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韶華 河南護理職業學院 455000
職業院校形象塑造的措施探究
王韶華 河南護理職業學院 455000
良好的形象是職業院校的品牌,能夠優化和拓展學校生存與發展的空間,如何塑造好形象,本文從提升辦學質量,贏得美譽度;科學定位,打造辦學特色;構建校園文化,提升學校品味;多渠道宣傳,擴大知名度進行了探討。
職業院校;形象;塑造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社會對人才要求的提高,學生、家庭期望值的提升,職業院校的生存和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機遇與挑戰。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轉變,職教市場的開放,職業院校與社會的聯系越來越密切,院校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要在聯系中求發展,在競爭中求生存必需樹立良好的形象,良好的形象是職業院校的品牌,是無形的財富。良好的形象能夠優化和拓展學校生存與發展的空間,有利于增強公眾對學校社會地位和聲譽的認可度與信任度;能夠增強學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學校的可持續發展;能夠增強學校主體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教育合力的形成,提高教育能量,促進師生員工的身心發展。
以質量為核心,以能力為本位是職業教育的要求,質量是職業院校形象的生命。要進行形象塑造,必須全面提高辦學質量,質量基礎得不到提升,形象塑造也就無從談起。要提高職業院校的辦學質量,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1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養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和較高的教學水平,同時又具有從事技術工作和工程管理的實踐能力,具備“雙師型”業務素質的教師,更好地在理論教學中聯系實踐,指導學生實習和實訓并能將最新科學技術和科學方法傳授給學生,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提高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的競爭力,贏得用人單位對學校的美譽度。
1.2 提高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一方面要引進和聘用具有新思想、新觀念、新知識的“教育管理”類專業畢業生,使之與原有學校管理人員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充分融合,形成一支既有教育管理理論基礎,又熟悉學校實際情況,具有學校管理經驗的管理隊伍。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現有管理人員多種形式的培訓。通過培訓全面提高學校管理人員思想政治素質、業務能力和領導水平,努力培養、造就一支政治堅定、懂教育、善管理、適應職業院校學校發展和改革需要的管理隊伍。
1.3 提高服務意識。增強服務的主動性,以國家、地區以及個人的需求為導向,在辦學形式、學習制度上采取更大的靈活性,不斷擴大學校的服務范圍。把學生視為服務對象,著眼于學生的發展,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從用人單位的實際需要出發,滿足用人單位和市場需求,為用人單位提供高質量、適銷對路的技能型人才。職業教育堅持為經濟發展服務,不但要為當地經濟服務,而且要為跨區域、跨國界的勞動力流動提供有效的培訓服務。
1.4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職業院校集“產學研”于一體,擔負著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的重任。由于職業教育的特殊性,職業院校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應具有實踐性、主動性和過程性的特征 。為此,要引導學生建立獨特的創新知識結構,鼓勵探索式學習、研究式學習和批判式學習,通過帶動學生參與各種科研、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對知識的創造性應用,并使學生具有自主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能力。
不同的學校在地理環境、生源環境、社區文化環境、政策環境以及師資力量、教學質量、辦學條件、學校傳統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多差異,這些差異決定了學校在確定自身形象戰略和發展思路時應當準確地進行形象定位,這是建構良好學校形象的基礎。
職業院校在辦學類型上,要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使其具有獨有的核心競爭力;在人才培養類型上,要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具有校企合作的文化烙印和鮮明的高技能群體特征,具有不可替代性。按照國家職教教育改革綱要,努力推進辦學體制改革、校企深度合作,吸納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實施“訂單”培養、工學交替、深化教學改革,做到“融專業入產業”,“校中廠、廠中校”,使畢業生符合企業的需要。主動與企業接軌,積極爭取企業的支持,開展好與企業的合作,實現對學生的專業性教育、職業化培養的目標,使職業教育辦出特色、辦出水平、辦出質量,以此來提高職業院校的知名度和社會的關注度、認可度。
校園文化有著凝聚、導向、陶冶、約束及激勵等重要的價值功能。職業院校校園文化構建應遵循教育性、整體性、全員性和長期性原則。努力改善物質文化,精心構建制度文化,著力提升精神文化。
3.1 改善職業院校物質文化。建設自然環境,美化、綠化、凈化管理環境。抓好校園建筑的和諧美,校園景點的藝術美,提高師生員工的審美情趣和欣賞水平。
3.2 構筑職業院校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學校物質文化為前提,又是塑造學校精神文化的基礎和載體,起著調節和約束學校組織內人際關系的作用。制度體系要完整、全面、嚴密,既要有原則性的條文,更要有具體明確、可操作的規定,達到強制性和規范化的要求。靈活執行制度,處理好與教育的關系。同時注意制度意識的培養。
3.3 提升職業院校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靈魂,主要包括目標追求、基本信念、辦學理念、價值觀念、學校精神和處事原則等方面。學校精神文化體現一所學校及其成員對本校使命的認識和態度、努力方向,影響著一所學校及其成員工作的內容和績效,對學校的管理者、教師、學生的實際行為有重大影響,決定所有活動的效果。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遵循組織文化建設的一般規律,著力構建工作有績效、生活有情趣、團結而有人情味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學校精神文化。
職業院校僅僅靠提高學校辦學質量、培育學校特色和進行學校文化建設是不夠的,學校還應積極主動向公眾展示學校良好形象,使他們更加了解學校,更加關心、支持學校的各項工作,從而形成良好的學校生存、發展環境。職業院校應采取多種形式,有效宣傳學校良好形象。
4.1 在對校內師生員工的教育和宣傳中傳播和推廣。良好的師資和優秀的畢業生是學校形象的構成要素。對職業院校而言,學校師生員工既是學校形象的主要塑造者,也是形象的“活廣告”。采取多種有效的方式對師生員工進行形象傳播和推廣,以達到既幫助師生員工對學校形象有更多的了解和認同,又充分調動他們宣傳和推廣學校形象的積極性的目的。
4.2 通過社會服務傳播和推廣。社會發展,尤其是地方的發展為職業院校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其所需要的各種資源,因此應主動為社會服務,一方面了解社會發展對學校需求的變化,另一方面讓社會了解職業院校,以獲得職業院校發展所需的支持和支援,提高職業院校的聲譽和社會地位。
4.3 與家長、用人單位的交流與互動中傳播和推廣。家長和用人單位對學校的評價直接反映出學校在社會中的聲譽和地位,且他們對學校形象的口碑傳播,成為提升學校形象的有效方式。因此,要重視與家長和用人單位的交流與互動,形成良好口碑,擴大影響,增強職業院校的競爭優勢。
4.4 與大眾媒體合作,擴大宣傳面。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雜志和網絡等傳播方式,及時將學校有特色的文體活動、學術活動、學術研究成果、校內先進事跡、畢業生就業信息、校友成就等信息傳播出去,既能緊跟時代發展、擴大與社會的交流和聯系,又能推銷自我,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提高職業院校的知名度和社會地位,促進職業院校形象的形成和形象的增值,實現職業院校的良性發展。
[1]姚蕾.高職院校“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與教師專業發展[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4)
[2]趙劍民.素質教育視野中的教育質量[J].教育探索,2004(5)
10.3969/j.issn.1001-8972.2011.2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