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素清 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廣東廣州 510430
國外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經驗探析
廖素清 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廣東廣州 510430
本文分析了德國、美國和英國的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經驗,從這些經驗出發提出指導我國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建議。
德國;美國;英國;行業企業;職業教育
世界經濟從20世紀80年代以后,進入了全球化的新階段,世界經濟的發展出現了一些重大的變化,諸如世界經濟的信息化、市場化和自由化。國外企業先進技術的發展對本國的經濟增長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在知識經濟的巨大浪潮中,企業對整個國家和社會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已經遠遠的突破了原來的角色束縛,在本國的職業教育領域中開始嶄露頭角,發揮了企業在知識創新、實用技能的培養和理論聯系實際等多方面的優勢。
德國自然資源貧乏,經濟發達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德國一直把知識的和技能看成“最重要的生產因素”。于1969年頒布了《職業教育法》,它包括時職前和職后培訓(繼續培訓和轉業培訓);對培訓企業和受培訓者的關系,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對培訓機構與人員資格的規定;對實施培訓條例的監督和考試;對職業教育的組織管理和職業教育研究的規定等。《職業教育法》對德國的職業教育起了極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之后該國又相繼出臺了與《職業教育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規。
“雙元制”(也稱雙軌制)是德國實行職業教育最主要的特點,也是推行職業教育最成功的關鍵。“雙元制”是同時在兩個地點,有兩個施教主體,也就是在企業和職業學校中進行教學而得名的。學員一般每周在企業里接受3~4天的實踐教育,在職業學校里接受1~2天的理論教育。職業學校的教學任務主要是以專業理論來輔導和提高學員在企業中的實踐培訓成果,加深和補充普通教育的任務。大約60%是專業課程。40%是普通教育課程。
在德國的“雙元制”教育中,企業培訓起著主導的作用,職業學校只起著配合和服務的作用。而他們的企業培訓,則又分為企業內培訓和跨企業培訓。跨企業培訓是由若干個企業聯合起來進行培訓,也有一些地方當局參加的,一些職業學校的教學車間也用于跨企業的培訓。跨企業培訓在各職業領域中的分布很廣,而且占有一定的比重。在具體的培訓方式上,各企業都結合自身的實際作出選擇,決定采用何種方式。
美國發展職教不是把它孤立、封閉和游離普通教育領域外,而是把它融合在整個體系中,這種銜接表現在:
(1)中等職教在公立中學實施;開設普通職教課,現在930萬中學生在16000所公立中學中接受職業課學習。
(2) 中學后的高等職業教育則以預備教育的形式作為高教的一種,這就是社區學院,二年制的社區學院學生畢業后,既可就業,又可升人對口大學繼續深造成職教和普教并重雙重目的的教育模式。這樣,有利于消除職業教育不正規,低人一等的傳統觀念,有利于職教普教的相互完善,有利于調節學生畢業和繼續深造的選擇,更使職教研適應社會需要。
在美國,終身教育已經成為教育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1976年,美國政府頒布了《終身學習法案》,對終身教育提出了一個極為寬泛的定義:包括成人基本教育、繼續教育、獨立學習、農業教育、商業及勞工教育、職業教育及工作訓練方案、親職教育、退休前及老人與退休人員教育、補救教育、職業及晉升教育,以及協助各機關團體運用研究的成果或創新的方法去服務于家庭的需求及個人的發展等等,涵蓋面極為廣泛。
美國企業跨國合作形式多種多樣,有合資辦學、合作辦學、聯合考核、職業資格國際認可等。美國的企業大學通過合作接受來自世界各地的行業人才,參加企業職業培訓的各種課程;另外一些跨國公司的企業大學也在不同的國家建立分校,負責當地員工的職業培訓,既提高了企業自身的知名度,也促進了教育資源的國際分布和優化配置,促進了國家和企業之間的交流。
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僅僅依靠法律的規定遠遠不夠,必須出臺相關政策加以引導和規范。20世紀80年代以來,英國政府轉變職能,出臺了一系列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政策。1986年,英國著手建立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并成立了國家職業資格委員會。英國政府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國家職業資格體系的建設,并明確規定,每一個職業資格所要求的知識水平、理解能力和實際技能,由相關行會或全國性雇主組織指定的“領導機構”制訂,經教育與就業部同意后由國家職業資格委員會發布。確定能力標準的責任由企業、工會和專業人士以及他們的咨詢人員承擔。這些政策極大地調動了企業參與國家資格證書制度建設的積極性。擴大企業在職業教育與培訓的政策、職業教育與培訓的經費等方面的決策權。
英國職業教育與培訓行政管理的組織機構中,均有來自企業的雇主和雇員代表,有些組織機構主要由企業代表人員組成。如在協調全國各地區職業技術教育的“全國工商業教育咨詢委員會”和十個地區的繼續教育咨詢委員會中,均有來自企業的雇主和雇員代表;在“全國產業訓練委員會”中,有的會員來自中小企業;在負責促進就業和訓練事業發展的“人力服務委員會”的成員中, 比例較大的是來自企業的代表;在負責全國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建設的“國家職業資格委員會”的成員中,也有一定比例的企業雇主代表,他們負責制定全國統一的職業資格能力標準體系;在負責推廣“青年培訓計劃”的“培訓與企業咨詢委員會”的 12位委員中,有三分之二是來自工商業界的代表。另外,英國企業還直接參與到職業學校的內部管理與決策過程中。
企業獨立創辦、與政府合辦職業學校則是英國企業直接參與職業教育的具體表現。英國的大企業、大公司不滿足于間接地參與,而是根據自身需要,與政府合作創辦與企業生產、經營基本一致的城市技術學院,學校成為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企業和國家共同投資,直屬國家教育部,是一所私人資助的公立學校,主要以技術為主導。英國企業通過為提供資金、設備、儀器,派遣行政人員支持學院開辦、指導和參與學院管理;借鑒其他學校教學經驗,根據企業的需要開發緊缺人才的培訓課程,重新審視課程設置,以及與學校共同承擔招生計劃、進行技術開發、安排學生學習和錄取畢業生等方式參與舉辦。
從德、美、英國家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經驗可以看出,各國都以法律或政策強化對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影響和支持。由于市場引導對企業乃至國家競爭力產生的影響和作用不盡如人意,各國政府都積極利用行政性手段,推動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提高技術競爭力。各國政府通過實施優惠政策、完善制度、增加資助和建立相關機制等措施擴大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領域、鼓勵更多的行業組織和企業參與職業教政府作用最顯著的是對校企合作的管理、組織與協調,不斷增加政府的服務功能。
發達國家具有一套完備的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資格制度,包括資格審定和監督。經審定通過的企業被稱為“培訓企業”。要推動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就是利用市場經濟的手段,運用經濟杠桿去撬動行業企業這一巨的職業教育資源寶庫,讓行業企業職業教育長遠、健康、穩定的發展,做出歷史性的貢獻。這是發達國家經驗所在。
行業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作用靠一整套法律法規體系來保障,這是發達國家促進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做法中得到的重要啟示。以法律的形式規定國家、行業企業和職業教育提供者參與職業教育的權利、責任和義務,并建立一整套包括立法監督、司法監督、行政監督和社會監督在內的職業教育實施監督系統,使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有法可依、執法治教、違法必究的法制體系。
[1]張鋒.二戰后美國參與職業教育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12:1-62
[2]陳仙,李 敏.英國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保障措施[J].職業教育研究.2008,11: 168-169
[3]陳仙.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動力機制研究[D].浙江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12:1-54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4.082
此論文是本人主持的2010年度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職業教育發展戰略研究課題《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功能和激勵機制研究》(項目編號:ZLY62)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