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國安 丁偉
1.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動物科技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9;2.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文理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9
人文教育融入我國大學專業課程的發展現狀
尹國安1丁偉2
1.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動物科技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9;2.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文理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9
注重文理融合、實施素質教育已經成為現代教育發展的趨勢,人文教育是與科學教育的融合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利用專業課開展人文教育已經受到廣泛的關注和認同,本文從政策、理論和實踐三方面對我國大學專業課程中融入人文教育的發展現狀進行了全面分析。
專業課程;科學;人文;融合近幾年發生的“清華學生傷熊”、“北大學生虐貓”、“馬加爵殺人”、“藥家鑫車禍后滅口”等事件表明專業教育存在嚴重缺陷,這也引發了人們對高等教育的反思。長期以來高等教育只注重培養專門人才,陷入了狹隘的實用主義之中,放松了對人自身的研究和教育。重視以完善人格為目的的教育必將是21世紀世界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加強大學人文教育,必須高度重視人文教育進課堂工作,除增加人文教育類課程外還要注重學科滲透,充分挖掘科學課程的人文內涵[1]。
近些年世界各國都注意到專才教育的缺陷,在課程設置上出現了人文教育的復歸,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等要求理工科修讀一定學分的文化、藝術、社科等課程,牛津大學則開設“工程科學與經濟學”等文理結合的課程。我國也吸取國外的經驗教訓增加人文教育,同時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針政策,推動高等教育改革,加強素質教育。
1995年,原國家教委在52所高校開展了文化素質教育試點工作;1998年,教育部《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將文化素質教育納入到高校人才培養改革之中,并強調“將文化素質教育貫穿于專業教育始終”是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1999年1月,成立了32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的“高等教育要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2004年,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再次強調全面實施素質教育;2005年,教育部部長周濟在“紀念文化素質教育開展十周年”會議上提出“要切實推行素質教育,開場高校文化素質教育的新局面”;2007年1月,教育部和財政部聯合下發了《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把文化素質教育納入到“質量工程”中;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制定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提倡高等教育促進文理融合。因此進一步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工作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是推進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內在要求。
教育部部長助理林蕙青在“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開展十五周年紀念大會”上也強調,高校文化素質教育工作要牢固樹立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理念,以促進文理交融為重點,在切實促進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上下功夫。可見,發展科學課中的人文教育教育,促進文理交融,已成為國家高校素質教育的長期方針。
在科學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已經成為當今科學教育的新特點。很多教育工作者進行了相關理論研究,以促進文理交融,為人文教育在科學課程中的融合指明了方向。
2.1 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間存在著融合的可能性。研究表明,科學教育不僅傳授科學知識,還能增強智力、提高人的審美能力、培養德行、改良人生觀,而且科學與人文都是以人為出發點并都以人為歸宿;科學與人文共同構成完整的價值體系;科學與人文相互依存,相互促進[2]。
2.2 利用專業課開展人文教育有其獨特的優勢。大學生主要的學習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專業課上,因此,人文教育在專業課中的滲透極為重要。但人文精神不是生硬地加到專業課中去的,而是浸潤在專業知識中的,這不但使專業課更豐滿,更富有生機和人性,還能激發學生追求科學的興趣與激情。而且在專業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并不需要另外尋找人文素材,因為專業知識本身滲透著人文精神、專業知識的應用滲透著人文關懷、專業知識中滲透著藝術和美,同時專業教育方式可引導學生形成“質疑、解惑、去偽、求真”的思維、培養和激發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熱情和意識、培養學生追求和堅持真理的科學信仰[3]。
2.3 結合專業教學進行人文教育的方式是豐富多彩的。因為在專業教學的知識傳遞、能力訓練、意識養成等層面都滲透著大量的人文因素[4]。劉獻君在總結50來位教師的教學實踐后認為結合專業教學進行人文教育主要有以下方式:起于知識、啟迪精神、滲透美育、行為互動、營造氛圍、以悟導悟、以人為本、提升境界,等[5]。在實施中還要注意以下幾點:激發學生科學追求的動力;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科學道德;進行正確的思維訓練;充分運用科學家奮斗的故事和科學史的作用;教學相長,與學生平等討論;運用教師人格的力量[6]。
2.4 提高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是在專業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必要前提。人文精神和教師的經歷和學識融為一體,需要教師做到深入研究、準確理解教育;廣泛閱讀、擴大知識面;要有高度的責任感 。
但是,要在科學教育中實現人文價值還必須擺正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關系;處理好科學文化與民族價值理念的關系;處理好尊重科學與唯科學主義的關系[2]。
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幾乎在所有理工類課程中都有教師在嘗試開展人文教育。在實踐過程中,專業課教師主要通過豐富科學發展史、拓展人文知識、闡明科學影響力、樹立科學家榜樣、注重美學教育和潛在影響等方式開展人文教育。以下就是幾個實踐中的成功案例。
劉建村將著名橋梁相關的歷史及人物、橋梁的結構與美學、各地橋梁的文化蘊涵以及職業道德等融入橋梁工程專業課程,大大激發了學生對橋梁工程專業的興趣,增加了對專業知識主動探索的動力,擴大了專業知識面,樹立了熱愛祖國、勇于奉獻的情操,培養了團結合作、科學嚴謹的工作作風,也促進了各門學科的綜合發展[7]。呂致遠通過打通物理與生活、物理與社會、物理與個人成長和發展以及物理與情感之間的聯系在物理教學實踐中滲透人文教育,將科學與人文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結果表明物理教學中融入人文教育不僅可以提升課堂教學的文化品位,還可以增進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8]。王永紅在海岸動力地貌課程中介紹歷史名人和科學事件幫助學生樹立專業思想、愛國思想,并使學生關注歷史、勤奮學習、充滿人文情懷,使得學生更加全面的發展[9]。張生春在具體的教學中采用“創設情景-合作探究-建立模型-問題解決-反思整理”的模式展開,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從“學會”變為“會學”[10]。
總之,大量的教學實踐證明在科學課堂開展人文教育是可行的,同時也在實踐中對人文融合的方式進行了檢驗,有助于其他學科相關實踐的開展。
[1]桂署欽.新時期加強大學人文教育的必要性與策略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0,03:152~156
[2]鄧彥,鐘添生,甘桂蓉.科學教育的人文價值[J].教育探索,2007,12:29~30
[3]空軍第二航空學院課題組.論高校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J].現代教育科學,2003,3: 29 ~33
[4]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課題組.工科專業教學中的人文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29~34+54
[5]劉獻君.科學與人文相融—論結合專業教學進行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2, 05:1 ~6
[6]《中國大學人文啟思錄》編委會.中國大學人文啟思錄(第2卷)[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1999: 100 ~117
[7]劉建村.將人文教育融入橋梁工程專業課程教學[J].中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4, z1:42 ~44
[8]呂致遠.科學與人文——物理教學中如何滲透人文教育[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10,125~128
[9]王永紅.“海岸動力地貌”課程中的互動式教學和人文教育[J].中國地質教育,2010,1:101~104
[10]張生春,喬麗紅.數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整合[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0,10: 32 ~35
10.3969/j.issn.1001-8972.2011.24.104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教學研究項目(NDJY11311)
尹國安,1982,男,河北滄州人,博士,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