地區自然環境復雜多樣,高山、高原、盆地、丘陵、平原等地形俱全,土地資源豐富,草原遼闊,交通條件相對較差。西北絲路文化自古就是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據文獻記載,馬球是西北民族(吐番)發明的,蹴鞠也是通過絲路傳到印度,還有西域的雜技,甚至包括舞獅、弄丸等體育活動都與該文化區有重要聯系。本區內現在比較流行的民族傳統體育也豐富多樣;如維吾爾族的摔跤、賽馬;塔吉克族的刁羊;俄羅斯族的嘎里特克;東鄉族的羊皮筏子、羊皮袋;保安族的奪腰刀、左拳;裕固族的摔跤、賽馬、射箭;塔塔爾族的賽跳跑、爬竿;達斡爾族的曲棍球、頸力等。這些體育活動主要表現了牧區、草原、沙漠居民驅趕牛羊、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特點,與射獵、渡江、攀爬、原始武術等有密切關系。
3.1 地理環境、氣候物產等地域因素
從地理學的學科體系來看,體育地理學是地理學中人文地理學的分支學科——文化地理學(又稱社會文化地理學)的次一級分支分科。民諺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說的是地域不同而形成的文化差異。不少田野調查研究指出,各地區文化具有明顯的區域特征和地域差異。林超教授在《試論地理學的性質》一文中指出:“地球表面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自然環境現象和人文現象空間分布的不均一性[9]”。文化學者指出,文化模式和文化個性在各個不同地理區域有明顯的不同。這種差異越是早期越是明顯。如戰國之前的胡人騎射,是獨特的馬背技藝,令中原人望塵莫及。戰國臨淄市民蹴鞠,則是經濟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難以開展的。唐宋長安、開封的馬球盛行一時,可是都城南移后,地處南方的臨安顯然不適合開展馬球,結果走向衰落。而在西北地區的人民生活、生產都離不開馬、牛,東北森林居民以漁獵為生,南方沿海離不開水運劃船,西南高山居民世代以翻山攀爬為主,必須要保持身體的輕便靈巧。所以對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研究,突出體育的區域是很重要的。分析各地區自然環境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影響,研究民族體育文化的地域分布規律是必不可少的。
3.2 政治經濟的影響因素
李宗桂在《中國文化概論》中指出:“原始的生態環境所制約的自然生產方式,作為社會經濟的基本結構,也決定了人類意識形態的雛形及發展基因。中國以自給自足、取之自然,依賴于自然為根本特色。因而,組織分散、范圍狹小、水平低下的持續循環的生產模式,導致了經濟結構中絕少沖突的生產關系和穩定狀態和群體文化心態的趨同性。這主要講的是早期生產、經濟對人類的影響。
實際上,在歷史上每一個階段都突出地反映了政治、經濟是傳統體育的區域形成的重要因素,戰國的臨淄為齊國的政治中心,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城市體育活動興起,蹴鞠、斗雞、六博在市民中開展起來。漢代作為政治、經濟中心的長安,體育活動更是盛況空前。《漢書·武帝紀》記載:“元豐三年春,作角抵戲,三百里皆(來)觀”。說明“角抵戲”是在政府支持下的有組織、有計劃的體育活動,如此大場面的角抵戲,沒有財力、物力的支持是難以辦到的。北宋時,農業、手工業蓬勃發展,經濟文化繁榮,都城開封雕車競駐,寶馬爭馳,金翠耀目,羅綺飄香,伎巧驚人耳目,當時開封幾乎每個時節都開展體育活動,如開春季節,有緣竿、梭門、斗雞、蹴鞠;四月初夏“圍棋投壺”,宋代大文人歐陽修《浣溪沙》有“綠楊柳外出秋千”的詩句,描寫春時正是女子踏春戲秋千的季節。明清的北京長期是全國政治、經濟的中心,人文薈萃,各種體育活動都有開展,如百戲雜技、賽龍舟、舞龍、舞獅跳百索、踢毽子、兒童板球、女子秋千、風箏、打板、抽陀螺、放空鐘、走百病、摸城門釘,尤其是冰上運動在北海一帶成為冬季一道靚麗的風景。北京地處南北交匯處,曾是元都,后又是滿清建都于此,由于在蒙古族和滿族統治下,其風俗因而混雜,如冰上運動原是滿族風俗,滿清進京后,與北京地方風俗結合后,演變為冰嬉和冰上蹴鞠,元人的摔跤也演化為京城雜耍項目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當我們研究“地域文化”時,應辯證地、動態地、甚至帶點懷疑的眼光看這個問題。有學者指出:“在處理文化現象方面,則絕對不能單從研究者的眼光出發,漠視研究對象的主觀意識。……我們按照自己認識的語言和風俗分別而劃分出來的文化區域界線,往往只是一廂情愿,絕不可強加于我們的研究對象身上。我們可以在平面的地圖上按照我們的需要劃分區域,可以在立體的歷史時空里根據文獻劃分區域,但必須時加警惕的是,研究對象腦海中的區域觀念,并不一定和我們作為研究者劃分的區域范圍疊合;而他們以區域來劃分的文化現象,在很多情況下,實際上也是‘跨區域的’[10]”。這就是說,文化區是動態的、變化的。蒙古人和滿族人入主中原后,其文化影響到中原好幾個世紀,甚至到現在。同樣由于歷史上多次文化變遷、戰禍不止,使中原文化也影響到少數民族地區,尤其是宋以后,漢族與少數民族雜居的情況已十分普遍,少數民族或邊緣地帶的民族傳統體育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近現代,隨著交通、電訊的發展,無論距離文化中心有多遠,地域差異都越來越小。所以我們對“地域文化”的迷信也將減少。我們這里劃分民族體育文化的區位,主要是總體上的,或據歷史文獻記載的,事實上劃分區域民族體育文化,主要是區分體育文化的民族特色、與眾不同的風格,也即“文化個性”。今天,在全球多元化發展進程中,我們也應用全面、整體文化觀、科學觀來看待民族體育的區域文化,找出其中的發展規律,并加以整合,取長補短,創造新生代的民族體育文化,為推進民族體育事業發展服務。
3.3 宗教信仰與生活習俗的影響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以“萬物有靈”、泛神論和多元崇拜為其先河。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中的自然信仰幾乎遍及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尤以地域性、小群體性為其突出特征。圖騰信仰與母系氏社會共存,那時,圖騰信仰是占有支配地位的思想意識,或者說是一種圖騰世界觀。
在原始宗教中,自然崇拜大約是最早的一種。隨著人類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和認識水平的進步,人類抽象思維、幻想活動進一步發展,在自然崇拜中,人們還逐漸發現有少數自然現象與自己有一種特殊的關系,如饑餓時某種動植物可提供急需;而某些動物又對人類具有威脅,使人們誠惶誠恐,在此情況下,人們很容易將這些自然現象看作是自己生命攸關的神靈。
由于早期人類分布地區不同,接觸到或受到某種動植物的恩惠和威脅的程度不同,因此產生的部族圖騰物也不相同。如我國臺灣高山族信仰蛇、山羊等圖騰;壯族以龍、鳥、蛙、楓樹為圖騰;鄂倫春族以熊為圖騰。各民族為了祭祀圖騰對象而舉行各種慶典儀式,儀式上往往少不了體育活動。因此圖騰信仰是民族傳統體育形成的原因之一,諸如對龍、蛇的圖騰,產生了為祀龍祈雨的賽龍舟、舞龍活動。湖南湘西苗族修筑盤廟,每年都舉行祭祀,其間還要進行龍舟競渡;內蒙古陳巴爾虎旗的鄂溫克每個氏族都有自己的圖騰起源說,分別信仰水鳥、小鳥、鷹等。因此蒙古式摔跤時,每個參加者必須學著雄鷹跳著鷹步出場,以示該民族是鷹的后代,勝利者被看作是草原雄鷹,受到人們的尊敬。
由于漢族大多信奉佛教、道教,并以儒教為主流思想;而新疆主要居住維吾爾、哈薩克、回、柯爾克孜、塔吉克、烏孜別克、撒拉、東鄉、保安等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而內蒙古主要居住鄂溫克、鄂倫春、滿等民族,主要信奉喇嘛教,因此形成了特色不同的民族體育文化區。
同樣是漢族,但黃河流域與長江中下游地區民族傳統體育形成也有差異,同樣是西北文化區的蒙古摔跤在東北卻不流行。同樣是游牧區,但藏族雄居地球之巔,高原湖泊星羅棋布,莽莽林海濤聲萬里。奇特的地質地貌,使之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民族傳統體育。西南居住著很多少數民族,盡管他們文化風格各異,但又在其中可以看到不少外來的(主要是漢民族)體育文化。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國體育文化區位類型是多樣的,其形成主要與歷史、地理、氣候有主要關系,其次受經濟因素影響,這一點越是現代越是明顯;另外與各民族的宗教文化、風俗習慣有一定關系,但這一點卻隨著時間的推移會發生不小的變化。所以對我國體育文化區位的劃分不是絕對的,它是一種變量的發展過程,這種變化今后一直會繼續。
[1]林惠祥.化人類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31-33.
[2]許倬云.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
[3]斯大林.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249-295.《斯大林全集》第2卷.
[4]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M].修訂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3-54.
[5]楊學勤.周與秦代文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6]張選惠.民族傳統體育概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
[7]翟葆奎.體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44.
[8]習云太.中國武術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5:18.
[9]林超.論地理學的性質[J].地理科學,1981(2).
[10]程美寶.區域文化與國家認同[M].北京:三聯書店,20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