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編輯部
日前,安徽201家省級示范合作社,向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發出倡議,希望合作社從生產源頭抓起,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合作社不生產和銷售假貨,共同承擔起維護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神圣職責,以生產優質農產品奉獻社會、回饋廣大消費者。倡議書承諾,農民合作社將認真履行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和社會義務,不購買、不使用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農藥、獸藥及禁用物質;不收購、不使用、不出售無質量保證的原料生產食用農產品。按照農資產品使用說明科學合理用藥,嚴格執行農業投入品使用安全間隔期或休藥期規定,做到農藥(獸藥)殘留不超標,保護好產地環境,不造成面源污染。嚴格按照國家和有關行業標準,組織實施標準化生產,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建立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管理制度,真實記載和保存農產品生產記錄,保證農產品生產過程質量安全責任可追溯。自覺做到從生產源頭嚴把質量安全關,不讓不合格食用農產品進入市場。
這份由代表農民切身利益的經濟組織發出的倡議書,其意義已經遠遠超出倡議書本身,應當視為中國農民群體主動爭取市場信譽話語權的里程碑事件,對我國農民未來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必將有著深遠的影響。
當下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已成共識,但監管食品不安全現象,往往先拿農民開刀,從農民這頭切入,然后倒逼部門監管。比如,西瓜使用膨大劑爆炸了,膨大劑對人體是否有害,是個未知數。新聞一出,引發吃西瓜恐慌,西瓜嚴重滯銷,農民虧得一塌糊涂,此時監管部門才調查、研判膨大劑到底對人體有無危害。更為揪心的是,一些莫須有的食品安全罪名帶來的損失農民也必須承擔,比如海南“毒香蕉”謠言,由于“蕉癌”“香蕉世界的SARS”這些詞語給消費者帶來恐慌,導致南方各地的香蕉紛紛滯銷,蕉農損失慘重。而面對這樣的困境,農民對市場發出的解釋往往被淹沒在一片恐慌聲中,幾乎從未被相信和重視過。
為什么在出現食品安全問題的時候,農民往往會承擔最大的市場風險。主要還是因為農民是我國現階段最大的弱勢群體,弱在沒有話語權、市場信息不對等,弱在缺乏能夠維護自己利益的組織。
近幾年,各地農民紛紛組建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數量已達40萬個,但大多合作社成立后往往更為重視農民在市場上的定價話語權,并且取得了初步效果。但是在農產品遇到質量安全問題時,合作社的抵抗能力卻非常弱,往往是束手無措。因此,農民群體信譽話語權的缺失讓剛剛建立起來的微弱的定價話語權難以鞏固、加強。
從安徽201家省級示范合作社發起的這份倡議書中,我們可以看到農民開始懂得珍視自身在市場中的信譽,并希望能通過主動行為贏得市場和消費者的尊重。
這不僅僅是一份簡單的倡議書,更是中國農民融入市場經濟的可貴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