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凱
(閩北職業技術學院福建南平353000)
高職英語專業學生與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結對教學的研究
方凱
(閩北職業技術學院福建南平353000)
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國城市化進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所形成的一個獨特群體,近年來受到廣泛的關注,尤其是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更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文章分析了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性格特征和英語學習特點,提出高職英語專業學生與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結對教學。這不僅有利于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英語學習的提高,而且對社會的穩定,學院的管理,以及高職學生自身專業和實踐能力的提高都大有裨益。同時,也為高職英語專業的學生進一步的實踐活動提出一些可操作的方法。
高職英語專業學生;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英語學習;結對教學
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充分發揮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作用……推動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以及“……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穩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不斷提高……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快發展。社會管理制度趨于完善,社會更加和諧穩定。”這充分表達了國家對勞動者素質提高的期望和對建設和諧社會主義社會的愿景。
2011年5月31日,《中國兒童福利政策報告2011》出爐。數據披露:截至2008年底,中國0-18歲兒童總數是2.78億人……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它不僅關系到這些孩子自身的健康成長,也關系到我國教育的整體發展水平,關系到我國公民整體素質的提高,甚至關系到國家的社會穩定。本文提出了由高職英語專業學生與小學留守兒童結對,筆者從理論層面上探討高職英語專業學生與小學留守兒童結對教學的意義,并提出一些具體的實踐方法。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在農村地區因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鄉,需要其他親人照顧,年齡在16歲以下的兒童。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是指農村留守兒童中正在接受小學階段教育的一個群體。他們最主要的特征是缺少父母的關愛、而由代理人監督和教育。長期的情感饑渴容易造成其缺失目標方向感,缺乏自信,學習習慣差等不良后果,不利于兒童學習成長。
性格特征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父母由于長期不在家與孩子溝通、交流少,而部分作為監護人的祖輩或親戚管不了或不會管或不敢管。因為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留守兒童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無法建立對社會的安全感、信任感。
英語學習狀況在學習上,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因為缺少父母引導和監督,以及學校老師的有效關注,往往學習成績不佳,輟學現象嚴重,常表現為以下狀況:學習缺乏興趣,經常逃學、曠課等;學習目的不明確,迫于父母和教師的要求或壓力而讀書,對學習敷衍了事;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學習計劃,上課不認真聽講,不做筆記,課后沒有及時預習、復習等。
結對子即結對幫扶,是以先進帶動后進,優勢帶領劣勢的一種優勢群體幫助扶持相對弱勢群體的形式和手段。可以是一對一,也可以是一對多,還可以是多對多結對。高職英語專業學生與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結對實施教學,具備情感的溝通和在英語學習輔導的優勢,通過結對教學可提高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英語成績。
年齡的優勢高職學生正處于青年中期(18~24歲)這一年齡階段。在這個階段,個體的生理發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備了成年人的體格及種種生理功能。他們體力充沛,精力旺盛;思維活躍,敢于嘗試與冒險;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他們愿意幫助比自己弱小的群體——農村小學留守兒童。
專業的優勢高職英語專業學生與大部分非英語專業學生相比,在英語學習輔導方面具有優勢。他們經過多年的英語學習,已逐步形成和掌握一套英語學習方法。如聽力的理解、口語的運用、詞匯的背誦、語法的分析等。對在與小學留守兒童的英語輔導上,高職英語專業學生水平是完全可以勝任的。
有效的溝通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有效的溝通可以消除隔閡,相互理解,解開誤會,獲得朋友,讓人心情愉悅。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由于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特別需要監護人與他們進行更多的情感溝通,但監護人往往與留守兒童存在年齡的差距,情感溝通無法有效進行。而高職學生有年齡優勢,可以像哥哥、姐姐一樣去照顧和關心他們,以彌補他們親子關系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的消極影響。
榜樣力量的作用列寧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運用榜樣的力量,可以培養人們的正確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是一個還需引導的群體,在好的榜樣的指引下,他們可以更好的成長。高職英語專業學生以大學生的身份和扎實的英語專業知識,能很好地引導他們正確認識世界觀、人生觀,培養他們面對困難的積極態度和堅強意志。
維護社會穩定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管子·兵法》曰:“和合故能諧。”構建和諧社會,在和睦中求協調,在協調中求團結,在團結中求發展,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問題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不和諧的因素,給構建和諧社會帶來了新的難題。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由于長期不能與親人相聚,缺乏有效的親情溝通,以致得不到正常的親情關愛和正確的心理撫慰,在思想、心理、性格、行為上容易偏離正常方向,或受到侵害,或易誤入歧途,影響社會大局的穩定。因此,關愛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對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必須高度重視。
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是高職院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引導學生廣泛參加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是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素質提高的行之有效的手段。高職英語專業學生與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結對教學,能增強高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鍛煉其實踐能力,實現其全方位、多層次的發展。
高質量的師資隊伍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保證。英語教學的成敗師資素質十分重要。好的教法和教材首先要有合格的教師來實施。然而,當下的農村小學英語教師隊伍人才匱乏,師資力量薄弱,教學工作繁重。大部分小學英語教師不是真正的英語專業教師,而是半路出家的,他們還擔任著繁重的語文或數學教學工作。在這種情形下,高職英語專業學生與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結對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農村薄弱英語教學資源匱乏問題。高職英語專業學生的到來,不僅開闊了鄉村學校教師的視野,使他們不再局限于課本、教學參考書為主導的教學方式,而是增強他們英語教學的理論和實踐知識,以及運用現代信息教育技術的能力。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文件指出:“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加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職英語專業學生與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結對子實踐活動,有利于提高大學生個人素養,完善個性品質。有利于增強大學生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有利于發展大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和創新意識;有利于大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轉化和拓展,增強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對自身成長產生緊迫感;有利于大學生了解國情、了解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學院和外語系是高職英語專業學生與留守兒童結對教學實踐活動的后勤保障力量和評價機構。學院和外語系規定在校高職英語專業學生必須參加社會實踐,并設有專項學分,促進和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參加社會實踐自我學習、自我成長。另外,學院和外語系要安排專任教師予以指導,并撥出經費支持他們,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社會實踐結束后,還將安排測評人員對學生的實踐情況進行過程審核與質量審核并給予成績評定。
“磨刀不誤砍柴工”。做好高職英語專業學生參加結對教學活動的思想動員工作是實踐效果的保證。首先,外語系要對高職院校英語專業學生參與結對教學的思想狀況進行調研,認真聽取高職英語專業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困難,結合社會實踐規章制度及實踐措施向學生做好說明。激發學生在實踐中找準人生定位,鼓勵學生有艱苦樸素的意識,在實踐中要坦然面對困難、正視困難、在困難中磨煉自己的意志品質,樹立在逆境中立志成才的奮斗目標;同時,教會學生在活動中學會感恩,學會愛自己、愛他人,懂得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回報社會。
溝通——情感的紐帶林格倫在《課堂教育心理學》中也指出:“一個兒童只要他不愿學習,認為學習沒有什么意思,或者一心想著別的什么問題,他就不會學習。”留守兒童缺失的是來自父母不能直接實現的關愛,委托監護人容易忽視留守學生的精神世界。在結對教學活動之前,應該向高職英語專業學生闡明情感的重要性,教會他們與小學留守兒童正確溝通的方法。首先,要了解小學留守學生的情感態度,關心他們的生活,幫助他們培養積極的感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次,要盡可能和留守兒童共同參加有益的活動,建立良好的情感關系;再次,要幫助學生體驗語言學習的成功感。因為學習的成功能夠促進情感態度的積極發展,而積極的情感態度又利于促進學習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興趣——最好的老師愛因斯坦說過:“我認為,對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教師,它遠遠超過責任感。”激發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學習英語的興趣。一是高職學生應該幫助留守兒童設定學習目標,目標要逐漸提高,使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在學習上有的放矢,讓他們在目標的指引下不斷體驗到成功,樹立學習的信心。二是高職學生要引導小學留守兒童了解學習目的,理解學習的真正意義。三是高職學生應以淵博的知識、親和的態度和旺盛的精神面貌去感染小學留守兒童。
習慣——成功的關鍵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學好英語的關鍵。一是引導小學留守兒童養成良好的預習和復習的習慣。二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語音和語調習慣。三是鼓勵學生養成大膽開口說英語的習慣。課堂上要努力積極發言,參加課內外口語實踐活動。四是引導學生養成記筆記的習慣。“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記筆記可以深化學習內容,理清思路,便于記憶。五是指導學生養成正確背單詞、短語和課文的習慣。
綜上所述,高職英語專業學生與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結對教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在實際操作時可能還會遇到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困難,這就要求我們在今后的具體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和完善方法。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社會各方面力量都動員起來,共同關心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成長問題,我們國家的明天一定會更加和諧與美好。
[1]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北師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中國兒童福利政策報告2011[N].南方周末,2011-06-01.
[2]黃昊文,蔣小云.“留守兒童”英語學習的狀況及對策分析[J].考試周刊,2008,24.
[3]朱科蓉.農村留守子女學習狀況分析與建議[J].教育科學,2002,4.
[4]華啟和,高金龍.試析生態人格教育[J].東華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04-10-14.
[6]李國亮.關于農村中學留守學生教育的再思考[J].校長論壇,2010,(4).
(本文責任編輯:尚傳梅)
book=2009,ebook=10
G710
A
1672-5727(2011)12-0012-02
方凱(1969—),男,福建建甌人,碩士,閩北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