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倪小雅 田園
供銷合作企業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得到很好的生存與發展,必須明確其經營目標,努力加強財務管理。古典經濟學派提出企業的經營目標是為了最大限度增加股東財富。然而,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環境污染、貧富懸殊、大量失業等嚴重社會問題涌現,我們發現企業不能只是一味追求自己的利潤最大化,一個成功的企業除了要管理好其內部生產經營環境外,還必須承擔社會責任,為管理好社會做出自己應盡的責任。福利經濟學派就認為,企業在謀求股東財富最大化的同時,還必須要兼顧企業職工、債權人、消費者和政府部門的利益,使企業利潤與社會整體利益相一致。與此相適應,以利潤為重心過多注重股東利益,忽視其他方權益的傳統會計核算也就不能再滿足企業新的經營目標,而能夠全面反映企業相關集團的利益形成、分配情況的附加價值會計核算體系則應受到企業的重視。
附加價值也稱增加價值,簡稱增值。目前廣泛采用的附加值概念是由美國知名管理學家杜拉(P.F.Drucker)從市場營銷學的角度提出的,他將附加價值稱為“貢獻價值”,認為企業的附加價值是企業生產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所得之總額與外購價值之間的差值。強調了企業的創造價值是企業對社會的一種貢獻,可以通過企業附加價值的生產和分配情況來考核企業為實現社會和諧做出的貢獻。
附加價值的核算方法主要有生產法和分配法兩種。生產法就是從銷貨額中減去原材料等從其他企業購入的由其他企業所創造的價值。用公式表達為:附加價值=銷售額-外購價值;外購價值=原材料+外包加工費+動力費+消耗品費。分配法則是從企業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出發,對企業生產活動的最終結果進行核算。其計算公式為:附加價值=工資+利息+稅收+股利+企業留存利潤。這兩種核算方法站在不同的角度對企業創造的附加價值進行了詮釋,生產法體現了附加價值在企業內的產生過程,分配法則表明了附加價值在企業內的分配情況。因此我們發現附加價值既反映了企業對社會所作的貢獻,又反映了社會有關方面與企業利益關系,這種反映有利于企業樹立良好的形象,更有利于企業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和參與市場競爭。
附加價值會計就是以附加價值為重心,微觀和宏觀相結合,核算與管理相結合,反映企業附加價值的形成與分配所運用的一整套會計處理方法和程序,旨在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水平服務的會計。
附加價值會計與傳統財務會計主要有以下幾點不同:
第一,重心不同。傳統財務會計以利潤為重心,追求利潤最大化,專注于股東權益,僅把股東看作企業生產經營的受益者。而計算附加價值,追求其最大化是附加價值會計的重心,企業是社會的組成部分,附加價值的受益者不僅包括了股東,還包括了債權人、政府以及企業職工,甚至社會公眾,它著眼于全體受益者的共同利益,并反映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
第二,目標不同。傳統財務會計的目標就是以適當的方式有效反映受托人的受托責任及其履行情況,并提供能同時滿足投資者、債權人、宏觀經濟管理部門和其他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會計信息。附加價值會計則是宏觀與微觀的結合,其目標是向各利益主體提供附加價值的形成與分配的會計信息。努力做到參與價值創造各主體滿意,進而促使各主體為實現企業更長遠目標努力,為企業創造出更多更大的附加價值。
第三,核算程序和方法不同。傳統財務會計主要依據公認會計準則對企業的經濟活動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而我國對于附加價值會計中附加價值的形成與分配的確認、計量、記錄與報告還尚無準則加以規范和界定,到目前為止,附加價值會計完整的核算體系依然沒有建立起來。
第四,報告形式不同。傳統財務會計報告包括財務會計報表、財務會計報表附注和財務情況說明書。財務會計報表主要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現金流量表。而增值表是附加價值會計報告的一種主要形式,反映附加價值形成和分配情況。在西方,增值表的編制始于英國“會計準則指導委員會”1975年制定的“公司會計報告”提出的要求。其后,丹麥、荷蘭、法國、意大利、新加坡等國家的公司也紛紛效仿英國開始編制增值表。新加坡的會計準則把增值表規定為通用性對外財務報表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是在我國,尚未得到全面推廣。
能夠滿足現代財務管理的目標。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企業價值最大化逐漸取代了利潤最大化成為現代財務管理的目標。以利潤為重心的財務會計不能為確定企業價值提供直接依據,而附加價值會計中的附加價值代表了企業相關集團的利益總和,與企業價值息息相關,能夠為企業價值的確定提供量化信息,有助于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有助于會計目標的優化。
能夠為信息使用者提供企業財富形成和分配的有效信息。從附加價值的形成來看,附加價值的大小反映了企業資源配置的優化程度,通過附加價值與外購商品和勞務的比較,可以了解企業經營管理效益的高低。從附加價值分配來看,全面揭示了政府、投資者、債權人、職工等各利益主體在企業獲取所得的分配中所處的地位,有利于提高各方面的積極性和企業經濟效益。
能夠為增值稅的計算和稽查帶來方便。目前我國對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采取專用發票抵扣制度,在實踐中存在企業利用專用發票偷漏增值稅和騙取出口退稅的違法行為,造成國家大量稅額流失。傳統財務會計以利潤為重心,而增值稅在計算時以企業的增值額為納稅對象,所以現行利潤表無法成為增值稅的直接納稅依據,企業在納稅申報時要對會計記錄進行大量調整,這既加大了企業財務人員的工作,也為某些企業偷逃稅款提供可乘之機。而增值表的編制可以從宏觀上為稅務機關匡算全國增值稅總額提供信息,組織財政收入;從微觀上則可以幫助稅務機關核查企業增值稅額是否合理,提供發現偷稅漏稅的線索。
能夠調動職工積極性。傳統財務會計報告主要是為所有者設計的,兼顧了債權人和政府的要求,但是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員工利益的要求。附加價值會計著眼于企業內外所有生產經營參與者的利益,把職工視為同其他利益主體一起努力創造企業附加價值的合作者,視為企業附加價值的分享者,淡化其被雇傭思想,因此可以真正激發職工的工作積極性,構建和諧勞資關系。
能夠完善企業評價體系。目前的企業財務分析有償債能力分析、營運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和綜合分析四種,它們主要為所有者、經營者、債權人等服務。但是缺乏評價企業為職工、為社會貢獻的指標分析,所以企業評價體系不完善、不系統。附加價值會計則能夠反映職工就業、醫療保險、環境保護各方面的信息,附加價值既反映了企業對社會的貢獻,又能揭示各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較之利潤會計更能準確反映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