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良剛,劉東英
(河北經濟貿易大學,河北石家莊 050061)
農產品流通的關鍵問題與解決思路
紀良剛,劉東英
(河北經濟貿易大學,河北石家莊 050061)
目前,在我國農產品流通領域中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包括農民被隔離在農產品商業環節之外,不能享受農產品價格上漲帶來的利益;農產品物流環節浪費嚴重,效率不高,增值空間拓展不力;農產品供應鏈因缺乏具備供應鏈核心企業特征的流通主體而遠未形成等。針對這種狀況,發展我國農產品流通應從創新農村經濟組織,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加強農產品物流管理,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培育農產品供應鏈,拓展流通增值空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動農產品流通產業發展等方面采取相應措施。
農產品流通;農村經濟組織;供應鏈
十七屆五中全會關于“消費、投資、出口”表述的順序發生了變化,將消費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十二五”期間,消費能否成為拉動經濟增長最強勁的動力,有兩個非常關鍵的因素,一是農村消費市場能否活躍起來,二是城市消費中的食品安全問題能否得到保障,這兩個問題都與農產品流通密切相關。農產品流通過程是農業生產成本補償、農產品價值實現以及農民收益最終確定的過程,同時也是將農村、農業、農民與城市、工商業、城市居民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過程,農產品流通增值如何產生、如何分配直接影響農民收入,間接影響農產品安全。
1.農民被隔離在農產品商業環節之外。在本輪農產品價格連番上漲的過程中,農民并沒有因為農產品價格的大幅上漲帶來明顯的收益。在農村實地考察可以看到,每公斤玉米農民可獲得1.2元的收入,這個收入當然已經比過去提高,但相比起城市居民購買時付出的每公斤5元的價格,我們可以發現,其中的大部分增值與農民無關;再如,2009年大蒜價格飆漲到平均每公斤16元時,從農民手中收購也僅為每公斤8毛錢,價格相差20倍。這些數字表明,農民被隔離在了農產品商業環節之外,不僅在農產品消費價格上漲時無法獲得商業利益,還要在價格下跌時成為市場風險的最終埋單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作為商品生產者的農民小、散、市場勢力弱的狀況沒有得到有效改善。事實上,農民組織化程度過低造成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矛盾的問題早已受到重視,政府主導或引導、各方參與的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行為也從未停止過,但遺憾的是效果有限。究其原因,一是參與到各種組織中的農民仍然是一小部分,二是即使是這一小部分也并非能夠主導組織利益的分配。以合作社為例,政府持非常鼓勵態度,頒布實施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但統計顯示,截至2009年底,共有入社農戶2100萬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8.2%,與美國、德國等國家幾乎全部農民都參加了合作社相比,我國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仍然很低;同時,根據我們調研,發現真正屬于農民自己的、一人一票制的合作社數量十分有限。由此,依靠合作社改變農民市場弱勢地位,使其融入農產品商業環節并且能夠獲得商品流通增值的合理份額,就成為政府的一廂情愿。農民既然被隔離在商業環節之外,那么他們對商業環節的增值也就漠不關心,所謂從地頭到餐桌的產業鏈條實際是斷裂的,而自生產領域開始的農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安全隱患叢生就不足為奇了。
2.農產品物流環節浪費嚴重,效率不高,增值空間拓展不力。目前我國農業的市場化程度在不斷提高,其中80%的農產品通過批發市場、農貿市場流通,但薄弱的農產品物流環節造成流通中的極大浪費,水果蔬菜等農產品中間環節損失率高達25%~30%,而國外農產品運輸的損耗率只有3%。這樣的物流狀態如果不能改變,必將帶來兩個方面的直接后果。第一,部分農產品成為無效供給,不僅不能補償物流成本,還產生了額外的逆向物流費用。目前,農民是不得不以低價出賣農產品的形式承擔著大部分物流費用。第二,物流活動創造的增值無法適應需求的變化。隨著城鎮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分層的細化,越來越多的食物消費表現出對品質、安全、方便、營養等食物附加價值的追求,特別是對食品安全的重視,對流通渠道、流通方式創新以及物流增值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來,政府在增加流通基礎設施投入、開通農產品綠色通道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包括從2010年12月1日開始,所有收費公路對運輸農副產品的車輛免收過路過橋費,但不能從根本上提升物流水平。從行業發展的角度來看,現代物流的實現必須依靠現代物流企業,第三方物流以其專業性、綜合性和功能統籌戰略成為提升物流水平的絕對主體。而農產品物流因其主體、客體的特殊性,并且受到現有農產品流通渠道狀態的限制而非常復雜,從事農產品第三方物流的企業幾乎不存在,即賴以提升物流效率、拓展增值空間的組織協調和專用資產投資主體是缺位的。
3.農產品供應鏈遠未形成。一條成功的農產品供應鏈應該是將所有涉及到物流的功能和工作綜合起來的鏈條,從最初的供應商采購獲取,到最終的消費者接受,致力于所有物流作業的一體化管理,使渠道安排從一個松散的聯結著獨立主體的群體,變為一種致力于提高效率和增加競爭能力的合作力量。供應鏈運行的典型特征是整個鏈條產生增值,但單個節點的個體目標不一定能實現,這就要求供應鏈的核心企業與各節點之間的合作關系必須是緊密的、順暢的,并且保證整個鏈條的增值能在節點間進行合理分配。雖然農產品因其鮮活易腐性,要求整個流通過程比工業品更連貫,從理論上來講更適合進行供應鏈管理,但是從目前實踐看,有一個重要原因致使農產品供應鏈難以形成,即缺乏具備供應鏈核心企業特征的流通主體。在農產品流通渠道上,與小規模的農戶相連接的主要是小規模的販銷商、小規模的批發商以及農貿市場上小規模的零售商,這些主體承擔著80%農副產品的流通,但是過小的規模致使主體間的合作與分離都表現為明顯的隨機性,任何環節的主體都缺乏與鏈條上其他主體長期合作的動力,也沒有協調管理整個鏈條的能力。近年來,隨著連鎖超市的快速發展及其對生鮮農產品的經營,各方面都寄希望于新型零售商作為農產品供應鏈的核心企業,但是由于其他環節主體的組織化程度過低,零售終端的拉動作用有限,頻發的零供矛盾更是讓這個希望變得十分渺茫。
1.創新農村經濟組織,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第一,擴大各類農村市場中介組織的覆蓋面,讓更多的農戶加入到各類組織中去。農村市場中介組織是居于農戶與市場其他主體之間,為農戶在生產經營中所發生的要素和產品的需求與供給活動提供居間服務的非營利性組織,包括經紀人及其組織、拍賣商、農村專業市場、農民專業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社、一體化組織等多種組織形式。要加強對農民的宣傳和培訓,特別是通過示范帶動作用,引導更多的農戶走上組織化道路。第二,將農民的利益與各類經濟組織緊密聯系起來,讓農民切實得到更多的實惠。也就是說要將各類組織徹底辦成農民自己的組織,在組織運行過程中,農民不是被動的參與者,而要成為組織決策的制定者和組織利益的分享者,要讓組織成為農民生產、生活各個方面長期而穩定的依托。第三,借鑒國外合作社聘用職業經理人進行管理的成功經驗,探索農村各種經濟組織兩權分離的經營體制,降低農民自管帶來的由于能力與經驗不足引發的經營風險,并保證農民對組織利益的擁有和分享。
2.加強農產品物流管理,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一是加強農產品標準化建設,從地頭開始,提高物流的可控性。第一,制定農產品生產標準,并有相應的質量檢測、認證與監督措施與之相配套,保證地頭收購時農產品附帶有完全的生產質量信息;第二,制定不同農產品分級分類標準,在質量標準的基礎上依據農產品外觀等物理特征進行分級分類,確保物流伊始能夠根據細分市場制定分級配送計劃,降低無效物流發生的幾率;第三,制定不同類型農產品的儲運標準,在包裝、標簽、溫控等方面實現物流全過程的無縫對接,減少農產品的耗損。二是依托批發市場,培育第三方物流企業。從農戶經產地與銷地批發市場到零售終端這一物流鏈條上承載著80%的農副產品物流量,而且這種狀態在短時間內不會改變。有鑒于此,提高物流效率的著力點應該放在批發市場上。一方面致力于批發市場的升級改造,在市場準入方面建立規范,提升其信息化水平,依靠縮短信息流時間、增強物流鏈的快速反應能力,來減少物流損耗,提高物流效率。另一方面是開發批發市場的流通加工功能,提高倉儲配送能力,在倉庫占地及建設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引導民營資本依托批發市場建立第三方物流企業,形成較大規模、較高質量的農副產品綜合物流能力。
3.培育農產品供應鏈,拓展流通增值空間。實現農產品供應鏈管理,致力于整個鏈條的增值,一方面能夠增加包括農戶在內的各類流通主體的收益,另一方面可以滿足多樣化、高水平的消費需求,這是農產品流通發展的終極目標。我國農產品供應鏈雖然尚未成型,但是要積極引導。目前看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培育供應鏈核心企業,其中連鎖超市仍是首選。為了避免連鎖超市濫用渠道權力,需要同時培育具有一定規模的供應商或中間商和具有較高組織化程度的農民生產者。以此為標準,有針對性地引導符合條件的農民經濟組織、中間商和連鎖超市組建供應鏈,進行供應鏈管理的實踐探索。試點示范、積累經驗、應勢推廣是一個培育農產品供應鏈的可選方案。
4.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動農產品流通產業發展。一是加大政府對農產品流通的財政投入,提高三個比重。即中央和地方財政預算中用于農產品流通建設的比重,固定資產投資用于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的比重,信貸資金用于農產品流通周轉的比重。二是要設立農產品流通投資基金,用于支持類似于“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工程”等具有公益性的農產品流通項目,同時以此引導社會投資流向農產品流通產業。三是加大稅收減免力度,以服務為目的的中介組織免稅費,以盈利為目的的組織享受低稅率。四是在培育貿工農、內外貿、農工商一體化“航空母艦”和市場中介組織方面,制定專門的扶持政策,鼓勵做大做強和為農民提供服務。五是組織編制農產品流通方面的各類相關標準,制定與之相配套的各項法律法規,實現對農產品流通的規范化管理。
The Key Problem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 Circulation and the Solution Way
JILiang-gangandLIUDong-ying
(Hebei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Shijiazhuang,Hebei050061,China)
At present,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circulation.Farmers can not share the benefit brought by the rising agricultural product price;in agricultural product logistics,the waste is in a high-level and the efficiency is very low;the agricultural product supply chain has not yet been formed because of the lack of circulation main body with the feature of supply chain core enterprises.To solve these problems,we should first,make innovation in rural economic organization;second,we should strengthen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logistics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circulation;third,we should cultivate agricultural product supply chain and explore more value-added space for circulation;and fourth,we should give more policy support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circula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 circulation;rural economic organization;supply chain
F259.22
A
1007-8266(2011)07-0018-03
紀良剛(1961-),男,河北省安平縣人,河北經貿大學校長,教授,碩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企業管理學會會長,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常務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主要研究方向為農產品流通與市場中介組織;劉東英(1971-),男,河北省唐山市人,河北經貿大學學位辦副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農產品流通。
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