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場
周永康:
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制度完善司法保障體系 推動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不斷取得新成效
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是我國的基本法律,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對于保障公民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對于政法機關依法履行職責、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都起著重要作用。目前, 這兩部法律總體上與我國國情是相適應的, 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民主法治進步和人民群眾權利意識、法律意識增強, 隨著司法實踐經驗不斷積累、認識不斷深化, 有必要進一步修改完善。這項工作涉及面廣, 社會關注度高, 要積極穩妥地推進。要注意與相關法律制度銜接協調, 以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 要處理好保障人權與打擊犯罪的關系, 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要有利于及時有效化解社會矛盾, 提高司法效率和司法為民的水平;要強化對訴訟各環節的法律監督, 促進公正廉潔執法; 要充分聽取各方面意見, 使立法更加符合實際, 更加科學, 更易于執行。
當前, 要繼續抓好相關改革實施意見的制定出臺, 同時要拿出更多精力抓好已出臺措施的貫徹落實, 努力取得人民滿意的實際成效。要按照“誰出臺改革意見、誰負責落實”和“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原則, 進一步加強督查評估, 認真解決突出問題, 確保改革措施落實到位。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書記周永康在北京主持召開中央政法委全體會議暨司法體制機制改革第九次專題匯報會上的講話摘要, 《法制日報》, 2011年6月11日)
王勝俊:
努力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中有新作為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 對于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 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具有非常重大的戰略意義。
要在嚴格依法辦案上有新作為, 始終堅持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 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 努力提高審判質量和效率, 確保司法公正, 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要在能動司法上有新作為, 進一步完善司法政策和措施, 依法妥善審理好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中發生的各類糾紛案件, 審理好涉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各類案件, 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優質司法服務。
要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上有新作為, 認真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 依法嚴懲危害國家安全犯罪、嚴重影響群眾安全感的犯罪, , 進一步貫徹落實好“調解優先、調判結合”的司法原則, 規范調解工作, 提高調解質量, 更好地促進社會和諧。
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有新作為, 依法妥善審理食品安全、危險駕駛、職務犯罪等社會各界十分關心關注的案件, 認真清理長期未結訴訟案件, 扎實開展創建無執行積案先進法院、清理委托執行案件、反規避執行等工作, 加強涉訴信訪源頭治理, 把司法為民的要求落實到各項審判、執行工作中, 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優質司法服務。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王勝俊在全國大法官研討班上的講話摘要, 《法制日報》, 2011年6月2日)
沈德詠:
維護司法廉潔,確保法院權力屬于人民
公正是靈魂, 廉潔是基石, 為民是主旨, 三者構成一個辯證統一的整體。沒有公正, 廉潔、為民就失去意義; 沒有廉潔, 公正、為民就得不到保障; 沒有為民, 公正、廉潔就會迷失方向。
公正是人類社會永恒的追求。捍衛不了公平正義, 人民法官就丟掉了最可寶貴的職業追求。公生明, 廉生威。司法不廉是司法公正的大敵, 是對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權威的最大破壞。要牢固樹立司法廉潔意識, 要切實加強自身修養, 努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 全力維護司法廉潔。始終堅持司法為民。人民法院的司法權, 源于人民、屬于人民、服務人民、受人民監督。
(最高人民法院常務副院長沈德詠就“公正、廉潔、為民”司法核心價值觀在《求是》雜志上撰文如是說,《法制日報》, 2011年6月3日)
陳斯喜:
法律是有靈魂的, 它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望, 是一個時代的人們所追求的價值的載體。我國的法律承載著當代中國人民的夢想和價值追求, 是當代中國核心價值的載體, 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關于當代中國核心價值的論述。
中國人民近代一百多年的努力奮斗, 首先是為實現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 然后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公平正義、民主法治、平等自由、保障人權、繁榮富強、安定和諧的社會。其中,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首要價值, 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沒有公平正義, 就沒有社會主義。中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深刻認識到, 要實現這些追求, 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堅持社會主義道路,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堅持改革開放, 始終做到以發展為第一要務, 走科學發展之路。所有這些, 都是我國立法所努力加以體現的價值和要求。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陳斯喜在《中國黨政干部論壇》撰文如是說,《法制日報》, 2011年6月15日)
陳敏:
簡化思維開不出自由民主的新天地
社會轉型, 從根本上說是合力的結果, 即公民的自治力量與體制內呼應的結果。在體制內外兩種極端力量之間, 有一個廣闊的中間地帶或者說灰色地帶, 蘊藏著變革的巨大潛力。這中間地帶或者說灰色地帶包括體制外和體制內最大多數普通人。需要用社會團結和社會合作來凝聚他們; 而不是妖魔化其中一方, 人為地制造仇恨和對立, 損耗變革的潛力。
(南方周末特約評論員陳敏于鳳凰網撰文如是說, 中國選舉與治理網, 2011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