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地處南、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熱同季,終年有農作物生長,病蟲草鼠等農作物病蟲害發生頻繁。據不完全統計,廣西農作物主要病蟲害種類達200多種,年發生面積約1 800萬hm2次,如不實施有效防治,年產量損失將超過1 000萬t,嚴重影響廣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廣西植保部門20年來相繼制定了一系列農作物主要病蟲害測報調查技術規范,將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運用到日常測報業務中來,逐步實現了測報工作的標準化、網絡化、可視化。《廣西農作物主要病蟲測報技術》一書則集中展示20多年來廣西農作物病蟲測報技術成果和當代先進測報技術手段,充分展現了廣西現代病蟲測報技術的運作模式,使廣西農作物主要病蟲害測報技術實現了標準化,推進了農作物病蟲預警的可視化進程和現代化監測技術應用,提升了廣西病蟲測報整體水平,是國內第一本全面介紹地方性測報技術的讀物,在同行業內居于領先水平,對全國同類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展現了廣西農作物主要病蟲預測預報技術流程,包括了現代的、科學的監測工具、調查方法、預測預報、電視預報和考核管理等一整套技術手段,實現了廣西農作物主要病蟲測報技術流程的模式化。
(2)實現了廣西農作物主要病蟲測報技術的標準化。成果闡述了水稻、玉米、蔬菜、果樹、甘蔗五大類作物病蟲以及東亞飛蝗、黏蟲、黑線姬鼠等共計58種主要病蟲測報調查規范,并增加了適合廣西的具體內容,其中25種主要病蟲害測報調查規范是項目制定的廣西地方標準,并在廣西得以推廣應用。
(3)推進了現代新型監測工具的推廣應用。成果首次收錄了農作物病蟲害監測儀器應用技術,對國內植保領域常用的病蟲采集、分析儀器進行了詳細介紹,從而推進現代新型病蟲監測工具的應用。
(4)推進了農作物病蟲害預警可視化進程。制定《廣西農作物病蟲害電視預報節目制作技術規范(試行)》,統一規定病蟲電視預報的設備配置。通過電視傳播,提高農作物病蟲害預報信息和防治信息的覆蓋率和入戶率。
(5)顯現了成果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著作成果發行3000冊,不僅成為廣西區、市、縣三級植保技術人員人手一冊的必備工具書,而且也成為區內農業類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參考用書。
(6)《廣西農作物主要病蟲測報技術》是國內首部地方性測報技術指導性讀物,填補了該領域的國內空白,對國內區域性病蟲測報技術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
廣西壯族自治區植保總站,鶴壁佳多科工貿有限責任公司。
王凱學、王華生、謝茂昌、蘭雪瓊、黃成宇、辛德育、孫彭凱、胡明鈺、龍夢玲、唐潔瑜、林作曉、劉建文。
2010年獲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科學技術獎科普獎。
廣西壯族自治區植保總站.廣西農作物主要病蟲測報技術[M].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