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邱式邦院士
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著名農業昆蟲學家、植物保護學家,害蟲綜合防治、生物防治的開拓者、中國植物保護學會首位“植物保護終身成就獎”獲得者,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一級研究員,無黨派人士邱式邦先生于2010年12月29日23時36分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 100歲。
邱式邦院士逝世后,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溫家寶、賈慶林、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周永康、回良玉、劉延東、李源潮、汪洋、張高麗、朱镕基、吳官正、路甬祥等分別以致電、送花圈等各種形式表示哀悼和慰問。邱式邦先生告別儀式于2011年1月4日上午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農業部、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及其他兄弟單位等各級領導、專家和邱先生生前好友、學生等300余人參加了告別儀式。
邱式邦(1911-2010)院士從事害蟲防治研究工作70余年,發表學術論文105篇,曾主持松毛蟲、玉米螟、蝗蟲等多種重大農林害蟲的研究工作,卓有建樹。他曾擔任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第二、第三屆常務理事、中國昆蟲學會、北京昆蟲學會理事、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務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聯合國糧農組織蟲害綜合防治專家委員會委員等。曾長期擔任《植物保護學報》、《昆蟲學報》、《植物保護》、《昆蟲天敵》等學術期刊編委,是《生物防治通報》創刊人。
邱式邦先生1935年畢業于滬江大學(今上海理工大學)。1947年他第一個將治蝗新藥六六六引入中國,并最先創新采用毒餌治蝗新技術獲得成功,邁出了中國植物保護現代治蝗科學研究應用的第一步。1948年,邱式邦先生考取英國劍橋大學留學,1951年回國。20世紀50年代,他帶領科研團隊,研究提出消滅飛蝗孳生地等一系列的科學技術措施,成為建國初期扼制蝗蟲猖獗危害、保障糧食生產的關鍵技術,曾被毛澤東主席和中央政府列為建國十周年新中國農業科學研究領域取得的兩大成就之一。60年代,邱式邦先生帶領助手研究找到了解決提高防治玉米螟效果的技術關鍵。研制成功5%滴滴涕和1%林丹顆粒劑,防治效果非常顯著。在河北、江蘇、山西等省區大面積推廣,應用比例占到玉米螟防治面積的50%以上,成為控制玉米螟的有效技術手段。70年代,他高屋建瓴總結提出了“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科學技術思想,1975年被農業部確立為我國植物保護科學技術的指導方針。70年代后期,邱式邦先生逐步把植保科研工作重心放在推動發展中國的生物防治學科。1978年負責籌建成立了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防治研究室(1990年更名成立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防治研究所),建立了國內第一個國外天敵引種檢疫隔離實驗室,致力于開展害蟲天敵保護和國外優良天敵資源引入利用。1985年創辦《生物防治通報》,擔任期刊主編20余年。
為表彰邱式邦先生在植物保護工作上的卓越成就,1953年農業部頒發授予愛國豐產獎;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授予先進個人獎;1979年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范稱號;1985年法國農業部授予農業功勛騎士勛章;1988年由于長期在開發黃淮海平原工作中做出了突出成績,受到國務院的表彰。2009年榮獲農業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三農”模范人物榮譽表彰。2010年10月,中國植物保護學會授予他“植物保護終身成就獎”。
邱式邦院士雖已離開了我們,但他的精神永存,他將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綜合處
第一部《生物農藥》國家統編本科教材面世
生物農藥是用生物活體、或生物代謝過程產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質、或從生物體中提取的物質防治農林作物病、蟲、草、鼠害,并可制成商品上市流通的制劑。其具有環境相容性、不易產生抗藥性和成本低等優點,對滿足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生產中病蟲害防治的需求和緩解農藥殘留帶來的環境污染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在洪華珠、喻子牛和李增智教授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在教育部普通高校“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項目的資助下,歷經三年時間,終于完成我國第一部《生物農藥》國家統編本科教材的編寫任務,填補了生物農藥高校教學中無教材使用的空白。
該書共分九章,第一章至第六章分別介紹病毒農藥、細菌農藥、抗生素農藥、真菌農藥、植物農藥和動物農藥的相關知識。第七章介紹生物農藥的劑型,第八章介紹生物農藥的創制,第九章介紹生物農藥與可持續發展。整本書知識體系完備,既涉及生物農藥的基礎知識,又涉及生物農藥的研發和應用的最新動態,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有機結合,體現出較強的知識性和應用性。該書可供農林院校、綜合性大學、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本、專科及研究生學習使用,也可供農業、林業、生物工程等相關科技人員參考。
(張建民,長江大學農學院植物保護系,434025)
《植物保護》2010年第6期各欄目最受讀者關注的文章
(本刊網站截至2011年1月10日各欄目全文下載次數前2名)
專論與綜述
1.王津津,侯學文.基因工程技術提高煙草抗病蟲性的研究進展
2.李輝,郝衛寧,張天柱,等.天然產物防治果蔬采后病害研究進展
研究報告
1.張正英,令利軍,王紅梅,等.半夏凝集素基因的克隆及轉基因煙草對蚜蟲的抑制作用
2.崔麗,楊代斌,李克斌,等.吡蚜酮對禾谷縊管蚜的亞致死效應
調查研究
1.楊飛,曹婧曼,杜予州.江蘇省三葉斑潛蠅發生調查及分子檢測
2.張松柏,彭兆普,劉勇,等.2009年湖南省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暴發原因初步分析
實驗方法和技術
1.廖富榮,林石明,方志鵬,等.進境西瓜種子中西瓜細菌性果斑病菌的檢測鑒定
技術與應用
1.姚紅燕,邱宏良,陳若霞,等.幾種藥劑對草莓炭疽病的效果
2.王疏,秦姝,劉明霞,等.不同栽培方式對稻曲病發生程度的影響
有害生物動態
1.李紅梅,王暄,裴世安,等.江蘇省小麥孢囊線蟲病發生情況初步調查
小麥瘟病 ——一種潛在的威脅全球小麥生產的重要病害
小麥瘟病—一種由Magnaporthe grisea引起的小麥新病害近年來正在南美迅速擴展。此病害1985年最早在巴西的Parana被發現,并很快擴散到鄰近的國家。目前巴西90%的小麥產區已有此病害發生,田間產量損失達5%~100%。據報道,2009年巴西由于此病害造成的小麥產量損失達30%,玻利維亞為60%,巴拉圭為30%~40%,2010年此病害已傳到阿根廷。研究發現,小麥揚花期高溫多雨有利于小麥瘟病的發生流行,CIMMYT的小麥專家Dr.Duviller認為:“全球氣候變化如南亞和非洲一些地區降雨量增加可能為此病害的發生創造有利的環境條件”。目前未發現對此病害有抗性的小麥品種,在現有的殺菌劑中也未發現能有效防治小麥瘟病的藥劑,而且此病害在大麥上也已有報道。2010年5月3~5日在巴西的Passo Fundo已召開了一個有11個國家代表參加的“首屆國際小麥瘟病研討會”,今年8月即將在美國夏威夷召開的“2011年美國植病學會—國際植保大會聯合會議(2011 APS-IPPC Joining Meeting)”上也將有一個專題研討此病害的問題。
(資料來源于 http:∥blog.cimmyt.org/?p=3707和2011 APS-IPPC聯合會議預備會程,周益林供稿)
《植物保護》2011年第2期要目預告(一)《植物保護》2011 年第2 期要目預告(二)
專論與綜述
植物源抗真菌活性物質研究進展 …………………………………………………………………………… 胡林峰,等
斑潛蠅分子標記技術應用研究進展 ………………………………………………………………………… 王帥宇,等
三唑并嘧啶磺酰胺類除草劑的研究概況 …………………………………………………………………… 葉 非,等
研究報告
四川省部分地區土壤中蘇云金芽胞桿菌的分離與鑒定 …………………………………………………… 周長梅,等
甜瓜白粉病內生拮抗細菌的篩選鑒定及其防治效果的研究 ……………………………………………… 馬英元,等
蚜蟲對五個燕麥品種苗期體內幾種物質的影響 …………………………………………………………… 朱永峰,等
抗除草劑轉基因水稻對稻縱卷葉螟田間自然種群的影響 ………………………………………………… 蔣顯斌,等
三種化學物質誘導觀賞百合對黑斑病抗性的研究……………………………………………………………… 梁巧蘭
草地螟成蟲期營養與其生殖力關系的研究 ………………………………………………………………… 張李香,等
甘肅省主要小麥生產品種及高代品系的抗白粉基因推導 ………………………………………………… 曹學仁,等
柑橘植株不同部位黃龍病菌的檢測及發病原因分析 ……………………………………………………… 鹿連明,等
青枯病生防菌EN5的定殖能力及其對根際微生物類群的影響 …………………………………………… 連玲麗,等
豆野螟幼蟲頭部形態及化學感受器觀察 …………………………………………………………………… 王 攀,等
桃實蠅在西藏的適生性分析 ………………………………………………………………………………… 余 慧,等
莧屬4種外來有害雜草在中國的適生區預測 ……………………………………………………………… 鄭 卉,等
旋幽夜蛾各蟲態的過冷卻點測定 …………………………………………………………………………… 趙 琦,等
牡丹不同器官的除草活性研究…………………………………………………………………………………… 羅小勇
調查研究
天水地區不同海拔高度小麥條銹菌越冬調查初報 ………………………………………………………… 潘 廣,等
河南新鄉外來植物分布動態調查及其危害性評估 ………………………………………………………… 許桂芳,等
黑龍江省昆蟲病原線蟲資源和越冬情況調查初報 ………………………………………………………… 李春杰,等
生姜品種資源對姜瘟病的抗病性鑒定 ……………………………………………………………………… 史秀娟,等
香蕉花薊馬對不同顏色的趨性及田間誘集效果研究 ……………………………………………………… 盧 輝,等
陜西省陜南地區油菜菌核病的調查初報 …………………………………………………………………… 左葉信,等
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多機分布式系統應運而生,其主要特點是功能分布性、地域分散性。在多機分布式系統中,各機組狀態量和各系統智能處理單元都可以獨立進行數據的采集、計算和處理,減輕了中央計算機的負擔。同時各子系統和智能單元往往可以通過網絡與上位機系統通信,使得該系統具有諸多優點,如共享性強、監測容量大、覆蓋面廣、抗故障能力強、便于集中管理等。水輪發電機組多機分布結構主要由監測系統現地單元、狀態監測歷史站、狀態監測系統局域網、狀態監測操作人員、專家系統分析站以及遠方專家系統分析站等組成,能更加準確、更加及時地完成各工況下機組的監測和故障診斷與定位,彌補了傳統單機式集中控制監測系統的不足。
山東省核桃主要病害及其綜合防治 ………………………………………………………………………… 曲文文,等
雙壟全膜馬鈴薯套種豌豆對馬鈴薯物候期及病害的影響 ………………………………………………… 李建軍,等
五氟磺草胺和氰氟草酯復配劑對水稻直播田雜草的防除效果及安全性評價 …………………………… 張宏軍,等
棉花品種抗早衰特性比較和評價研究 ……………………………………………………………………… 劉 莉,等
有機酸類化合物對南方根結線蟲的生物活性研究 ………………………………………………………… 劉丹丹,等
水稻二化螟抗藥性監測及防控對策 ………………………………………………………………………… 張 帥,等
云南、貴州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種分化研究 ………………………………………………………………… 何澤民,等
實驗技術
橡膠樹白粉病殺菌劑生物測定的接種方法研究 …………………………………………………………… 楊意伯,等
番茄葉片上美洲斑潛蠅幼蟲種群密度的零頻率估計法 …………………………………………………… 蔡篤程,等
玉米灰斑病研究方法:I.玉米灰斑病菌孢子的培養 ………………………………………………………… 趙正龍,等
技術與應用
小菜蛾在春茬甘藍上的分布及其防治研究 ………………………………………………………………… 吳青君,等
糖醋液對香梨優斑螟和草蛉的誘殺作用 …………………………………………………………………… 楊明祿,等
4種殺蟲劑對花生蠐螬的防治效果及農藥殘留研究 ……………………………………………………… 曲明靜,等
滴灌條件下拮抗菌S37和S44對棉花黃萎病的防治及其鑒定 …………………………………………… 羅燕娜,等
有害生物動態
玉米黑粉病為害加重原因分析及其綜合治理對策 ………………………………………………………… 王朝陽,等
研究簡報
幾種進境觀賞植物根際香蕉穿孔線蟲的鑒定和描述 ……………………………………………… 鄭小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