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本刊記者 陳婧

2011年,在政策“裸奔”和北京限購的示范效應下,相比于合資和外資品牌,小排量自主品牌在一線城市可謂遭遇了“寒冬。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前5月自主品牌市場份額下滑高達2.49%。如排名第一的比亞迪銷量與去年同期相比下滑了8.8%;奇瑞銷量同比下滑18%; 哈飛的轎車銷量由2008年的4.35萬輛降至2010年的2.16萬輛,降幅達50.3%;昌河轎車de1銷量則由2008年的4021輛萎縮至2010年的1335輛,降幅為66.8%。此外,華晨、眾泰、華泰、中興等自主品牌也分別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不過,并不是所有的自主品牌都在艱難度日。今年5月,長城旗下轎車騰翼C30實現(xiàn)銷量1.3萬輛。這款去年5月上市的A級家轎在上市一年后,累計銷售達到13.4萬輛,月均銷量超過1.1萬輛,即便是自今年4月份車市出現(xiàn)產銷雙降,騰翼C30仍保持了14.4%的環(huán)比增速,為小排量自主品牌樹立了逆境突圍的信心。
“自主品牌要取得成功,不僅是價格,更要在品質上有所保障。”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新聞發(fā)言人商玉貴表示,“騰翼C30上市就推出了4年獲15萬公里的超長質保,2萬公里獲4次免費保養(yǎng)等一系列惠民措施,在保證車輛價值比的同時,降低養(yǎng)車成本,持續(xù)提升了該車型的增長力。”
得益于轎車、皮卡、SUV三個細分市場的成績,今年1-5月,長城汽車整體累積實現(xiàn)銷售19.6萬輛,同比增長37.7%,成為增量最高、增速最快的廠商之一。對北京的限購政策,商玉貴坦言:“長城汽車在北京的市場份額特別少,只占整體的2%,所以影響不大。”
在皮卡領域一直蟬聯(lián)13年老大的長城汽車,在轎車方面,依舊延續(xù)著其“農村包圍地方”的策略。在穩(wěn)固二三線城市,包括云南、山東、東北等地區(qū)后,北京對其而言,更像是一塊不能拋棄,但是又不知如何“下嘴“的“硬骨頭”。
但即便如此,2011年上半年,長城汽車在北京的銷量也驟減40%-50%。“去年,北京的銷量是8000輛,而今年1-6月,每個月大概的銷量為400輛左右,總體不超過3000輛。”
與合資和外資品牌不同,自主品牌的長城汽車在北京主要針對的是郊區(qū)及河北周邊縣市的二三級市場,“在北京,我們不期望于有多高的銷量,更多的是想如何活下去,即使銷量很少,也不能撤退。”商玉貴說,今年長城汽車全國的銷量目標是50萬量,而在北京,他們沒有制定具體的數(shù)字。
限購政策出臺之后,長城汽車就不再給經銷商下達任何的銷售任務了。“反而我們開始給北京的經銷商一系列的優(yōu)惠政策。”商玉貴表示,在激勵政策生效時,自主品牌用銷量的迅猛增長暫時掩蓋了企業(yè)長期發(fā)展戰(zhàn)略的缺失;而一旦市場行情急轉直下,自主品牌自身發(fā)展所面臨的短板才真正“水落石出”。自主品牌汽車要想在這場本不占優(yōu)勢的競爭中取得成果,除了找準自己的定位,加強服務和優(yōu)化售后外,還應該在產品結構上進行調整,“盡量推出精品,推出質量更高、性價比更高的產品。”
“從當前來說,限購政策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交通的擁堵目前只有靠行政手段來執(zhí)行,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個政策必須取消,原因是它不夠遵守市場規(guī)律。”商玉貴表示,“企業(yè)也不應只是在銷售整車上下功夫,更多的是該多投入汽車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的開發(fā)。最有效的激勵政策往往是以更嚴苛的標準,倒逼企業(yè)做技術升級,或者投入更大力量做設備更新,這才是提高競爭力的關鍵。”
在商玉貴看來,北京首先應該加強的是道路的管理,“在這里,我們忽略了‘水漲船高’的道理。自汽車發(fā)明100多年來,雖然一直有爭議,但也一直在發(fā)展,為何在中國這個起步很晚、潛力最大的市場,卻這么快就遭遇到最激烈的反對?原因就在于中國汽車的發(fā)展速度太快,尤其是最近兩年,在千萬輛的基數(shù)上,每年超過400萬輛的絕對增量,實在超越了國家資源的支撐能力。基礎設施跟不上是導致今天這個局面的主要因素,但更關鍵的還是管理的問題。”
如今,不僅是北京,交通堵塞已經是很多城市管理者普遍頭疼的問題,而限購其實是個“下下策”,歸根結底,還是“市民觀念的問題”。商玉貴解釋,“發(fā)展汽車,方便市民出行,與保證城市交通暢通,兩個相關而又相互對立的命題,同時擺在城市管理者面前,這就需要管理者對市民進行教育。在國外,汽車普及率也很高,但人們就不見得天天都需要開車,關鍵是理念上的不同。現(xiàn)在的限行限購政策,只是治標不治本,更重要的是要市民樹立起綠色出行的觀念。”
眼下對于車企而言,限購等不利政策還在蔓延,下半年車市能否好于上半年,還難以定論,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中國巨大的消費潛力還未完全得到釋放,剛性需求依然存在。下半年,從日本地震中恢復過來的日系車企必然會憑借修復的產能發(fā)力,以完成全年的銷售任務,而其他各系車企也一定會乘勝追擊,再接再厲地完成全年銷售計劃。可以預見的是,2011年的競爭才剛剛開始,誰贏誰輸,還是一個未知數(shù)。
中國新時代 2011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