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壽螺原產于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20世紀80年代作為一種食物被引入我國,由于食味不佳,加上盲目引進和管理不善,逐步擴散到田間,很快上升成為危害水稻的重要有害生物,對水稻生產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廣西在90年代對福壽螺的防控進行了探索和示范,但是對福壽螺生物學、生態學特性以及其監測預警、生態控制與綜合防治等方面尚缺乏較為全面和系統的研究。為此,本項目進行了相關研究。
(1)摸清了福壽螺的形態特征、世代歷期、取食特點、生活習性等生物學、生態學特性及其在廣西的發生規律、分布特點、為害特性。福壽螺在廣西一年發生3~4世代,晚稻田發生重于早稻田,拋秧田發生重于移栽田,未翻犁田重于翻犁田,田邊溝渠池塘發生與晚稻拋秧田相當。4月、6月、8月是福壽螺產卵盛期,水溝福壽螺發生盛期在4-5月、6月下旬-8月,水田福壽螺發生盛期主要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
(2)探明了福壽螺空間分布型和田間抽樣技術。福壽螺在稻田內的空間分布型以聚集分布為主。早稻田福壽螺抽樣模型 n=182.06/X-+20.48(D=0.2)、n=80.92/X-+9.01(D=0.3),晚稻田 n=314.28/X-+6.90(D=0.2)、n=139.68/X-+3.06(D=0.3)。
(3)明確了福壽螺種群消長動態與溫度、降雨等關鍵氣象因子的關系,建立了福壽螺密度與危害率、密度與水稻產量損失率的回歸模型。福壽螺發生與溫度相關性不顯著,與降雨量相關性顯著。螺越大、密度越高,為害率越大,中螺密度與株危害率關系式為y1=2.14+0.78x1,中螺密度與叢危害率關系式為y2=4.30+0.80x2,中螺密度與水稻產量損失的關系y3=-0.06+0.98x3,大螺密度與株危害率關系式為y1=5.54+0.38x1,大螺密度與叢危害率關系式為y2=5.27+0.55x2。
(4)制定了廣西福壽螺測報調查方法。測報調查方法主要包括福壽螺卵塊調查、成幼螺調查、系統調查、大田普查、福壽螺發生程度等級劃分、發生預測預報等。
(5)明確了廣西福壽螺防治指標和化學防治最佳施藥時期。經過調查、試驗與分析,提出4個/m2的防治指標和水稻移栽前3天的化學防治的最佳施藥時期。
(6)制定了《廣西福壽螺綜合防治技術規程》。規程以人工防治、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等生態控制技術為核心,以高效安全藥劑防治為輔,持續有效控制螺害。
(7)通過項目實施取得了非常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累計推廣面積21.24萬hm2,挽回糧食損失2.03億kg,節省防治成本 1.0億元,共增收節支3.86億元,保護了農業生產安全,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廣西壯族自治區植保總站、玉林市植保站、桂林市植物保護站、柳州市植保站、貴港市植物保護工作站、河池市植保植檢站、南寧市植保植檢站。
陳麗麗、李莉、謝義靈、覃保榮、王華生、劉建文、林作曉、李華英、劉崢、譚道朝。
2010年獲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