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本刊記者 闞世華

受北京限購政策影響,北京車市銷售數量銳減。對于北京限購對吉利的影響,吉利集團總裁楊健表示,“肯定有影響,而且影響還很大。”
去年吉利汽車的判斷是國內車市增長25%以上,市場最后證明,吉利的判斷是準確的。今年吉利對整個車市的判斷是大致增長15%-20%,所以吉利的銷售增幅設定在18%左右,產銷量在49-50萬之間。
據悉,目前吉利汽車北京的各經銷商的要求是月均銷售20輛左右,主要以外地為主,價格優惠幅度較之前少有降低。而大多數吉利品牌經營店已將業務重心轉至售后。
“吉利根據宏觀經濟環境和產業狀況,調整了未來幾年的發展戰略。其中之一就是從快速增長調整為穩健增長。到目前為止,我們的生產、銷售和售后服務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吉利集團公關總監楊學良告訴《中國新時代》記者。
今年2月16日,吉利汽車明確提出,2011年吉利的營銷戰略目標將發生重大的轉變——從價格導向型向顧客價值導向型轉變,并堅持“品牌革命渠道創新”的營銷戰略,堅持以顧客的價值為著力點,全面提升吉利汽車的品牌形象和市場銷量,以實現全年銷售突破49萬輛的目標。
針對北京市場情況,吉利汽車銷售副總經理陳洪生表示,公司內部已針對北京經銷商作出一些區域商務政策調整。但不會采用打價格戰的方式來贏得市場,盡管這是最直接的方式,但從長遠來說并不利于企業發展。
在楊學良看來,吉利會進一步提升產品品質,在堅持技術吉利的基礎上,打造品質吉利,向消費者提升更具附加值的產品。吉利會在未來1-2年推出更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同時加大品牌推廣力度,提升售后服務水準。
當北京限牌風聲出來后,導致當月銷售出現反常現象,小排量車銷售大減:1.6升以下車原超40%的份額降到20%,而2.0以上車型的份額則從原20%多增到40%以上,也就是說排量越大、越貴的車越好賣。“這些數據告訴我們,小排量車、節能減排車受到了排擠,而大排量的車卻受到擁戴,這樣的結果可能并不是大家想看到的。”楊健說。
去年吉利汽車全年銷售近42萬輛,在北京的銷量為1萬多輛。因而北京限購對吉利汽車的影響比想象的要好。盡管楊健表示,北京限購對車市的影響很大,但今年的政策是否會對北京的經銷商有一些傾斜,目前還未定。
楊健表示,城市交通擁擠不能歸咎于或者說不能完全歸咎于汽車保有量的增加。“國內某些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并不是為讓市民生活得更好,而是為了GDP規劃的,即很多城市在規劃火車站、飛機場時,出于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考慮,而非真正意義上的交通樞紐。”
楊健認為,國內的行政體制多少決定了交通的混亂。民航總局管民航,交通部管公路,鐵道部管鐵道,幾個地方各管一塊,規劃時也不一起討論如何實施交通優化。如果有個行政機構來統一考慮全國所有的水、陸、空各種交通環節,現在的交通狀況可能又是另外的情況。此外,現在國內城市交通管理的智能化也比較落后。
據楊健分析,目前中國汽車業還有一個奇特現象,就是一大堆自主品牌并沒有形成合作局面,而是各自為政。不僅良性的競合關系未形成,而且還出于“你死我活”的廝殺狀態。
今年,吉利提出從“國際化戰略”向“全球化戰略”轉變,“要讓吉利成為一個有全球影響力的品牌,尤其是在收購沃爾沃后,已有一定的全球影響力。事實上,吉利內部對現在起到2015年,每年都有銷售目標的設定,前期可能增長慢一點,后面因很多國外基地建成后,發展速度就較快。憑吉利的影響力,還有很多的合作機會。如果這些合作能在今后3-4年內成功,吉利2015年產銷200萬輛,根本不在話下。”楊健說。
為實現這一目標,吉利已規劃好5大技術平臺、15個產品平臺的40多款車型,只要這些車型每款每年都能銷售5萬輛以上,吉利汽車就可完成200萬輛的年銷量。
為應對今年可能發生的市場變數,吉利儲備了多款新車。楊健表示,今年吉利確定上市車型有8款,其中,全球鷹旗下有4款,包括自由艦換代車型GC3、遠景換代車型GC7及SUV GX7、MPV GV5;帝豪旗下將有一款SUV車型EX7;英倫旗下有三款車型,分別為三廂轎車SC5、SUV SX5及一款MPV。此外,吉利還有相當一部分新車、一些動力總成有提升的新車并沒包含在今年的上市計劃內,如僅采用DSI六速自動變速箱的新車就有10款,也都是將要推出的。
對于未來,楊健認為,中國汽車工業肯定會經過和家電、摩托車行業一樣的高速發展期。現在的1800萬輛還不是最高峰,汽車工業還有一個快速發展期。市場的容量還會增加,但增加的速度會逐漸放緩。“中國車市不可能每年都有30%-40%的增長,這是絕對不可能的,雖然中國千人擁有汽車的量和美國比還相差很多,但中國人口基數比美國多得多,完全按照美國的千人擁有量來衡量的話,中國也會出現災難。”
中國新時代 2011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