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杰
(江蘇省高港中等專業學校 江蘇 泰州 225324)
職業教育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服務制約因素研究
王新杰
(江蘇省高港中等專業學校 江蘇 泰州 225324)
隨著城鎮化建設加快、工業化進程加速,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已成為職業教育一個新課題。本文以江蘇省泰州市高港區為例,剖析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制約因素,以期更好地促進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
職業教育;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制約因素
當前,職業教育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服務已進入新的階段,但還存在著諸多困難和制約因素。只有消除這些因素,才能有利于工作的進一步開展。
首先,社會對“民工”的不公正態度制約農村勞動力參加轉移培訓的積極性,也制約了職業教育機構從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的積極性。我國長期存在著“官本位”的陳腐思想,改革開放后,這種觀念異化成“學歷本位”,廣泛存在并左右著人們的決策和選擇。在人們的觀念中,大學生是人才,而職校生不是人才。至于“民工”,概念本身就含混不清,雖然參加了工業或服務產業活動,但在社會地位上卻遠低于產業工人。陳舊觀念所帶來的后果是:職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實際處于從屬和補充地位;教師不愿從事職業教育;新增的農村勞動力不愿接受職業教育。甚至有人錯誤地認為,振興經濟要靠培養更多的大學生,而不是“打工仔”,重視職業教育僅僅停留在口頭層面和道義支持上,難以付諸實際行動。當前,我國技術工人收入水平普遍偏低,“農民工”的平均收入水平則更低。而在企業中,“農民工”的地位普遍較低,發展機會也非常少。這個現實導致大批農村青年將發展前途寄托在考大學、上大學上,而不愿成為一名技術工人。
其次,農民觀念陳舊。觀念是人們行動的基礎,對人的行為選擇有著深遠的影響。當前,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大,勞動力素質偏低。大多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或城鎮后,只能從事臟、苦、累、險且待遇低的簡單勞動,難以適應當前勞動力市場對多樣化、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就業機會日漸減少。盡管如此,相當多的農民并沒有意識到他們不能適應需求的客觀原因所在,對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持消極態度,因為子女學業不佳或家庭經濟困難等,不能接受普通教育,才會勉為其難地選擇職業教育。由此可見,職業教育還缺乏厚實的社會基礎和肥沃的土壤。許多新增勞動力在未經任何職業培訓的情況下就盲目轉移。此外,歷史形成的小農經濟保守意識影響深遠,“寧愿窮守土,不愿富離家”的傳統觀念依然存在,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產生不利的影響。
不論是長期的職業教育,還是短期的技能培訓,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因為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需要大量的實踐操作。為吸引農村勞動力參加技能培訓,受訓人員往往不需要承擔培訓費用,由政府對職業學校定額補貼,職業學校每培養一名農村勞動力,政府補貼300元,但是此投入遠遠不足,職業學校無力“買單”。一些學校和技能培訓機構為降低培養成本,以縮減培訓科目,加強勞務輸出來緩解經費矛盾,偏離了培訓目標,客觀上造成培訓規格不高,能力發展不全面,難以適應市場要求,社會對職業教育和培訓失去信任,形成惡性循環。
企業和地方出于局部利益,不愿投資技工培養和“民工”培訓。一些地方認為,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培養技術人才,而這些人才卻流向發達地區,對本地區貢獻不大,從而對技工培養不熱心。盡管一些地方由政府出面組織職業學校和企事業開展技工培訓,許多企業卻不愿投入資金,寧可高薪聘請也不愿自己投資培養,這是造成各地區 “技工荒”、“民工荒”的重要社會原因之一。
在農村勞動力轉移上,農民外出就業依托血緣、地緣和人際關系網絡為主,這種自發的盲目轉移占有很大比重,通過政府或相關部門有組織的轉移比例極低。同時,隨著技術含量低的就業崗位的逐年減少,加上當前農村勞動力的充分供給,導致農村勞動力轉移受阻,發生了“農民工”回流現象。盡管目前我們已經有很多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職業教育與培訓機構,但分屬多個部門,相互之間缺少溝通和協調,存在著就業與勞動預備制度、職業崗位資格認證制度銜接不順,培訓目標不明確,培訓質量與收費不匹配等問題。因此,職業教育管理要有一個合理的、強有力的行政機構,實現城鄉職業教育的統籌和不同部門、不同機構培訓行為的統籌。建立一個與職業教育培訓和就業對接、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相銜接的教育資源配置機構,從全局的高度統籌培訓資源,避免人、財、物的浪費,才能確保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順利進行。
到目前為止,職業教育尚未建立起合理、完整、操作性強的適合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課程體系和運作機制。職業教育自身條件也不能滿足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需求。
首先,課程體系上不配套。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職業教育和培訓的要求存在著短期性、實用性、靈活性和多層次性等特征。一般說來,它要求能夠使農村勞動力迅速掌握某種技術,這種技術只要能使他們有能力從事某個工種或是某個流程的操作,滿足崗位需求,而不必去掌握深奧的理論,學習方式、時間、地點要有靈活性,崗前培訓后能及時就業,與企業管理相協調等。而現有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具有系統性、結構性、漸進性等特征,一門課程需要短則1年、長則2~3年的學習,且課程之間相互銜接,需要學生逐步學習、循序漸進,才能扎實地掌握相應的技術理論。從就業市場來說,這種課程體系是針對培養“技工型”甚至是“技師型”人才而開發的,并不適用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因而,職業學校應面對培訓對象的需求,以崗位要求為標準,以技能操作為主要內容,積極開發適合農村勞動力培訓使用的實用型教材,從而使農村勞動力迅速掌握崗位技能,適應轉移需要。
其次,職業教育師資隊伍不適應。一是數量不足。由于職業教育的特殊性和社會地位偏低,多數高校畢業生不愿意到職業學校任教;教育主管部門在教師編制問題上也往往向普通中學傾斜,職業教育師資力量嚴重不足,農村職業學校尤其突出。二是質量偏低。專業課教師存在“近親繁殖”現象,聘請企業工程技術人員任教往往又沒有教學能力。三是結構不配套。學校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不得不開發新專業,導致學校新設專業和現有專業師資不配套,有些專業供過于求,而有些專業則明顯不足。另外,還存在著年齡層次結構不合理,有明顯斷層現象。四是實踐能力不強。職業學校的中青年教師多來源于大專院校,理論水平相對較高,但技能達標率卻較低,許多專業教師沒有中高級技能等級證書,或者雖持有證書也不一定能夠達到當前的技能要求。
再次,設施設備條件不能滿足培訓要求。農村勞動力轉移后,其就業方向、就業崗位是多種多樣的,需要職業教育機構的培訓設施具有多樣性,這就要求大量的實驗實習設備投入。而實際情況是,大多數職業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投入普遍不足。資金投入嚴重不足,直接影響了學生職業技能的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同樣離不開實習基地建設。因此,中央和省級財政在穩定現有職業教育專項經費投入的基礎上,新增的職業教育經費必須向農村傾斜,向實習基地建設傾斜。地方政府在加大投入的同時,要多渠道籌措資金,逐步建立政府、受教育者、用人單位和社會分擔的機制,保證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的正常開展。
[1]蔣國保.影響農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礙分析[J].特區經濟,2005,(12).
[2]張雅麗.中國工業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研究[M].北京:農業出版社,2009.
[3]費國良.創新農民培訓機制,全面提高農民素質[J].上海農業科技,2008,(1).
[4]江蘇省統計局.無錫市農村勞動力轉移現狀、制約因素及對策建議[OL]. [2005-03-18].http://www.jssb.gov.cn/jstj/ fxxx/sxfx/200504/t20050404_48974.htm.
[5]李新.職業教育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服務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
[6]劉華.關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教育培訓機制的建立[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8,(9).
[7]孫書安,曹殿立.河南經濟發展與農村勞動力轉移關系分析[J].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006,(4):418-421.
[8]王宏奇.創新培訓機制,提高農民工就業能力[J].職業,2008,(9).
G710
A
1672-5727(2011)12-0161-02
王新杰(1975—),男,江蘇泰州人,江蘇省高港中等專業學校教師,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職業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