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夢 李侃
制度經濟學視角下企業社會責任評述
文/李夢 李侃
企業社會責任是制度安排——一種規范和約束,其本質是從人類社會整體效應來衡量企業行為的成本和收益。企業社會責任就外部而言,其目的在于為提高整體社會成員的平均適存度,解決社會角度存在制度上的壓力;從內部而言,其目的在于企業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必須要適應這種趨勢,否則難以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企業社會責任為一種制度約束,盡管稱之為“企業”社會責任,但實際上是從整體社會角度來考察社會福利水平,其目的在于消除企業行為所帶來的負外部性——僅依賴市場無法消除,因此通過企業社會責任這項制度安排來實現整體社會中企業權、責的匹配。本文從制度分析的角度,結合新制度經濟學中交易成本、目標更新、制度演化等理論對企業社會責任存在根源、理論支撐進行探析。
企業社會責任概念被普遍劃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前者指20世紀70年代之前各類早期概念,而后者涵蓋前者且包括企業社會回應、企業社會表現和企業公民在內等概念。本文所探討的是廣義企業社會責任,它是說一個企業應為自己影響人們、社會和環境的任何行為負責。現代企業社會責任理論出現以后,對傳統企業理論提出挑戰,自其誕生之日有關企業社會責任的爭論就未停止,其中最大的分歧為企業是否應該承擔社會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的支持者們提出用“利潤最優化”或“滿足”利潤取代自由經濟所倡導的利潤最大化作為企業追求的唯一目標。在這里企業管理者不再最大化股東的福利,他們通過增加收入并追求對社會有直接影響而非金錢的目標來最大化企業總福利,即表明企業除要為股東賺取合理利潤之外,還必須承擔其他一些責任:保護環境、捍衛員工安全和健康、增加社會財富。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薩繆爾森(Paul A.Samuelson),認為“當今的大公司不只是可能參與社會責任,而是非常應該去承擔社會責任”。
對企業社會責任持反對觀點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著名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他認為在自由經濟體系內,企業的惟一的社會責任,就是利用其資源,在游戲規則之內,包括公開與自由競爭,不欺詐的從事增加利潤的各種活動。這類觀點把企業的功能視為純經濟性的,把經濟價值作為衡量企業成功的惟一尺度。
雙方的最大分歧在于對企業追求目標假設不同,從而引發對企業社會責任理解不同。但是就本質上,自由經濟與企業社會責任思想在終極目標上是一致的,都認同企業要服務于社會和公眾,只是對實現這一終極目標的手段產生分歧,前者認為通過“看不見手”的調節、遵循市場規律即可實現,而后者認為必須要通過企業履行各個維度的社會責任才能得以實現。
羅納德·科斯以“外部性”問題出發,提出了科斯定理。科斯定理按照交易費用不同分類提出:當交易費用為零時,只要允許自由交易,無論產權初始界定如何,都能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即帕累托最優;在交易費用為正的情況下,可交易權利的初始安排將影響到資源的最終配置,同時產權的清晰界定將有助于降低人們在交易過程中的成本,改進效率。
新古典經濟學理論建立在理性人、信息完備以及市場完全競爭的基礎之上,認為通過市場這只“看不見手”能夠充分配置各種資源,企業最為理性的目標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市場的自動調節下就能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因此企業沒有必要承擔社會責任。這里暗含一個假設,即企業所處于的市場的制度設計是完備的,實施制度機制健全,一切產權的界定清晰、權責劃分明晰,不存在交易費用。
按照新古典經濟學理論的假設,企業的行為所耗費成本和獲得收益能夠在市場中完全體現,即企業的行為對社會、經濟、環境不存在外部性,在此情況下,企業只需遵循現有制度無需承擔“社會責任”。但是如果把交易費用、產權問題考慮在內,結論會有所不同。
企業作為一種組織結構,企業與其利益相關者之間存在著顯性契約或是隱性契約,前者作為正式制度約束著企業的行為,而后者則屬于非正式制度約束。企業社會責任作為一種約束機制橫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前者要求企業行為符合法律、財產權上的約束,而后者要求企業行為符合“企業良知”、倫理道德方面的約束。因而企業社會責任存在的根源就在于此,即消除企業行為對利益相關者產生的負外部性甚至在可能的情況下增加其正外部性,其目的在于提升整體社會的福利水平,其發展符合社會制度演變的內在要求。
約翰·肯尼思·加爾布雷思認為,生產要素重要性是動態轉移的,最重要生產要素的所有者掌握權力。
在資本主義社會以前,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是土地;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18世紀末到二戰前,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是資本;二戰后,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已經成為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的知識。隨著這種生產要素重要性的轉移,權力也就必然要發生轉移,權力要轉移到知識的所有者——“技術結構階層”手中,該階層主要是指社會的專業人員,包括工程師、律師、經理等掌握技術知識和管理知識的人們。他們取代資本家原來在社會中的位置。而生產要素重要性的轉移以及相應的權力轉移,必然帶來企業中人群關系變化,而這又導致企業目標發生巨大變化。
正是新古典經濟學認為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目標,以此為依據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批評,而隨著經濟發展,企業外部經濟環境和內部結構發生急劇變化,生產要素的重要性也發生轉移,這種轉移導致企業追求目標也隨之更新,這為企業社會責任提供理論依據。目標的更新迫使企業必須從戰略的角度考慮其可持續的穩定發展的問題。“戰略論”角度定義企業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是一種企業行為,在這種行為中,企業不再依照傳統模式,在法律和制度設定的范圍內追逐最大化利潤,而是積極動用自身資源投入某種旨在促進社會福利的活動中去,以此達到企業對利潤的追求。這表明企業目標更新之后,使企業更加關注利潤以外的企業長期持續穩定的發展,從而有利于積聚優質資源,實現長期發展。
哈耶克認為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個人或組織的一些意見和想法如果對其他人也有利,則社會公眾就會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認同,并在以后的交往中自覺遵守,這些知識的沉淀形成了一系列規則,它使社會秩序趨于穩定并順利延續。
企業社會責任“規則”的產生最初并非是人為設計的制度,而是誕生于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脈絡之中,強調經濟活動應該是為服務公眾利益而存在,基于人文倫理的關懷而出現,這種人文倫理的出現有著深刻的歷史、文化意義。從外部而言,企業社會責任“規則”的形成有效地消除了企業行為的負外部性,提高了資源配置的效率,增加整體社會的福利水平,逐漸自然演化的“規則”被人們所意識并且觀察到這種規則的有效性時,社會各個層次的組織或個人開始從各個層面研究企業社會責任“規則”,研究其產生、發展以及理論淵源。這個過程產生社會勸說的效應,從而使政府、企業、公眾逐漸接受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理論,將其內化成為內在固有觀念,強化為包括企業在內普遍接受的規則,從而逐漸演變成社會經濟制度被確定下來。就其內部而言,最初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能夠獲得市場優勢的占有,但隨著更多的企業加入其中,使得這一優勢不斷的被弱化;另一方面由于企業社會責任思想理論的傳播,通過社會勸說使得其為社會各個層面所接受,最終使得企業社會責任不再作為偶然性事件發生,而逐漸演變成為一種制度從而被確定下來。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我國企業公民建設研究”(09YJA790209)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