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黎輝 黑龍江省科技館 黑龍江 哈爾濱150018
新時期科技館如何提高公眾科學素養
許黎輝 黑龍江省科技館 黑龍江 哈爾濱150018
科技館肩負著提高公眾科學素養的重要任務,而傳統的科技館運營方式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本文針對科技館目前的狀況提出幾點建議:1、改變傳統展覽教育方式。2、建立指導標準。3、尋找新的發展方向。
科學素養;科學實踐;知識體系
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科技館成為公眾了解科學的首選場所之一,成為引領公眾走向科學的始發地。在發展的同時科技館也出現了一定的問題:國內一些科技館缺乏對科普場館創新理論和實踐的深層次研究;展品設置簡單“克隆”,造成主體雷同;重視展品設置,忽視教育活動,僅滿足于觀眾的數量和觀眾對展品的熱衷程度,而不注重實際教育效果;說明牌的撰寫和講解、輔導工作只側重于表達展品的原理與知識,忽視引導觀眾進入觀察、探索、思考的過程和幫助觀眾掌握學習的方法;為此,國內一些科技館專家呼吁,科技館要創新教育思路,提升教育理念,才能有效提高公眾科學素養。
在新時期科技館如何提高公眾科學素養?
我國學者在文獻綜述的基礎上歸納出科學素養四個核心要素,即:科學興趣、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茖W方法是獲得知識的手段。一方面,學生掌握了科學方法就能更快地獲得科學知識,更透徹地理解科學過程;另一方面,學生一旦將科學方法內化為自己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即科學精神,其能力水平就會大大提高。當然這要基于一定科學興趣的基礎上。調查表明目前大部分公眾尤其是青少年雖然科學興趣濃厚,但要轉化成實際的科學實踐卻很少,并沒有真正體會到科學帶給他們的快樂,以至于逐漸科學興趣減弱,處于被動接受狀態??萍拣^應積極幫助公眾把科學興趣轉化并投入到科學實踐中,使公眾真正體會到科學所能賦予他們的力量以及科學所能給他們帶來的歡樂。
傳統科技館以展品為基礎,通過講解員的引導實現其提高公眾科學素養的任務。這種方式未免過于簡單和生硬,整個過程完全依賴于展品說明牌上的原理介紹及公眾自身的興趣,而各個展品的原理說明又涉及不同的學科,說明牌上的簡短介紹中又包含各個專業的名詞,即使是一名大學生也僅能理解整個科技館中展品的百分之五十到六十,那么對于不同年齡階層、不同學歷背景的廣大公眾來說,科技館資源的利用率更低?;谶@種狀況,應該轉換科技館公眾的角色,可以嘗試根據不同的展品開展更為有效的展覽教育形式。例如以展品為依托開展教育活動,使公眾參與進來,體驗科學實踐的過程,延長公眾在科技館的有效時間。實現科技館觀眾由參觀者到參與者的角色轉換,做到科技館資源的最大化。
科技館中的教育活動策劃部門為了吸引公眾,使教育活動的內容生動有趣,在活動的形式上下了深功夫,采用競賽、游戲、科學實驗等多種方式,的確也產生良好的效果,大部分的觀眾愿意參與進來體驗科學,但活動策劃者往往為了追求活動的生動性而忽略了活動的目的——使公眾獲得科學知識。例如整個教育活動20分鐘,其中答題、體驗、游戲等內容19分鐘,原理僅僅1分鐘,僅僅是對說明牌上的原理進行簡單的復述。在整個教育活動的過程中雖然活動氣氛良好,但是大部分公眾還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參與進來,只看到了有趣現象,對其深刻的原理卻還是一知半解。所以在展覽教育的過程中,要尋找有效傳達科學概念的方法,真正做到玩中學。
科學技術知識由各個領域構成,科技館中的科學技術知識體系根據其自身狀況一般被整合為幾大部分,具體體現為幾大展區,如機械展區、生命展區、數學展區等。但是,知識畢竟還是需要通過一種理性的力量和歸納的思維模式將其有機地體現出來,并在各級年齡段中進行有效的傳輸。這種教育怎么進行呢?在美國,不同的教育工作者都采用《科學素養的導航圖》作為教學工具來指導和決策同一年級或跨年級間重要概念的排序。在科技館如何進行科學知識系統有序的傳播呢?
美國的《科學素養的導航圖》固然很好,但拿來主義是行不通的。根據我國的教育現狀和基本國情,考慮到科技館受眾以幼兒園到初中這部分群體為主,而這部分群體也是科學素養提高最快、收效最大的群體。所以以現行的中小學課程標準為基礎,建立適合本館的知識導航體系是最恰當的。根據展品所屬學科課程標準對照每一件展品中蘊涵的科學概念進行適應年齡階層的分類,橫向串連各個展區中適應相同年齡階層的展品、縱向串連各個適應相鄰年齡階層的展品,構建符合科技館具體情況的知識導航體系,實現科技館展品的有序排列與銜接。
知識導航體系建立后,我們掌握展品的相關信息就更加豐富了,根據知識導航體系我們可以了解每件展品適應群體的年齡階層、知識貯備、接受知識的大致方式、其興趣的觸發點等。掌握了這些信息有助于選擇最恰當的形式設計展品說明牌、最易理解的文字表達方式編寫說明牌內容,設計該展品的教育活動。學生以經常團體的形式來到科技館,根據他們的年級對照知識導航體系中橫向的展品設計個性引導路線,這樣可以把學校枯燥的知識與科技館生動的展品教育活動聯系起來,更有效地進行科學知識的傳輸。對于普通的公眾,根據體系中展品縱向的連接設計引導路線,科學概念由淺入深,更易理解。以知識導航體系為基礎,優化科技館資源。
調查顯示我國92.3%的公眾在過去的一年中沒有參觀過科技館。據介紹,在過去一年中參觀過3次以上科技館的比例非常低,僅為0.7%,參觀過一兩次科技館的比例為7.2%。 公眾不去科技館的原因主要是:1)、對科技館了解較少,不感興趣。2)、所在地沒有科技館。面對如此尷尬的調查結果,科技館若想提高公眾科學素養,首先還是應該讓更多的人了解科技館、接觸科技館。流動科技館與數字科技館無疑是最好的方式。也是科技館事業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摒棄了科技館實體展館的弊端,讓公眾不用再買門票、不用再長途跋涉也能體驗到科學的魅力。
為了貫徹科學發展觀,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把科技展品送到邊遠和貧困地區,讓那里的公眾也能享受到科技館這種快樂的科普教育形式,使科學知識、思想、方法和精神的傳播拓展到更寬、更廣,科技館以新的形式深入群眾、開展活動既解決了大家出行的不便,又讓更多的人了解科技館。流動科技館的主要形式有:科普展品展覽、科普畫廊、科普電影、科普劇等。與實體科技館相比,流動科技館更加有針對性,根據不受眾群體不同的背景選擇相應的內容,把科學知識送到各個群體中去如學校、企業、鄉村等,更加直接有效的提高公眾科學素養。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科技館如雨后春筍一般出現在互聯網上。通過多媒體手段將各種科學概念、科學現象傳遞給電腦前的每一個人,你可以足不出戶享受科學帶給你的樂趣。同時,數字科技館的建成對解決中小城市、區縣科普場館場地狹小,經費不足的弊端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這項工程將為全社會提供公益性科普資源共享服務,也將為我國科學技術的普及提供基礎支撐。在這個平臺上,公眾能夠增長科學知識,體驗科學過程,激發創意靈感,了解科技動態,分享豐富的科普資源。
隨著當今世界不斷地發展和進步,科學技術實力和國民素質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提高國民科學素養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政府共同關注的話題,然而這項任務是艱巨的。無論是美國的2061計劃,還是我國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都對科普工作進行了長期的實施計劃,提高公眾科學素養是文化長期積淀的過程,科技館任重而道遠。
[1]蔡鐵權.國際科學教育改革的新理念[J]
[2]中國科協.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2049計劃) [F]
[3]美國科學促進學會.科學素養的導航圖[M]
[4]朱琴.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生的科學素養[J]
[5]張紅蓮.數字科技館模擬運營之探討[J]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