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何袆男
“ 十二五”時期是浙江推動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時期,既要努力保持經濟總量穩定增長,又要大力推動存量優化調整,還要著力拓展新的增量空間,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以上多重疊加的發展目標,看似難以實現,其實不然,浙江省委、省政府就以“一招鮮”——規劃建設產業集聚區,冀望助推浙江實現“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在此浙江產業集聚區建設全面鋪開而升騰之際,本刊特別約訪了浙江省發改委副主任劉亭、省海經辦(產業集聚區辦)專職副主任張善坤、省海經辦(產業集聚區辦)副處長朱磊,請他們就浙江產業集聚區建設相關的戰略意圖、前期成果、空間布局、產業導向等一系列問題作全面而深入的解讀。
記者:浙江規劃建設產業集聚區的戰略意圖是什么?產業集聚區的建設將在哪些方面對浙江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劉亭:“十二五”時期是全省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拓展新的發展空間至關重要。省委省政府在2009年12月全省經濟工作會議和2010年1月省人代會上提出,要扎實推進大平臺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建設,在主體功能區規劃和三大產業帶發展規劃的基礎上,謀劃和構筑一批產業集聚區,納入省級戰略層面進行統籌規劃、重點培育。具體來說,產業集聚區建設將在以下五個方面對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一是有利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浙江人多地少、陸域面積狹小,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開發建設空間已嚴重不足。為此,應選擇一批區位條件較優、開發空間較大的區域,作為發展大產業、承接大項目、培育大企業的戰略平臺,形成浙江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是有利于打造現代產業制高點。浙江已進入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但農業基礎薄弱、工業素質不高、三產發展滯后的狀況仍未根本改變。為此,應充分依托新的發展空間,大力吸收并集聚高端要素,加快培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效生態農業,構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三是有利于構筑新型城市拓展點。浙江區域中心城市功能亟待加強,都市圈和城市群尚處于培育階段,滯后于當前區域競爭以都市圈為主體的發展需要。要借助產業集聚區,構筑一批新型城市功能區,強化與周邊中小城市、各類經濟功能區的有機分工與合作,加快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設。
四是有利于建設海陸統籌支撐點。浙江歷來重視海洋經濟發展,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近期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因此,重點在沿海地區規劃建設一批產業集聚區,有助于推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市化聯動發展,實現海洋經濟和陸域經濟協同發展。
五是有利于創建體制機制示范點。浙江近年來在率先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結構性、素質性、機制性矛盾和問題,亟需通過改革攻堅予以破解。為此,高起點規劃建設產業集聚區,并在發展思路、發展模式、發展機制上率先進行改革突破和創新實踐,可為浙江的改革創新積累經驗、作出示范。
記者:為了又好又快地推進產業集聚區規劃建設,省委省政府、省級有關部門和各地都作了哪些工作?
劉亭: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總體部署,省發改委等省級有關部門和各市在產業集聚區規劃、政策、機制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
一是組織編制規劃。省級層面,省政府已于2010年9月份印發了省發改委組織編制的《浙江省產業集聚區發展總體規劃》(浙政發[2010]45號),明確了全省建設產業集聚區的總體戰略、空間布局、產業導向等。市級層面,14個省級產業集聚區發展規劃已經全部由省政府批復并由省發改委印發實施,目前各地正在此基礎上加緊編制省級產業集聚區的產業功能分區規劃。全省產業集聚區建設的1個總體規劃、14個集聚區規劃、一批產業功能分區規劃的規劃體系(“1+14+X”)已經形成。
二是制定出臺政策。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于2010年7月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產業集聚區建設的若干意見》(浙委辦[2010]74號),提出了一系列保障產業集聚區建設的支持性舉措。省發改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廳、省地稅局、省金融辦等省級有關部門已經印發或擬訂了科技支持、財稅優惠、用地保障、環境容量、投融資等方面政策意見的實施細則或操作辦法。一些地方也制定出臺了加快本市產業集聚區建設的政策意見。
三是建立工作機制。省政府于2010年8月份發文成立了省產業集聚區規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發改委,14個省級產業集聚區的管理機構也正在陸續組建。今年初,省領導小組印發了《浙江省產業集聚區建設2011年工作任務書》,明確了省級成員單位和各地的年度重點工作。省發改委、省統計局制定了《浙江省產業集聚區綜合考評辦法》和《浙江省產業集聚區統計監測評價實施辦法》,其中綜合考評辦法已經省政府辦公廳轉發,將于今年起實行。省市聯動、協同推進的產業集聚區工作機制正在不斷完善。
記者:結合產業集聚區發展總體規劃,請您談談浙江對產業集聚區發展定位、空間布局、產業導向等是如何考慮的?
張善坤:省委“十二五”規劃建議和全省“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了“把產業集聚區建設成為新型工業化與新型城市化相結合的示范區、經濟轉型升級的先行區”的總體要求。據此,產業集聚區建設應確立三方面的發展定位:一是新型工業化示范區。產業集聚區應依托產業基礎、發展空間、配套服務等優勢,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效生態農業,積極探索低碳經濟和綠色產業。二是新型城市化示范區。產業集聚區應強化先導作用,疏解中心城市過度集中的人口和產業;強化支點功能,實現要素資源的自由流動和基礎設施的聯建共享;強化溢出效應,實現與周邊地區良性互動,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三是體制機制創新示范區。產業集聚區應力爭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率先取得突破,建設體制改革實驗先行區;有效集聚科技、人才等創新資源,成為創新之源。
就空間布局而言,主要從三個方面考慮。全省產業集聚區的總體布局,要體現“合理控制總量,充分體現集聚,適當兼顧平衡”的要求,經省委常委會議、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全省重點建設杭州大江東、杭州城西科創、寧波杭州灣、寧波梅山國際物流、溫州甌江口、湖州南太湖、嘉興現代服務業、紹興濱海、金華新興、衢州綠色、舟山海洋、臺州灣循環經濟、麗水生態、義烏商貿服務業等14個省級產業集聚區。各產業集聚區的規模布局,要體現長遠規劃和近期實施的統籌,劃分為規劃控制區(即今后10年產業集聚區發展需要統籌規劃和控制的區域)、重點規劃區(即產業集聚區“十二五”時期的重點啟動區)、“十二五”開發建設區(即“十二五”時期按可提供產業集聚區開發需要的新增建設用地總量而確定的開發建設區塊)等三個層次。各產業集聚區的功能布局,要體現產業、城市、生態融合發展的要求,設置產業功能區、城市配套區、生態功能區、預留發展區等功能區類型。
就產業導向而言,各省級產業集聚區要以國家、省相關產業規劃和政策為指導,按照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的要求,突出“優、新、高、特”(注重優化產業結構、注重集聚新興產業、注重提高科技含量、注重發揮特色優勢)的產業導向,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積極發展先進制造業,努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加快構建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記者:為了推進全省產業集聚區建設,省委省政府出臺了哪些支持性舉措?
張善坤:省委省政府在去年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產業集聚區建設的若干意見》中,出臺了一系列保障產業集聚區建設的政策舉措。這個意見有兩個鮮明特點:一是政策內容比較全,包括發揮規劃引領作用、注重產業政策導向、加強節約集約用地、加大財稅支持力度、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優化配置環境容量資源、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加快科技和人才隊伍建設、強化組織領導等九個方面。二是政策力度比較大,提出了若干具有一定“含金量”的政策措施。
土地方面:一是在推進節約集約用地的前提下,合理保障產業集聚區建設的用地需求,在年度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分配中,優先安排一定數量的指標專項用于產業集聚區建設;對盤活“批而未用”置換出來的建設用地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節余部分,優先用于產業集聚區建設。二是妥善處理規劃建設涉及的基本農田和標準農田,對避讓且調整確實有困難的產業集聚區,允許在市內統籌安排。三是進一步加強沿海灘涂、低丘緩坡等土地后備資源的有序開發、保護和利用。
財稅方面:一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十二五”時期對產業集聚區內符合規定條件的新投資企業(包括省外引進的和省內企業在集聚區內的新辦企業),經省有關部門按規定程序審核認定,其項目投產后三年內繳納的增值稅、營業稅、所得稅所形成的地方財政收入,按當年增收上交省部分予以獎勵性補助;對集聚區外企業遷入區內進行技術改造并符合空間布局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項目,經審核認定,在項目投產后三年內繳納的增值稅、營業稅、所得稅所形成的地方財政收入,按扣除原有基數和一定增幅后的上交省部分予以獎勵性補助。對沒有上交省財政任務的欠發達地區,由省安排產業集聚區專項資金予以補助支持。二是發揮稅收優惠政策效應,重點抓好自主創新、服務業發展等稅收優惠政策的貫徹落實。
投融資方面:一是充分發揮銀行等金融機構在間接融資中的主渠道功能,利用銀團貸款等形式,提高產業集聚區建設資金供給的穩定性。二是積極拓寬直接融資渠道,通過企業上市融資、開發建設主體買殼上市、爭取發行中長期基礎設施債券、大力發展股權投資基金等多種渠道籌措產業集聚區建設資金。三是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參與產業集聚區建設。
環境容量方面:在嚴格執行環保政策的前提下,一是合理分配,優化配置產業集聚區的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二是跨區調配,在確保完成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目標和滿足環境質量要求的基礎上預留部分指標,按照排污權交易調配政策專項用于產業集聚區建設;對集聚區內的國家、省重點建設項目,在省級儲備中給予支持;各地可按排污權交易政策實施污染物排放指標調配。
組織領導方面:一是建立機構,省成立產業集聚區建設領導小組,各市也要建立相應的組織協調機構。二是優化管理,各市設立統一的產業集聚區管理機構,作為市政府的派出機構,機構規格與同級政府工作部門相同,主要負責人的級別適當高配。三是健全推進機制,制定合理的統計監測和評估考核制度。
記者: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開局之年,今年推進產業集聚區建設主要有哪些工作和舉措?
朱磊:省委省政府要求,全省產業集聚區建設要在“十二五”開局之年取得明顯成效。我們要圍繞這一總體目標,把加快推進重大項目建設作為啟動實施的著力點,進一步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著力做好重大項目深化謀劃工作。第一,組織各地加快編制省級產業集聚區的產業功能分區規劃,圍繞重大項目研究落實好建設地塊、保障條件、招商計劃、推進機制等,為加快重大項目建設和重點區塊開發打好基礎。第二,組織各地依據全省產業集聚區總體規劃和本市產業集聚區發展規劃,根據啟動實施條件,梳理出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和重大產業發展項目,認真開展項目前期準備。省發改委將努力做好有關報批推進工作。
二是組織推進重大項目招商引資工作。第一,以全省發改系統“圍繞重大決策,推進重大項目”專項行動的“百千招商”(即籌劃推出百場招商會、簽約千個優質項目)活動為載體,在6月8日“浙洽會”期間成功舉辦“浙江產業集聚區與跨國公司對接洽談會”的基礎上,全省發改系統圍繞產業集聚區建設統籌策劃一批招商會、投資推介會,積極主動開展招商引資引智活動,努力在省級產業集聚區引進一批影響力大、帶動力強的優質項目。第二,進一步做好與央企對接工作,配合各地積極引進中央企業的大項目、好項目在省級產業集聚區落戶。第三,會同省級有關部門組織開展境內外招商活動,主動做好產業集聚區規劃政策解讀、項目綜合策劃等工作,合力推進產業集聚區招商工作。
三是配合做好重大項目要素保障工作。下一階段將結合全省發改系統“圍繞重大決策,推進重大項目”專項行動,通過召開座談懇談會、走訪項目單位、強化部門會商等途徑,加強各級各相關部門的協作和聯動,努力破解產業集聚區建設中土地、資金、電力等難點問題。第一,會同省級有關部門抓好產業集聚區政策意見和有關實施細則的貫徹實施,落實好相關保障措施,確保政策發揮作用。用地保障方面,配合國土資源部門通過積極向上爭取建設用地指標、加大年度用地計劃安排對省級產業集聚區的傾斜力度、盤活“批而未用”置換出來的城鄉建設用地等途徑,切實保障省級產業集聚區重大項目建設用地需求。資金保障方面,積極爭取各類國家資金,擴大企業債券發行規模,加強產業集聚區重大建設項目與金融機構的融資對接,助推政府投資項目與民間投資有效對接。電力保障方面,全力開展電源項目搶建和電網項目推進等工作,千方百計保障產業集聚區重大項目的電力供應。第二,組織各地發改部門近期上報一批省級產業集聚區重大基礎設施和重大產業發展項目,認真做好有關前期工作,加強重點項目建設用地需求與國土資源部門用地計劃安排的銜接。同時,各市發改部門也應配合當地國土、環保等部門,立足本地條件,著力內部挖潛,加大傾斜支持,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土地資源、環境容量、建設資金等保障方案。
四是加快完善產業集聚區建設推進機制。第一,進一步發揮省產業集聚區規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職能,按照年度工作任務書要求,加強統籌協調,明確責任分工,強化部門協作和省市聯動,形成合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的工作格局。第二,會同省級有關部門推動各地加快建立省級產業集聚區管理機構,力爭用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完成有關組建工作。第三,在6月9日召開省級產業集聚區建設第一次現場交流會的基礎上,抓緊籌備召開第二次(浙北片)、第三次(浙中及浙西南片)現場交流會。第四,會同省統計局等有關部門,按照省里印發的《浙江省產業集聚區綜合考評辦法》和即將印發的《浙江省產業集聚區統計監測評價實施辦法》,做好省級產業集聚區綜合考評工作和統計監測評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