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黎明
關于職業教育的吸引力
——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機制設計
□楊黎明
新近頒發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要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逐步實行中等職業教育免費制度,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改革招生和教學模式;積極推進“雙證書”制度,推進職業院校課程標準和職業技能標準相銜接;完善就業準入制度;建立健全職業教育課程銜接體系;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會地位和待遇;加大對有突出貢獻高技能人才的宣傳表彰力度。
如何提高職業教育的吸引力,關鍵在于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機制設計。
《辭海》99年版,是這樣描述機制的:原指機器的構造和動作原理,生物學和醫學在研究一種生物的功能(例如光合作用或肌肉收縮)時,常借指其內在工作方式,包括有關生物結構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及其間發生的各種變化過程的物理、化學性質和相互聯系。闡明一種生物功能的機制,意味著對它的認識已從現象的描述進到本質的說明。
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里克·馬斯金教授08年在上海國家會計學院曾就分蛋糕、土地競拍、公共能源選擇等典型案例成功地演繹了他的機制設計理論。他認為:無論要解決的是油鹽醬醋問題、全球變暖問題,還是資源配置問題,可能都會用上機制設計理論;因為在前進的過程中,人們會面對很多未知的因素,要想得到理想的結果,就需要運用機制設計理論去設計一個良好的機制;在機制設計過程中,所進行的是一種逆向思維,先明確到底想實現什么目標?然后再反過來思考,什么樣的機制可以實現這些目標,應該怎樣來設計這些機制;在機制設計過程中,機制設計者本人事先可能并不知道什么樣的結果是最優的,雖然有明確的目標,但是不知道最優的結果到底是什么,它是通過一種機制設計來間接實現這個目標,同時在這個系統當中讓參與者自己產生能夠形成最優結構的那些信息。
如何分蛋糕是機制設計理論的著名案例。一位母親想將一塊蛋糕平均分給兩個孩子,每個孩子實際上也都希望能夠得到不少于一半的蛋糕,母親應該怎么分?看上去這并不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但在現實生活中,問題比想象的要復雜得多。母親非常希望能夠公平地分配蛋糕,她確實也這么做了,但是往往孩子們對結果不滿意,認為不公平。母親需要設計一個機制,能夠保證她,即使自己也不知道怎么是公平,但是最后的結果卻是公平的。母親的機制設計是這樣的:讓兩個孩子中的任何一個負責分蛋糕,而另外一個人則可以先挑選想要的那一塊。雖然母親本人也不知道孩子們怎樣認為這個蛋糕是公平分配的,但是卻成功解決了這個問題。從分蛋糕的案例中我們可以得到若干重要的啟示:母親的目標是公平,孩子們的目標是想要蛋糕大一點,每一個參與者都有自己的目標。機制設計的整體目標要求與所有參與者個體的目標相一致。
當前的教育實際上也是如此。國家的目標是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都能夠得到可持續的發展;學生的目標是進入某一類教育學習都能夠得到充分的發展。那么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機制設計就應該是進入職業教育的學生能夠得到充分的發展。國家、學生(無論是普通教育的學生,還是職業教育的學生)都有自身的目標,國家有國家的目標,進入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學習的學生也各有自己的目標,各自的目標不盡相同。機制理論的設計者必須顧及所有參與者的目標,并使所有的參與者能夠實現自己的目標,其中一個參與者的目標實現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是要使所有的參與者都能實現自己的目標則相對比較困難。
當職業院校的畢業生就業沒有優勢,繼續接受教育、評定技術職稱、增加工資、晉升職務和報考公務員都將受到種種的限制,那么誰還會主動選擇職業教育呢?職業教育沒有足夠的吸引力,職業教育就不可能得到可持續的發展。等值證書可以部分地提高職業教育的吸引力,減收學費可以部分地提高職業教育的吸引力,提升技術含量可以部分地提高職業教育的吸引力,但是,最大的吸引力應該是進入職業教育領域學習的青年人自身可以得到充分的發展。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機制設計應該是國家教育機制設計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應該建立在充分考慮所有的參與者,國家、包括進入普通教育學習的學生和進入職業教育學習的學生都能夠實現自己目標的基礎上。
責任編輯 殷新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