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鑒經驗實現新發展
農會在臺灣有著非常重要的社會地位。它既能左右全島的農業經濟,又可左右政治生活。俗話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鑒臺灣農會的一些優秀經驗,能夠更快實現供銷合作社成為新農村建設主力軍的目標。
尋找適合自己的橋梁和紐帶。要想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就得有一個與農村相連接的橋梁。供銷合作社應該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與供銷合作社基層社的聯系。近年來,由供銷合作社領辦的專業合作社已達5萬多個,綜合服務社(中心)數量達到21萬多家,全系統還興辦了2萬多個行業協會和1200多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
合作社作為“民辦、民管、民受益”的經濟組織,其產生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的產物。各國實踐證明,有效的政府支持是合作社發展必不可少的外部條件。對我們來說,這種支持不應只是單純意義上的資金支持和項目扶持,更重要的是要營造出適合農民合作組織健康發展的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找到與合作社業務相對接的措施和手段,特別是在農產品銷售、農業生產經營服務、合作理念的培訓、信貸支持等方面。從這個意義上講,擁有網絡優勢、供銷人才優勢、設施優勢的供銷合作社注定成為帶動合作社發展的重要力量。值得一提的是,供銷合作社在積極領辦、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時候,可以嘗試讓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加入供銷合作社基層社,或者基層社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從而使得供銷合作社和專業合作社的關系更加緊密,為供銷合作社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
多元服務更能適應市場所需。2009年頒布的國發40號文件,對供銷合作社的定位和宗旨進行了明確界定——“為農服務”。在國家政策引導下,供銷合作社應該整合各種社會資源,不斷拓寬和改進為“農業、農村、農民”服務的內容和方式。
我們知道農村金融不同于一般的金融事業,貸款項目多、零碎、小額、季節性強是其特點。我國很多金融機構都逐漸從農村領域退出。現階段為農民及專業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務的機構和部門主要包括農信社、農業銀行、政府金融辦等機構。但農信社提供的貸款周期短、利率高、金額少;農業銀行作為股份制上市銀行為農貸款意愿不強,網點萎縮;地方金融辦無法提供切實有力的支持,這種狀況直接導致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資金需要無法滿足。針對這一現象,供銷合作社可以借鑒臺灣農會從事金融事業的成功經驗,嘗試在專業合作社內部組建資金互助組或成立資金互助合作社,使之成為從農業和非農業領域為農民生產經營籌集資金的主要渠道,成為農民調節資金余缺的蓄水池,成為供銷合作社為農服務的有力抓手。
另外,供銷合作社還可充分利用現有的網絡資源、人才資源、資產資源等優勢,開展保險(農業保險、農民人身財產保險)、金融理財、電信、票證等委托代理業務,切實為農民的生產生活服務。當然,供銷合作社自己的業務——農村綜合服務社的建設也絲毫不能放松,通過不斷夯實農村綜合服務社,規范其管理運營,不僅可以為農民提供各種生產經營服務,也能為供銷合作社重樹群眾威望打下堅實基礎。
密切各級供銷合作社的聯系,增強“兄弟情誼”。從(表二)第二部分的對比分析中,可以看出臺灣各級農會之間聯系緊密,而供銷合作社各級組織間,除了有部分業務聯系外,幾乎沒有任何人事及經濟聯系。近幾年,隨著供銷合作社系統“新網工程”項目的不斷推進,各級供銷合作社在項目申報、管理、資金申請等方面聯系日漸緊密,為供銷合作社系統的政策傳達、實施和工作開展開創了有利條件。另外,是否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進一步加強供銷合作社系統各級組織之間的聯系,比如各級供銷合作社所屬企業互投資金、互占股份,下級供銷合作社的優秀人才可以晉升至上級供銷合作社等等。據悉,供銷合作總社正積極探索與各地政府簽署合作協議,由供銷合作總社出資入股地方合作社資產,通過資產和產權紐帶,把各級各地供銷合作社資產整合為一體,打開市場壁壘,避免惡性競爭。目前已有20多個省的供銷合作社資產通過這種方式與供銷總社建立緊密聯系。
人才總是不能忽視的一個問題,只有擁有了人才,才能擁有永恒的動力。臺灣農會的工作人員主要是通過民主選舉和公開招聘的方式引進,例如總干事必須通過農會組織人才資格考試方可應聘,農會必須從獲得政府資質人才中選聘總干事。對比供銷合作社系統,可以說近二十年來,擁有豐富營銷經驗的供銷合作社人才大量老化、流失。而供銷合作社的發展現狀也很難吸引人才到供銷合作社來。特別是縣以下供銷合作社人才匱乏、青黃不接,嚴重制約了供銷合作社的改革發展。破解人才匱乏問題,首先是要解放思想,面向社會,采取公開、平等、競爭的方式,廣泛吸引招聘人才;其次要認真學習外企、私企的用人理念,切實實行干部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用人機制;第三是要充分調動、保護員工工作積極性,建立有效的利益機制,使企業中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能不斷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滿足,提升他們的收入水平,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第四要制定人才培訓規劃,重點加強對業務骨干的培訓,以提高全系統干部職工隊伍的業務素質和理論水平。
(作者單位:北京商業管理干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