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光 聞英強
沈陽市渾蒲灌區管理處,沈陽 110024
沈陽市渠灌區節水改造面臨的問題及建設標準分析
辛 光 聞英強
沈陽市渾蒲灌區管理處,沈陽 110024
文中詳細分析了灌區節水改造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灌區性質、財務政策、灌區機制、工程配套和灌區規模等,從城市生態灌區功能定位出發,提出了灌區建設標準。
灌區改造;生態灌區;灌區節水
沈陽是遼寧省省會,是全省的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中心,也是全國重工業基地。沈陽市現有灌區22個,承擔200.78萬畝水田灌溉,使沈陽享有全省重點產糧區之美譽,此外還擔負著城市鄉鎮水系和各公園人工水體的供水任務,是我市確保糧食安全和環境供水的重要基礎措施。灌區水系的存在為區域地表水、地下水資源提供補給,維系著當地社會生態需水平衡。但長期以來灌區的基礎設施作用沒被城市和社會所充分認識,人們只看到灌區的灌溉功能,沒有注意到灌區對維系生態和城市景觀的重要作用,缺乏像改造城市那樣大的決心來改造灌區,造成灌區工程不夠配套、建設標準偏低、老化失修、凍融凍脹破壞、管理落后等問題已經達到十分嚴重的程度,如任其發展下去,則再想修復改造時其處理措施將異常復雜,修復成本將高昂到很難負擔得起的程度,甚至一些被整條破壞的渠道等設施基本難以修復。可以說灌區要是消失了,我們這座城市的沙漠化勢必很難避免。就目前而言,現在灌區很難完成提供7.081億立方米的正常年份供水量任務。所以必須進行節水技術應用研究,發揮工程生態效益,緩解我市資源性、工程性、管理性缺水矛盾。
灌區的節水技術改造工作既包含著技術問題也包含著社會問題,圍繞著治標和治本與確定治理的理念、標準、治理原則、技術經濟方案、管理方案等方面的問題,都涉及一個明顯的事實:工程措施及新技術的引進與灌區管理體制改革同步密切聯系在一起。在傳統的管理理念與體制下,引進、試驗、推廣新技術及其新措施步履維艱。
(1)灌區性質在政策上缺乏明確界定,事權劃分不清
政府、灌區專業管理機構、農民灌水組織、用水戶在灌區維護管理中各自的權利、責任、義務、規定籠統。灌區雖然實際在日益增加為城市和環境供水的職能與任務,扮演著為全社會服務的角色,但是灌區的發展始終沒被列入到城市建設規劃或城市水系建設規劃中而得不到全面的生態綜合治理。灌區專管機構作為政府下屬事業單位,民主管理淡化,用水戶參與管理的活動只限于盡義務、缺乏權利的被動依附。灌區專管機構行政化嚴重,機構臃腫,效率不高,缺乏內在的經營管理活力和創新理念與制度、新技術的動力,所有這些極易造成惡性循環,影響灌區的發揮效益,影響整個城市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生活以及人民的生存質量。
(2)“自收自支”財務政策使得灌區承擔的公益性任務費用支出沒有補償來源
灌區經營長期處于虧損狀態,工程維修經費不足缺乏更新改造資金人為造成工程設施老化失修,嚴重阻礙引進生態自然觀的治理理念和新技術建設生態友好型灌區的進程。使得為數眾多的灌區形成的巨大水體環境,難以發揮應有的效益和功能,而由于全面治理進程緩慢而造成的灌區功能退化現象,產生諸多負面的影響日益在社會生活中得到顯現。治理的進程越延后,日后進行可逆性治理的難度就越大。
(3)灌區機制不活,人員結構失衡
水管單位還沿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管理和分配方法,在人員總量過剩的同時,水管單位真正急需的工程技術人員嚴重短缺,技術力量薄弱,無法滿足引進新技術理念和措施以及規范的技術管理的需要。也是造成管理手段落后,技術含量不高,難以實現現代化管理和管理成本高的重要因素。
(4)整體工程更新標準低,不配套和老化破損嚴重,運行安全差
渠道防滲襯砌少,水資源利用率低,大多數干支渠道仍為土質渠道,沿程輸水損失較大,干支渠渠系水利用系數不高,平均僅約為0.51。
(5)在農業結構調整的條件下,灌區灌溉面積減少,但缺乏后評價分析與研究工作
灌溉面積較少了但灌區仍要從上游水庫買水,保證渠道正常運行,發揮著地下水資源補給和增加土壤墑情的作用。另外,渠道水體也是提供補充如蒸發、滲漏消耗等區域生態需水量的重要來源。但是這些經費支出沒有補充來源,灌區的重要作用和價值沒有得到重視和肯定。有些地區因為不用渠水灌溉而將渠道破壞或廢除。這種狀況長期來看危及生態環境和人民生存質量,渠道一旦被廢除將來再修復會很困難,涉及社會的、經濟的、技術的方方面面,成本高昂,甚至有的根本不可能修復。同時灌溉面積的減少,降低了灌區規模,使得灌區在現有體制下爭取技改資金更加困難,引進新技術和管理措施就更加困難。由此造成惡性循環,能守住攤子就實屬不易,發展的原動力不足。
由此看到:灌區的技術改造要適應新形勢下人類對水的需求方式的轉變,就要擺脫小修小補守攤子的狀況,大力引進新技術和現代管理措施。重新認識界定灌區定位,拓展灌區功能,引進先進的灌區治理模式,明確政府、水管單位、用水戶管水組織、用水戶責任與權利,使灌區成為服務化的社會組織,增加灌區專業管理機構的活力和用水戶自主參與管護的自覺性,保證灌區效益充分發揮,保證社會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灌區的可持續發展。
2.1 城市生態灌區定義
城市生態灌區為是按照自然水系分布或人工水系分布劃分出來的地理區域。一般意義上講,它是至少由一個水源,各級渠道水網及其水體資源所形成的灌溉管理中心、城市水系環境供給中心、地表地下水資源補給中心以及區域生態水資源平衡中心等網絡體系和有先進科學技術參與的人水和諧共處的一個過程。
2.2 灌區功能
(1)滿足農業、城市建設、國民經濟發展、區域生態環境等對水資源的需求
農業是水利傳統的服務領域和對象,隨著農村農業結構調整,比如水田改旱田的數量變化較大,灌區灌溉服務的性質也是發生轉變,包括了直接灌溉農田和補充生態需水的兩項功能,而且后者的作用比例和貢獻率越來越明顯。這些變化涉及社會、經濟、人文等方面因素,給灌區、灌區渠道乃至當地社會的發展帶來重大影響,甚至影響到這些地區可持續生存發展,如水改旱后的渠道的維護問題等,如其被破壞會產生非常復雜的影響,有些甚至不可逆轉。隨著城市建設、城鎮建設等的發展,相當多的灌區轉變為市區內的城市灌區或為市區公益服務的任務日趨增加,這就要求重新定義灌區的概念和功能,調整它的服務方式、管理方式、資金籌措和支出方式。總之,水利系統主要是為了人類自己的生存而建立起的人工系統,它一經建立也必將服務于其他生命系統。《莊子·列御寇》中有說:河潤九里,澤及三族。我市萬畝以上灌區15個,年引水總量在1億立方米以上,它所形成的巨大水體和控制面積必是區域環境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2)集雨、蓄水功能
人們借助庫壩把某一流域的自然降水和地表徑流集中蓄存起來加以利用。灌區系統中的庫壩型水源的集雨、蓄水功能是灌區系統重要的連帶功能。
(3)攔洪、排洪功能
目前許多灌區為城市和城鎮提供日常排水和排污任務的壓力越來越大,在汛期排洪除澇的責任,使得渠道超負荷運轉。另外洪水來臨,灌區系統還可以發揮攔洪和排洪的作用,這些都是灌區所發揮的重要的綜合性功能。
(4)其他功能
灌區具備如農村飲水功能、生態修復功能、綠化用水功能等等。
灌區建設標準指標的確定注重科學性、真實性與國民經濟發展的一致性和可操作性。包括:(1)灌區有健全而強有力的管理體系。(2)非農業就業人口在總就業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超過70%。(3)灌區有文化的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超過80%,青年適齡組中上大學的人數比例超過10%~15%,管理隊伍人員中專以上文化程度應占職工總數的90%以上,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比例占30%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在50%以上。(4)灌區工程建設安全達標率達到98%,易澇農田治理率達到9 5%,田間防御能達20年一遇24小時雨量水平,大中型水利工程防御能力達100年一遇水平,三防指揮系統覆蓋率達100%。(5)灌區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充足、優質的供水保障,大中城市供水保證率要達到97%以上;一般城鎮90%~9 5%以上;工業95%~97%以上;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耕地面積的90%以上;飲用水源水質達到國家地面水Ⅱ~Ⅲ類;實現城鄉水資源統一管理 包括地下水,并力爭實現水量與水質的統一管理。(6)灌區要注重水環境保護,水庫和渠道為全社會提供水質達到國家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灌區的建設要田園化山、水、田、林、路、城鎮和城市綜合治理。(7)灌區的農業機械化率要達到90%以上,水利工程施工機械化率要達到95%以上,工程達標率100%,工程完好率95%以上。工程管理單位良性循環率95%以上,辦公自動化率90%。實現水利信息網互聯互通,墑情、雨情、水情自動測報。(8)灌區法律、法規、規章配套率達到90%以上,水行政許可、審批審查率達100%,水政監察隊伍的“八化建設”達標率、水事糾紛的調處率和水事案件的辦結率均要達到90%以上。
灌區經過幾年的節水改造建設和管理體制改革,已經初步形成基礎設施配套、管理模式先進的現代化灌區,未來灌區的發展必將走進一個全新的發展模式。
[1]汪志農,雷雁斌,周安良.灌區管理體制改革與監測評價.2006.12
[2]李波.水資源保護與生態建設戰略研究.2008.11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6.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