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靖輝
陜西省婦幼保建院放射科,陜西西安 710003
新生兒肺透明膜病(neonate pulmonary hyaline membrane disease,HMD)又稱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是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病理以肺泡壁及細支氣管壁上附有嗜伊紅性透明膜和肺不張為特征。臨床上以進行性呼吸困難為主要表現,常伴有呼氣呻吟聲、發紺、“三凹征”等臨床特征。病程發展快、并發癥多、死亡率高。因此及時準確地診斷與治療顯得尤為重要。本文筆者分析了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診治的120例HMD患兒的床旁CR胸片的X線表現特征,目的在于提高對本病的診斷符合率,為臨床制訂有效的治療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據。
選取我院120例HMD患兒,均為早產兒。其中,男70例,女 50 例; 年齡 15 min~36 h;28~30 周 23例,31~33 周 42 例,34~36周55例;自然分娩102例,剖宮產18例;雙胞胎 5例;體重0.75~2.20 Kg。全部患兒臨床表現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呼氣呻吟聲、吸氣性“三凹征”、發紺等。
全部患兒均取床旁胸部仰臥前后位CR攝影,使用設備為島津MUX-10J移動式X光機,富士XL圖像處理系統。IP板大小為8英寸×10英寸,球管距離90~100 cm,投照條件45~52 KV,4.5~5.5 MAS。患兒上下肢壓迫固定,非照射部位進行防護遮蓋。所有患兒根據病情變化進行了次數不等的胸片隨訪。
采用徐賽英[1]《實用兒科放射診斷學》Ⅳ級分型法分為:①Ⅰ級:兩肺有細小顆粒影,肺紋理模糊,心影顯示清楚,支氣管充氣征不明顯;②Ⅱ級:肺野內廣泛分布的網狀及顆粒狀影,肺野透光度降低,心影輪廓尚清楚,支氣管充氣征明顯;③Ⅲ級:顆粒狀影廣泛融合,可見片狀影,肺野透光度明顯減低,支氣管充氣征呈禿枝狀,心影和膈面模糊不清或部分消失;④Ⅳ級:全肺野呈一致密度增高,變白,呈現“白肺征”,支氣管充氣征明顯或消失,心緣及膈面消失。
本組病例均以初次影像為分析依據,參照診斷分級標準,根據X線征象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如下:Ⅰ級17例,占14.2%;Ⅱ級38例,占31.7%;Ⅲ級53例,占44.2%;Ⅳ級12例,占10.0%。合并肺出血2例,合并氣胸5例。與以往資料報道大致相符。
HMD多見于未成熟兒,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質缺乏所致,以呼吸困難為特征的一種疾病。此病最重要的病因因素為發育未成熟及與之有關的Ⅱ型肺泡細胞缺乏。Ⅱ型肺泡細胞是表面活性物質合成和儲存的場所,能使肺泡-空氣界面的表面張力降低。表面活性物質的缺乏導致表面張力增加,從而將肺泡壁拉在一起,造成肺泡塌陷,產生進行性肺不張,使氣體交換面積減少。因此導致血PaO2下降,氧合作用降低,產生低氧血癥和高碳酸血癥,出現機體酸中毒,引起肺血管痙攣。由于肺血流量減少,血管壁因缺氧滲透性增加,肺毛細血管及肺泡細胞受損,毛細血管內滲出的液體、纖維蛋白和壞死脫落的細胞一起形成透明膜。除此之外還與缺氧、酸中毒、低溫、剖宮產、孕期糖尿病及肺部感染等因素有關[2-3]。
多見于早產兒。患兒在出生時或出生后不久即出現呼吸快而不規則,吸氣時出現肋下凹陷,鼻翼煽動、嚴重者發紺、呼吸暫停及休克、呼氣時有呻吟聲。病情變化快、并發癥多、是早產兒最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2-3]。
HMD具有特征性的X線表現是肺野透亮度減低,密度增高,有彌漫性網狀或顆粒狀陰影,肺野有支氣管充氣征,肺容積小,后期可出現肺水腫、氣胸、肺出血等。本病根據其胸片表現可分為Ⅳ級:Ⅰ級表現為肺內廣泛分布的顆粒狀陰影,無支氣管充氣征或不明顯,心影輪廓及膈面清楚;Ⅱ級表現為肺內顆粒狀陰影部分融合,肺野透光度降低,可見支氣管充氣征,心影輪廓及膈面尚清楚;Ⅲ級表現為肺內顆粒狀陰影廣泛融合,肺野透光度明顯降低,支氣管充氣征明顯或呈禿枝狀,心影及膈面模糊不清;Ⅳ級表現為肺野透光度幾乎消失,呈“白肺”改變,支氣管充氣征清楚或消失,心影輪廓消失,膈面不清[1-3]。
新生兒肺透明膜病床旁CR胸片的診斷并不困難,根據胸片的X線表現,結合臨床,多能明確診斷。Ⅲ、Ⅳ級病變的X線表現較典型,特征性的改變為肺野透亮度降低、廣泛分布的顆粒狀影或斑片狀影、支氣管充氣征等,是診斷的主要依據,而支氣管充氣征則是診斷HMD最可靠的影像表現;Ⅰ、Ⅱ級病變臨床癥狀較輕,胸部X線表現多不典型,常常難以診斷,但胸片表現兩肺野充氣不佳,伴有顆粒狀影或網狀影,X線應考慮不典型的HMD,并進行動態的胸部X線觀察,多能做出明確的診斷。
新生兒非透明膜病應與新生兒吸入性肺炎、新生兒肺出血及新生兒濕肺等鑒別。吸入性肺炎多發生于足月兒,有羊水及胎糞吸入史,X線表現兩肺紋理粗重模糊,以肺門區及兩下肺野為著,可見絮狀或斑片狀影,嚴重者可見膈面及心緣顯示不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肺氣腫,但肺容積不減小,支氣管充氣征少見。新生兒肺出血也可使肺野透光度降低,甚至呈“白肺”樣改變,但肋間隙不變窄,肺容積不減小,不出現支氣管充氣征。新生兒濕肺多見于足月兒,尤其是剖宮產者,兩肺表現不同程度的肺泡積液、間質積液及肺充血等,X線多表現為胸膜肥厚,嚴重者也可出現“白肺”,但支氣管充氣征不明顯,病變分布不均勻。另外肺出血和濕肺都可表現為肺野云霧狀或顆粒狀陰影,但病灶吸收快,病程短是其最大特點[4-5]。通常在48 h內大部分病灶可吸收,據此可鑒別[6-7]。
總之胸部床旁CR檢查是臨床診斷新生兒肺透明膜病的主要輔助檢查方法,簡便易行,能夠及早做出診斷,對臨床治療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動態CR檢查,對發現HMD的合并癥的出現及觀察治療效果也具有重要的價值,可以明顯地提高臨床治愈率,降低新生兒死亡率,是臨床不可缺少的檢查方法。
[1]徐賽英.實用兒科放射診斷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254.
[2]馮澤康.中華新生兒學[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79-284.
[3]張澍.現代兒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8:368-374.
[4]潘康奉,方曉潮.新生兒肺透明膜病45例X線影像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0,8(8):96-97.
[5]鐘平勇.新生兒肺透明膜病X線和CT診斷59例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1,1(7):106-107.
[6]姚輝富.新生兒非透明膜病的影像診斷[J].中國傷殘醫學,2009,17(6):30-31.
[7]陳德敏,陳均.新生兒非透明膜病及其并發癥的臨床和X線診斷[J].吉林醫學,2010,31(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