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府工作報告解讀“三農”經濟走勢
2011年3月5日上午9時,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對2011年及今后五年的“三農”工作做了部署,這些相輔相成的部署給中國“三農”帶來怎樣的希望,又將指引中國“三農”走向怎樣的未來,我們對此做一一解讀。
繼續增加對農民的生產補貼,新增補貼重點向主產區、重點品種、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傾斜。
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
截至“十一五”末,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已超過35萬家,實有入社農戶約2800萬,約占全國農戶總數的10%。雖然數量非常龐大,但這其中的大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目前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生產初級,管理松散,規范性差。隨著市場對合作社的需求,這部分合作社不在競爭中被淘汰,就必將在競爭中朝生產、加工、銷售綜合性農產品開發及組織緊密性這個大方向發展。今年的政府報告把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與主產區、重點品種、專業大戶一起作為新增補貼的重點投放對象,從中不難看出,國家寄希望于利用這部分新增補貼快速推進農產品組織化、規模化生產,已經做好發展準備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應該看到機會所在。
加強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積極開展“農超對接”,暢通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
自“農超對接”推廣以來,家樂福、沃爾瑪等大型連鎖集團都已加入其中。據測算,“農超對接”可有效減少中間流通環節,商品成本平均降低15%左右。2010年,我國農產品價格出現普遍上漲,“農超對接”的作用凸顯,政府也希望借助“農超對接”這把鑰匙增加農民收入,保障市民“菜籃子”,然而“農超對接”的作用遠不止此。“農超對接”開展以來,不少生產基地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了實現與超市的持續有效對接,開始嚴格生產環節,建立質量可追溯體系,培育了農產品品牌,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農超對接”在真正意義上有效、快速推進了我國農業現代化、規模化、標準化進程。雖然“農超對接”有著眾多積極意義,但是“農超對接”也面臨著稅票抵扣難度大、合作社功能單一等一系列問題,這就意味著“農超對接”要想成為農產品市場供銷的主要方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完善重要商品儲備制度和主要農產品臨時收儲制度,把握好國家儲備吞吐調控時機,搞好進出口調節,增強市場調控能力。
實行臨時收儲政策是國家調控玉米、大豆、油菜籽等農產品市場的重要手段。2008年以來,針對部分農產品出現的價格下跌及賣難現象,國家適時出臺了玉米、大豆、油菜籽等臨時收儲政策,支持企業積極參與收儲,健全國家收儲農產品的拍賣機制,解決了部分農產品銷售問題,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農產品生產穩定、市場穩定。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的深入,社會資本越來越活躍,國家完善農產品臨時收儲制度在市場出現不正常變化的時候可以起到穩定市場作用,是保障農民收入穩定、國家農產品安全的必要措施和“定心丸”。
要把保障糧食安全作為首要目標,毫不放松地抓好農業生產。穩定糧食種植面積,支持優勢產區生產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產品。
溫家寶總理在報告中強調,解決13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我國的耕地僅占世界10%,人口卻占世界的22%,這是面臨的客觀挑戰。另外,隨著城鎮化進程推進,工業化加速,污染問題突出,導致土地流失有加重的趨勢,土地等生產要素面臨的形勢在惡化。再有,連續的自然災害也在威脅著糧食生產。除了人口、氣候等常態因素直接作用于糧食生產外,金融危機等偶然性因素也會對糧食安全形成沖擊。從長遠看,中國人多地少,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耕地將進一步減少,農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保證糧食穩產高產,就必須走產業化、規模化、組織化、標準化的道路,走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路子,通過土地流轉,培養種糧大戶和經濟作物大戶,推廣大型農機具,提高生產效率;開展專業合作組織;制定農產品生產質量標準等。
推動農村商業連鎖經營和統一配送,優化城鎮商業網點布局,積極發展電子商務、網絡購物、地理信息等新型服務業態。
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有的消費平臺和消費環境已經難以滿足農民需求。于是,一些商業資本進入農村市場,開始打造新型農村消費平臺,改善農村消費環境,這一做法讓農民和商業資本取得“雙贏”。更為重要的是,這些農村商業連鎖的建立,逐漸在當地形成了小型商業圈,加快了農村小城鎮建設。但是這些農村商業連鎖目前可以有實力實現配送銷售一體化的極少。統一配送是商品質量、數量的重要保障,如果不能實現這一點,農村商業連鎖的持續性發展將難以保障,自身經營風險和經營成本也會大大增加。政府工作報告把農村商業連鎖經營和統一配送作為一個主體來規劃不無道理。
繼續實施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今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每50公斤提高5到7元,水稻最低收購價每50公斤提高9到23元。
實行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是國家調節糧食供求關系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農民種糧的有效政策。2004年以來,國家不斷完善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并逐步提高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擴大了收購范圍,合理安排收購時間,促進了糧食市場穩定,保護了農民利益,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提高2011年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將有利于補償糧食生產因農資價格上升而增加的成本,促進農民種糧收益穩步增長,確保糧食生產穩定發展。此次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高小麥、稻谷的最低收購價有利于引導農民擴大優質小麥、稻谷生產,改善糧食生產結構,更好地滿足消費者不斷增長的需求。
大興水利,全面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加強農田水利建設、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庫和病險水閘除險加固以及山洪地質災害防治。
近兩年出現的多次嚴重干旱對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嚴峻考驗,而實踐證明,我國農村大部分的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目前都無法滿足逐漸規模化、集約化的農田發展需求。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度聚焦水利建設,三個月后,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把農田水利建設提上議事日程,充分說明了解決這一問題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有人大代表提出,加快農田水利建設僅僅靠國家在政策和財力層面的支持還遠遠不夠,我們還需要建立一個水利工程的監督體系,也就是水利建設問責制度。這種問責制度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從工程建設方面來實行,也就是通過專門的檢測機構對工程項目進度和質量進行監督,對有問題的工程項目負責單位及個人進行問責。二是從政府領導的行政問責來實行,這類似于我國現在的礦難問責制,如果出現嚴重的干旱損失,就要對地方政府一把手行政問責,從制度上確保地方政府加強對農田水利建設的投入,并長期堅持不懈,而這不失為一種很好的辦法。
加大“三農”投入,完善強農惠農政策。財政支出重點向農業農村傾斜,確保用于農業農村的總量、增量均有提高;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重點用于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確保總量和比重進一步提高;土地出讓收益重點投向農業土地開發、農田水利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確保足額提取、定向使用。
目前,我國的農業補貼政策主要包括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簡稱為“四補貼”。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投入擬安排9884.5億元,比上年增加1304.8億元。這對于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是個十分利好的消息,同時也給我們一個信號:中國的農業已經進入了高補貼的時代,而這也是全世界的趨勢。另外,在國家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形勢下,加大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保證農民的基本權利,才能激發農民的積極性,提高勞動生產率,發展現代農業,農村經濟才能提升,城鎮化建設才能發展,以此走上一條良性循環的道路,國家的糧食安全才能有保證。(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