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藝華
(作者系山東省供銷合作社黨組書記、理事會主任)
今年2月18日山東省政府召開的全省供銷合作社工作電視會議要求全供銷系統立足縣域,努力推進生產、流通、信用合作綜合發展,加快構建農村現代經營服務新體系和新時期供銷合作社組織體系,不斷強化供銷合作社為農服務功能。這是擺在全省供銷合作社面前重大而緊迫的任務。
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需要從生產、流通、信用等方面提供綜合性經營服務
隨著市場經濟進程的加快,急需把千家萬戶的生產經營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緊密地聯系起來。但是面對擁有經營自主權,卻資源貧乏、分散經營、處于弱勢的農戶,這一問題始終沒有實現真正的突破,主要表現在: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從事農業生產的老人和婦女面對的是繁瑣的生產環節、繁重的體力勞動、不可掌控的氣候和變化無常的市場供求,對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形成了嚴重制約;農民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產者,而且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但目前由農村集市和個體經營者構成的流通格局,難以滿足農民社區性、綜合性、規范化服務的迫切需求,與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園的目標差距較大;原有的金融機構在前些年紛紛從農村撤離,唯一留在農村的農信社基本演變成純粹的商業銀行,而近幾年嘗試組建的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尚難以直接面對農民開展借貸業務,農村資金繼續流向城市,農業投入很難加快擴大,農民貸款依舊困難。解決上述問題,需要建立起“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體制機制,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但是也需要通過采取有效的綜合經營服務手段,激發農民的內生動力,真正把農民組織起來。實踐證明,專業合作社是有效載體,但因其擁有的資源有限,往往只能滿足單方面需求,滿足不了農民生產、流通、信用等多方面的需要。因此,必須立足縣域,依托一個既在“三農”之間又在市場之中的經營服務組織,建立起強有力的經營服務支撐系統,為各類專業合作社和千家萬戶的農民提供綜合性經營服務。
供銷合作社既有明顯優勢也面臨嚴峻挑戰
作為為農服務的合作經濟組織,供銷合作社在組織和服務農民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首先,供銷合作社既能融入“三農”,又具備進入市場的能力。大半個世紀以來,盡管其內外部環境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但從未離開“三農”,特別是基層供銷合作社的職工來自農家,熟悉農村,了解農民。同時,供銷合作社以流通為本,具有進入市場、開辟市場的傳統優勢。其次,供銷合作社涉足農村各個領域,網絡遍布鄉村。供銷合作社既經營工業品又經營農產品,既搞流通又參與生產加工,其經營服務網絡遍布鄉村、上下貫通,因此既能直接面對“三農”又能形成經營規模,為農民帶來更多的利益。第三,供銷合作社既有經營功能又具有公益性。供銷合作社是通過經濟活動實現為“三農”服務的組織,其基層組織和公司企業是經濟法人,其聯合社可以承接公共資源,行使政府委托的職能,因此具有吸納整合各類資源的能力。
這些優勢在縣域供銷合作社體現得更加明顯。目前,大多數縣域供銷合作社擁有相對完整的組織體系和健全的經營服務網絡,完全有能力把農民以及相關市場主體有機地組織起來,并為其提供生產、流通、信用等多方面的經營服務。不過也應看到,相當多的縣域供銷合作社是在線斷、網破、人散的狀況下逐步恢復成長的,面臨著為農服務根基不深、能力不強、基礎較弱的嚴峻現實,特別是至今還有一部分縣域供銷合作社仍然處于迷茫、困惑和徘徊之中。只有夯實縣域,供銷合作社的大廈才能打牢根基、融入“三農”,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鼓勵合作、擴大內需、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等是“十二五”規劃的重要內容
今年國家和山東省制定出臺的“十二五”規劃,為全省供銷合作社構建農村現代經營服務新體系提供了重大歷史機遇。
第一,把握鼓勵合作事業發展的機遇。“十二五”規劃強調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特別提出培育多元化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供銷合作社、農民經紀人、龍頭企業等提供多種形式的生產經營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頒布,確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法人地位。山東省制定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明確規定,“供銷合作社應當充分利用人才、網絡、設施等條件,采取多種方式積極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供銷合作社各級聯合社應廣泛吸納各類合作經濟組織、龍頭企業、專業大戶,積極組建行業協會,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搭建服務平臺”。這些法規的頒布為供銷合作社領辦專業合作社、壯大基層組織提供了廣闊空間。
第二,把握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機遇。“十二五”規劃把擴大內需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的重大戰略措施,并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進一步釋放城鄉居民消費潛力。要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營造有利于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和體制環境,對發展生產性、生活性和家庭服務業提出了具體要求。此外,還提出了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構建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2009年省政府出臺的《山東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管理辦法》指出,“供銷合作社應當按照規定的職責,具體做好再生資源回收經營管理工作”。這對以服務業為主的供銷合作社來說,面對收入不斷增加、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的廣大農村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第三,把握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新農村的機遇。“十二五”規劃要求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目標,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同時對加快新農村建設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強化了政策支持。這對植根“三農”、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特別是對正在積極推進的糧食等大田作物生產經營服務體系建設的供銷合作社來說意義重大。事實上,山東省汶上、惠民等一批縣級供銷合作社,通過實施大田作物生產經營服務創新,建設大田作物生產經營服務體系,已成為發改、農業、農機等部門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相關資金、項目和政策落地的良好載體。
第四,把握鼓勵支持農村金融創新的機遇。“十二五”規劃要求大力發展金融市場,繼續鼓勵金融創新,特別是鼓勵有條件的地區以縣為單位建立社區銀行,發展農村小型金融組織和小額信貸,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范圍。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允許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國務院40號文件和省政府31號文件也都要求包括供銷合作社在內的各類經濟主體積極參與農村金融創新。從日本、韓國農協和我國臺灣地區農會的發展經驗看,如果我們沒有融資途徑和手段,實現新時期供銷合作社的大發展是非常困難的。供銷合作社完全有條件、有能力參與農村金融創新。
第五,把握高度重視縣域經濟發展的機遇。縣域經濟是最基本的區域經濟單元,其強弱直接影響著國民經濟的興衰。“十二五”規劃把發展縣域經濟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支撐點和著力點,完善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促進縣域經濟向特色化、集群化方向發展。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為縣級供銷合作社的改革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作為農村現代經營服務新體系建設的具體組織者和直接實施者,縣級供銷合作社處在全省供銷合作社的關鍵位置,必須牢牢把握這一機遇,立足縣域特色,發揮自身優勢,真正融入縣域經濟發展大局,切實擔負起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職責,在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同時獲取相關資源、加快自身發展,為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作出應有貢獻。
拓展全面合作空間,為農民提供生產、流通、信用等多方面的綜合性經營服務
國務院《關于加快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40號)對新時期供銷合作社的改革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即堅持為農服務宗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和合作制基本原則,推進經營創新、組織創新和服務創新,構建運轉高效、功能完備、城鄉并舉、工貿并重的農村現代經營服務新體系,成為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骨干力量、農村現代流通的主導力量、農民專業合作的帶動力量,真正辦成農民的合作經濟組織,不斷開創中國特色供銷合作事業新局面。
新時期供銷合作社已經明確了定位。把握這一歷史定位,要求全省供銷合作社必須進一步創新經營服務方式和組織形式,狠抓生產、流通、信用合作綜合發展。之所以強調這一點,主要是從農民最直接、最迫切、最關心的利益問題出發,從供銷合作社最有優勢的經營服務領域入手。當前,在生產方面,農民迫切需要產前、產中、產后的系列化經營服務,以減少投入、增加收入;在流通方面,農民迫切需要實現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解決消費不方便、不經濟、不安全問題,實現農產品的銷路暢通;在金融方面,農民迫切需要解決融資難問題,在繼續發展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的同時,還必須在合作性金融領域實現突破。生產、流通、信用密切相關、不可分割,供銷合作社集新農村建設者和利益相關者為一身,必須將現代經營方式與農村實際情況相結合,將一般市場經濟規律與供銷合作社體制特點相結合,從生產、流通、信用合作等多個方面為農民提供系列化、綜合性的經營服務。
努力推進生產、流通、信用合作綜合發展,強化供銷合作社為農服務功能
強化供銷合作社為農服務功能,目前來講,重點是夯實縣域供銷合作社,依托這一基本為農服務單位,建立起由生產、流通、信用合作等多方面構成的經營服務支撐系統。
第一,領辦專業合作社,加快建設農產品經營服務體系。近十年,農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出嚴重。在這樣的情況下,發展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提高集約化程度非常重要。對此,供銷合作社須緊緊圍繞建設從生產一直到市場終端的農產品經營服務體系這一目標任務,把握好三個關鍵環節:首先,領辦專業合作社,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依托當地的農產品優勢資源,組織農民成立專業合作社,建立起不同品種、類別的標準化生產基地,在農資供應、技術推廣、加工營銷、信用合作、互助保險等各方面提供并不斷完善經營服務,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其次,創新經營方式,實現基地與市場的直接對接。以縣級供銷合作社或基層供銷合作社為主導,吸納專業合作社入股,組建縣域農產品公司,開辟直接進入零售終端的渠道,甩掉中間環節,降低流通成本,增強農產品進入市場的能力。另外,發揮系統優勢,搭建農產品信息、合作、交易平臺。由省、市供銷合作社搭建平臺,加強系統內部聯合與合作,使每一處基地對接若干市場,為每一個市場提供若干基地。建設農產品經營服務體系,必須把培育龍頭放在突出位置,這一龍頭可以是農產品加工經營企業,也可以是基層供銷合作社或專業合作社聯合社。
第二,全力推進現代流通,加快將標準化、規范化的經營服務延伸到農民身邊。把質優價廉的工業品送到農民身邊,讓農民享受到與城里人一樣的規范化服務,是統籌城鄉發展、擴大農村內需的迫切需要,也是體現供銷合作社為農服務功能的一個重要方面。建設現代流通經營服務體系,當前主要包括日用工業品、農業生產資料、再生資源和煙花爆竹流通網絡建設。就日用品流通網絡而言,一是由縣級供銷合作社或骨干基層供銷合作社發起,組織基層供銷合作社和相關經營主體,組建和提升縣域內連鎖經營的商業龍頭公司。二是由公司在鄉鎮駐地設置直營店。設施可以新建,也可以由基層供銷合作社利用原有的場所改建。三是在村莊發展公司的加盟店,一般村莊的加盟店可以由農民建設經營,但在人流比較集中的大村必須由基層供銷合作社建成示范店。四是充分發揮基層供銷合作社的作用,采取多種方式努力提高加盟店的配送率,使農民不出村就能購買到質優價廉的商品。農資流通網絡建設,要抓住培育龍頭公司、構建營銷網絡、完善技術服務、擴大化肥直供等重要方面,特別是要通過開展化肥直供和技術服務,在農民身邊建設經營服務終端,減少經營環節,降低經營成本,真正使經營與服務融為一體。再生資源網絡建設,當前主要是圍繞回收、分揀和加工利用一體化,建設全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煙花爆竹網絡建設,當前主要是在抓好安全經營管理的基礎上,發展連鎖經營。無論是日用品、農資經營,還是再生資源回收加工利用,以及煙花爆竹網絡建設,都必須堅持走聯合發展的路子,在縣域、區域乃至全省進行聯合與合作,包括商品的聯合采購和產權的實際聯結,以加快促進區域性、全省性網絡的發展。
第三,積極開展綜合經營服務,促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當前,全省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的工作正在積極展開。新型農村社區是農村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有利于加快農村城鎮化,縮小城鄉差別,逐步實現城鄉一體化格局。但是農民在遷居之后有諸多不便之處,合村并居后集中居住與分散經營的矛盾,迫切需要在解決農民公共服務的同時,建立起新型農村社區綜合經營服務體系,解決農民遷居后面臨的生產和生活難題。各級供銷合作社應積極爭取進入當地農村社區建設領導機構,參與制定新型農村社區整體規劃,同時積極拓展經營服務領域,為新的農村基層社會生活共同體提供全方位經營服務。
供銷合作社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經營服務體系就當前來講,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一是建設日用品超市,服務社區農民的日常所需。二是建設農資超市,服務社區農業生產。三是為社區農民提供農機具存放、農產品代儲、畜禽代養等服務。四是為不以農業生產為主的社區農民提供土地托管服務。五是為從事養殖業的社區農民提供所需的種苗、飼料供應、病害防治、養殖托管等服務。六是為社區農民提供聚會、餐飲、洗浴、娛樂、婚喪嫁娶等服務。七是為社區農民提供養老、幼托等服務。八是為社區農民提供再生資源回收、物業管理等服務。要在建設社區經營服務體系的同時,積極探索建立新型社區綜合服務組織。
第四,扎實開展信用合作,為農村繁榮提供新型融資服務。農民融資難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推進農村金融創新是擴大農業生產、實現農村繁榮的迫切需要。探索建設融資經營服務體系,必須把握農村信用特點,依托生產經營合作,融入經營服務體系,自下而上逐步推進。一是開展信用合作。以專業合作社為基本載體,將信用合作與生產、經營合作融為一體,在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開展社員之間的資金互助,探索開展農業互助保險試點。二是搭建融資服務平臺。 起步階段,首先應由基層供銷合作社搭建融資服務平臺,探索在合作社與合作社之間、合作社與服務體系的各運營主體之間形成穩健的融資運營機制;進而以信用合作為基礎,由縣級供銷合作社發起組建擔保公司或小額貸款公司,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聯合商業銀行成立村鎮銀行,也可以參與當地農信社的商業化轉制,在更高層面上搭建融資服務平臺。三是建立與涉農銀行之間的融資擔保機制。在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和擔保公司等各經營主體之間開展資金調劑的基礎上,努力使專業合作社、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成為銀行發放貸款的信用載體,形成與涉農銀行之間的融資擔保機制,吸引涉農銀行加大對農業的信貸投入。當然,融資經營服務,一定要做好防范風險工作,確保在現行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下安全、高效、穩健運行。從已有的實踐看,農村融資經營服務體系建設最終能否健康運行,取決于信用合作能不能真正融入農民的生產經營之中,打牢真正為“三農”服務的農村合作性金融基礎。
在組織建設、理念轉變、考核督查、政策扶持等方面提供保障
實現生產、流通、信用合作等綜合性經營服務,增強供銷合作社為農服務功能,必須采取強有力的保障措施,推動各項工作的落實。
第一,切實抓好新時期組織體系建設,為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提供組織保障。以縣域為重點,發揮縣聯社的核心作用,以基層供銷合作社為基礎,以公司企業為龍頭和支撐,整體推進新時期組織體系建設。要把基層組織建設作為重點。要把直接有效地組織和服務農民作為基層供銷合作社啟動的根本任務,把搭建平臺、綜合發展、構建體系作為基層供銷合作社啟動的基本目標,把大力領辦專業合作社建設產業鏈、積極開展綜合經營服務促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扎實開展專業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探索搭建融資服務平臺作為今年基層供銷合作社啟動的工作重點。要進一步加強以縣聯社為基礎的各級聯合社的建設,拓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功能,充分發揮各級聯合社特別是縣聯社在整個供銷合作社系統改革發展中的協調、組織和整合作用,積極推進系統內的聯合與合作,全力打造新時期供銷合作社組織體系。在加強組織體系建設過程中,要注重并不斷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加大人力資源開發,不斷注入新鮮血液,為全省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提供強力支撐。
第二,切實轉變理念作風,為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提供思想保障。供銷合作社區別于其他的行政事業單位,事業單位、參公管理、經濟組織、市場運作是供銷合作社的明顯特點,這就要求供銷合作社必須植根“三農”,面對市場,傾力基層,轉變理念,提高境界,扎實努力,創新發展。
第三,切實加強考核督導,為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各級聯合社都要圍繞決策目標、執行落實、效果檢驗,制定科學合理的目標責任和考核督查機制。在生產、流通、信用合作等工作方面,各級聯合社應明確標準,有考核辦法、有推進措施、有責任單位和責任人。
第四,積極爭取支持,為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創造良好外部環境。要把系統工作的成績積極向黨委政府匯報,讓其看到供銷合作社在統籌城鄉發展中的價值和作用,把國務院40號文件和省政府31號文件的有關精神落實到位,特別是要落實好改革發展資金、土地使用等方面的政策。要不斷拓展外延,引導并不斷加強與社會資本、技術、人才、市場的聯合與合作,為供銷合作事業發展開辟更加廣闊的空間。
真正實現生產、流通、信用合作綜合發展,夯實縣域供銷合作社這個基礎,建立起農村現代經營服務新體系,供銷合作社就一定能夠為統籌城鄉、服務“三農”、促進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