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須緊緊跟上
草根式改革把中國低成本勞動優勢發揮到了極致,形成了“兩低一淺”為支撐的經濟格局。即以低成本勞動為主的要素供給支撐,以低層次產品為主的市場需求支撐,以淺層次改革為主的制度支撐。
然而,這種格局已經不可能再持續下去。中國勞動力供給當前已出現了青壯年勞動力的結構性短缺,且很有可能將在2015年以后出現勞動力總量短缺。中國出口占世界出口比重,2010年可達10.3%左右,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日趨飽和,出口空間正在收窄。國內發展還面臨嚴重的環境資源制約。當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雖是我們長期的主觀愿望,但更是一個客觀的必然趨勢,“十二五”將是中國經濟開始實施根本轉型的重大轉折時期。
創新和內需成為經濟轉型的關鍵。當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由以低成本勞動為主的要素支撐,轉變為以科技進步支撐為主,這就必須強化創新;必須由以投資和出口為主的需求支撐,轉變為以消費、投資和出口的均衡支撐為主,這就必須擴大內需。
強化創新的實質,是促進知識作用的增強及其地位的全面提升。這里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促進知識作用的充分發揮,這就必須強化機制體制和基礎設施保障;二是順應和促進知識擴大再生產加速的世界潮流,這就必須加快教育等體制改革;三是確保知識應有的崇高地位,這就必須真正做到尊重所有人,因為尊重人才的前提是尊重所有人,只有尊重每一個人,才能真正做到尊重人才。
擴大內需的實質,是促進城鄉居民個人的全面發展。從表面看,擴大內需只是一個宏觀經濟要求,但從根本上看,這是提升勞動在國民經濟中的分配比重,提升產業工人政治經濟地位的重要政策,更是執政黨增進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基本政策。人民群眾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隨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主要的需求將逐漸轉變為勞務和精神文化。擴大內需的政策,必然會落腳到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
強化創新和擴大內需,最終都歸結到一個大寫的“人”字上面,確實非常耐人尋味。縱觀中國五千年歷史,除了皇帝個人是至高無上外,具體的個人從來都是抽象的、卑微的,以至于朱熹認為應該“存天理、滅人欲”。而且由于缺乏民主法制保障,即便是皇帝個人也缺少政治安全。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社會對于具體個人的應有地位仍有相當的忽視,如把人作為“螺絲釘”對待等。改革開放以來,這方面情況大有轉變,但仍任重而道遠。所以,當前促進經濟轉型,必須重新書寫這個大寫的“人”字,必須具有社會轉型來加以促進。如果沒有社會轉型支撐,經濟轉型將難以深入推進。
未來中國的發展,將與前30年具有根本區別。如果前30年是快速崛起,那么往后的發展應該是漸入佳境;如果前30年是物質至上式的發展,那么往后的發展應該是人與社會和自然的全面協調發展;如果前30年是個人作用地位逐漸下降,那么往后的發展應該是個人作用地位逐漸上升;如果前30年是一種低層次競爭力支撐的發展,那么往后的發展應該是國家競爭力加速上升支撐的發展;如果前30年是中國改革一枝獨秀,那么往后的發展有可能是全球范圍內改革風起云涌,中國改革稍慢一步就有可能再次落后。
面對強化創新和擴大內需的緊迫要求,面對全球范圍內政治經濟競爭加劇,草根式改革已難以滿足,體制改革必須深化、必須緊緊跟上。所以中國的改革,再一次到了“問題推著走”的重大轉折關頭。如果我們缺乏對于當前問題的深刻認識,缺乏體制機制方面的積極應對,有可能延緩甚至錯失轉型的最好時機。當前必須著力深化改革,加快形成全新的制度供給,才能適應這種變化,才能有效支撐全新的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