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震

我們面前的這4本書:《從合作化到公社化——中國農村的集體化時代》、《大寨寓言——“農業學大寨”運動的歷史警示》、《中國農村改革紀事》和《重建合作》,總計約120萬字,是一個完整的“中國當代農村體制變革史”系列著作,立意高遠,視野廣闊,內容豐富翔實,既有較強史料價值,又有較高學術水平,堪稱是一部非同尋常的鴻篇巨制。
這一系列著作的作者陳大斌先生,是新華社高級記者、卓有成就的農村問題專家。他曾任新華社《瞭望》周刊總編輯、中國記協理事等職。在新華社,陳先生曾長期從事農村報道工作,長時間在農村“蹲點”調研。擁有這種“經典經歷”的新聞工作者,目前在中國新聞界寥若星辰。特別是在1976年粉碎“四人幫”后,陳先生擔任新華社國內部副主任兼農村組組長,組織領導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新華社的農村報道工作,參與了農村改革全過程的報道,說他親身參與創造這段歷史一點兒也不為過。正是因為有農村改革實踐的經歷和感悟,所以,他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率先寫出全面評述農村改革的系列著作《中國農業的崛起》和《黃土地的青春》等,受到廣泛好評。更值得重視的是,陳先生在退休后,集中了十多年的時間,寫出了評述當代中國農村體制演變歷史的這4本系列著作,被稱為“中國農村體制變革四部曲”。這4部著作構成了一個系列,系統記述了新中國60年農村體制變革的主要內容。這是作者集半生冷靜觀察和研究、耗費十多年心血潛心著述的結果,填補了這段歷史學術研究的空白。這可謂作者的一大貢獻。
《從合作化到公社化——中國農村的集體化時代》 (2011年新華出版社出版)是這個系列著作的第一部,所評述的是中國農村集體化時代的歷史,時間跨度自建國以后特別是1951年12月中共中央通過《關于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草案)》開始,到1962年9月中共八屆十中全會正式通過和頒布《農村人民公社條例修正草案》(簡稱“六十條”)為止。作者寫道:“從合作化到公社化實現這風云激蕩、高潮迭起的十來年間,是我國農村社會變化最為激烈、深刻的時期,通過急風暴雨式的運動和激烈的思想政治斗爭,把傳統的私有制個體農業,改造為高度集體化的經營體制,把幾億農民‘組織起來’,在公有制體制下進行集體生產勞動。”這種集體化的性質和后果如何呢?作者寫道:從高級合作化以后,中國農村的合作制建設誤入歧路,“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更是由于指導思想上的‘左’傾錯誤,超越現實,陷入‘烏托邦’式的空想,追求‘一大二公’,刮起破壞力極大的‘共產風’,對農業生產力及社會發展都帶來嚴重破壞,在不少地方出現了餓死人的嚴重局面。”記述和評價這樣一段歷史,即使在當今政治民主化進程大大推進的社會環境下,其難度仍然不小。這就不難理解這部理應最先出版的著作為何最后出版了。正如本書出版者介紹的那樣:這部著作“以大量翔實有據的史料,嚴謹縝密的邏輯,樸素平實的語言,準確忠實地記錄了中國當代農村社會、經濟變革最為劇烈、深刻,億萬農民的命運跌宕起伏,英雄豪氣和悲壯情懷交織的這段歷史;這是一部非同尋常的歷史著作,它生動地講述了一個個曲折回環、令人一唱三嘆的昨日故事;再現了那些曾經叱咤風云的前輩人物。以這些故事演變、人物命運的起伏向我們展現這段風云激蕩、波瀾壯闊的歷史”。
對于這部著作從寫作到出版經歷了十個年頭,作者感慨道:“從2001年冬天開始,至今已歷十個年頭,其中甘苦,唯有自知。”讀到此處,人們會想起《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十年辛苦不尋常”,感嘆“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每部成功之作都是作者生命和心血的結晶,古今皆然。
《大寨寓言——“農業學大寨”運動的歷史警示》 (2008年新華出版社出版)可以說是作者親身經歷的“當代鮮活歷史”。陳先生作為新華社資深記者,曾經數次、長時間地在大寨“蹲點”、調研,并與大寨“掌門人”陳永貴成為了朋友。陳大斌先生熟悉這段歷史,通過這部著作全面地反映了大寨典型的出現、發展,以及“農業學大寨”運動的發起到終結這段長達15年的歷史進程。這部著作提出并明確回答了這樣一些重大問題:新中國成立后,農村運動連綿不斷,但只有“農業學大寨”運動高潮迭起,席卷神州持續達15年之久,其動力來自何方?“農業學大寨”運動的主題本應是發展農業生產,后來卻成為“七斗八斗”的“繼續革命”的政治運動,究竟是什么原因?深受毛澤東主席關愛的勞動模范為數眾多,但只有陳永貴一人獨領風騷,平步青云,進入中央領導層,奧秘何在?陳大斌先生是站在歷史的高度來寫“農業學大寨”運動的。他把這一運動看成中國農村體制變革中的一個重要歷史階段,即鞏固集體化的歷史時期。運動中的“七斗八斗”,其實質是用政治斗爭的高壓手段來鞏固不得民心的人民公社大集體體制。
被列為“全國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百種重點圖書”的《中國農村改革紀事》 (2008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可以說是陳先生親身經歷的歷史記錄。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的農村改革,不僅推倒了“政社合一”、“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集體經濟體制,建立了家庭承包責任制,開辟了農村、農業發展的新階段,更以它的成功實踐推動人們思想解放,沖破種種傳統觀念的藩籬,重新認識什么是社會主義、在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這些關系國家和民族命運和前途的重大問題,并創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引領中國現代化建設走出了前30年的曲折和坎坷,進入了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新時期。中國改革的光輝成就震驚了世界,成為了橫跨20世紀與21世紀的世界奇跡。陳先生以新華社記者的身份,親歷了中國農村改革發生、發展的全過程,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并經過近30年的深入研究和思考,自然有他獨特的視角和見地。本書被列為“全國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百種重點圖書”,自是實至名歸。
如果說,上述前3部著作側重對新中國60年農村體制變革歷史經驗進行回顧和總結的話,那么,《重建合作》 (2005年新華出版社出版)這部著作則是側重對農村體制改革發展未來進行的探索和昭示。我們知道,直到2007年,我國才有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實施,我國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才真正走上有法可依的軌道。而這部2005年出版的著作,早就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中國的發展前景,作了全面的闡述和展望。
《重建合作》這部著作所評述的是新世紀以來中國農村出現的引人注目的新事物——農民專業合作社。它回答了這樣一些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在農村改革的浪潮中,農民奮起推倒了人民公社集體經濟體制后,為什么又要組織合作社?這種新興的專業合作社與原來的集體經濟組織有何不同?它的意義何在、前景如何?作者作為資深農村問題專家,多年來深入各地農村,采訪了一大批新興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并系統回顧了合作制的起源、在世界各國普遍實行和發展演變的歷史,對中國當代農業合作制的實踐——合作化與公社化的歷史經驗進行深入剖析。在這樣的歷史感、縱深感的大背景下,介紹了全國各地各種類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蓬勃發展的形勢,探討了中國農業合作制重建中的若干理論和實踐問題,并對上述問題作了明確的回答,令人信服地闡明,重建合作制是解決當前農業深層次問題和農業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用現實和歷史的正反兩方面的例證說明,尊重農民的意愿,結合中國各地實際,遵循國際通行的合作社原則進行體制創新,是當前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這些都是極有價值的見解。
“以史為鑒,可知興替”,學習、接受歷史經驗是十分重要的。在中國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格局的今天,所有從事社會經濟工作的人們,都應該明了和汲取中國農村體制變革過程中的歷史經驗。我還以為,從事合作制在中國發展問題研究的學者,從事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實際工作者,讀讀這幾本書是極有益的。筆者認真讀了這4本書,獲益良多,深受啟發,自認為對中國農村改革發展歷史和合作制在中國農村重建等重大問題的認識上了一個臺階。這也正是我要向廣大讀者推薦這一系列著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