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職業院校推進校企合作的措施研究綜述

2011-02-21 10:16:49邢清華
職教論壇 2011年15期
關鍵詞:職業院校實訓企業

□邢清華 米 靖

職業院校推進校企合作的措施研究綜述

□邢清華 米 靖

系統地對我國當前關于職業院校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應發揮的作用和功能的研究現狀進行總結。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職業院校應當轉變觀念、主動與企業進行全方位合作,專業設置應適應企業和勞動力市場需求,教學改革與課程體系開發要適應企業需求,教師聘任與培養要充分依靠企業,要積極建立實習實訓基地以提高實踐教學質量,要推行“訂單”培養以創新校企合作模式等,是職業院校推進校企合作所應當采取的主要措施。

職業教育;職業院校;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中永恒的主題,不斷推進和完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體制與機制,是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要途徑。我國當前正在大力推進職業教育的校企合作,探索有效的合作模式,力求能夠形成具有中國特色,適應我國國情的體制與機制。在這個進程中,我們不難發現,當前普遍存在學校一頭熱、企業比較冷淡的現象。許多職業院校苦于無法與企業找到合適的合作路徑與模式,無法培養出適應企業需求的技能型人才。這種情況由多種因素造成,原因之一就是職業院校對于在校企合作中處于什么地位、扮演何種角色、發揮哪些作用沒有清楚的意識。我們就學術界對職業院校推進校企合作所應采取何種措施的研究成果進行深入總結與分析,力求對這一問題的研究現狀有清楚的把握和認識。

一、職業院校應當轉變觀念,主動與企業進行全方位的合作

我國許多學者都指出,在校企合作中,職業院校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轉變觀念,要充分認識到校企合作是實現職業院校辦學目標的必要途徑,是發展職業教育的必由之路,是職業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必然要求。學者們的基本觀點主要包括職業院校要牢固樹立正確的校企合作辦學理念,主動與企業聯系并積極地進行溝通,要與企業進行全方位、深層次的合作。針對職業院校應如何轉變觀念,以及怎樣主動與企業進行全方位的合作,我國學者主要從以下三個層面來分析:

(一)要牢固樹立正確的校企合作辦學理念

學者們普遍認為,牢固樹立正確的辦學理念是開展校企合作的先導,職業院校作為辦學主體,要將校企合作作為人才培養的一項改革和創新,克服畏難情緒[1],“克服校企合作中的短視行為,大力轉變辦學思想和觀念,特別是改革封閉式教育觀念,樹立科學發展觀,主動適應企業需要的開放式教育理念,充分認識到企業深層次的參與教學過程是保證職業教育特色和質量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2]。而且要密切關注與重視企業的興衰,并善于引導企業,使其從社會進步和企業發展的戰略高度來重新認識校企合作的長期效益。在此方面,關于牢固樹立正確的校企合作辦學理念的具體方法與措施,我國學者尚缺深入細致的研究,仍然流于泛泛而談。

(二)要主動與企業進行合作并且服務于企業

職業院校要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不但要主動與企業進行合作,更要樹立為企業服務的思想,積極尋找能夠為企業提供服務的領域。有學者提出學校主動與企業合作的幾種具體表現:一是為企業排憂解難;二是密切校企聯系;三是改變傳統的辦學方式。關于怎樣樹立服務企業的觀念,有學者提出,一方面,要適應企業需要辦學;另一方面,在辦學上由重學校教育轉向重學習者的需要,由重課堂教學到重工學結合、由重理論傳授轉為重學生能力的培養[3]。也有人強調職業教育的產品就是為社會提供一種服務,行業企業是這個產品的最終用戶,職業院校要牢固建立為用戶服務的理念和強烈的使命感,時刻自省:職業教育的用戶是誰?職業教育為用戶做了些什么?職業教育還能夠為用戶再做些什么[4]?可以說,大家都強調只有依靠校方的積極主動,才能使企業真正感覺到校企合作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才能激發企業的合作熱情,從而使校企合作步入正軌。

(三)要與企業進行全方位、深層次的合作

職業院校要把為企業服務視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將企業視為影響學校自身發展的重要因素和合作伙伴,只有站在對方的角度和立場上思考問題,才能全方位、深層次了解對方的需要[5]。為此,有的學者指出具體做法:首先,要選擇合適的切入點,從點擴大到面進而形成全方位的合作;其次,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不局限于一家企業,也不局限于一種形式,應當形成多層次的合作[6]。

二、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應當適應企業和勞動力市場需求

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對校企合作的效果十分關鍵,要依據企業發展動態與社會用人單位的要求,準確定位培養目標,及時不斷調整專業設置和方向。同時,職業院校還要兼顧自己的特點,結合自身的辦學優勢,形成自己的專業辦學特色。針對職業院校怎樣設置專業這一具體問題,我國學者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專業設置要適應企業的人力需要

職業院校在確定培養目標和專業設置時,要從企業生產的實際需要出發,堅持以就業為導向[7]。要依照“滿足企業用人要求,符合崗位素質標準”的原則,著力在學生的自主能力、創造意識和高技能塑造上下工夫,精心塑造誠信、敬業、愛崗,具有較高專業技術知識水平和精湛操作技藝,能夠解決企業技術難題的手腦并用型高技能人才[8]。

(二)專業設置應當有企業專家參與,并且調整要及時

職業院校專業設置的整個過程都需要企業專家的參與,要充分聽取企業從人才使用的角度所提出的意見,也可以先派專業教師深入用人單位,征求一線專業人員意見,根據所合作企業用人計劃確定有關專業的設置和招生數量[9]。也有人指出職業院校可通過深入到畢業生未來的就業崗位進行調研,或者通過董事會、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等,廣泛吸納經濟界、企業界、科技界等專家人士參與到教育教學活動中來,依據企業發展動態與社會用人單位的要求,準確定位培養目標,并及時不斷調整專業設置和方向[10],從而保證學校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時刻與市場需求相吻合。

(三)專業設置要兼顧職業院校自身的特點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上,既要緊跟市場需求,又要避免出現不顧自己的能力與專長,什么專業熱門就辦什么專業的局面[11],而是要兼顧地區各類技術人才的需求和學校的專業優勢兩個方面[12],結合自身的辦學優勢,重點建設一批品牌性的專業,辦出特色,提高水平[13],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職業院校的整體水平,從而提高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力。

三、職業院校的教學改革與課程體系開發要適應企業需求

校企合作中職業院校對教學的改革以及課程體系的開發至關重要,職業院校要通過校企合作進行合理的教學改革,打破傳統的課程結構,調整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比例,重新進行優化組合,以適應社會與企業的需求。職業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如何進行教學改革以及怎樣進行課程開發,學者們主要持以下三種觀點:

(一)適應社會與企業需求,突出實踐性

一些學者提出職業院校要以適應社會與企業需求為目標,以突出教學與課程體系的實踐性為主線,“把崗位職業能力標準作為教學核心內容,開發與生產實際緊密結合的核心課程和實訓教材,并根據產業需求、就業市場信息和崗位技能要求組建課程群。以職業能力為導向改革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實踐技能的學習,注重對能力的評定和對實踐的考核”[14]。有學者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三個改革”:改革課程體系,做到整體優化;改革教學環節,突出實踐性、先進性;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加大實習、實訓的力度,不斷補充學科、專業前沿知識[15]。還有學者認為課程設置不能單純追求學科的完整性和系統性,要打破學科界限,重新組合課程,以減少課程門類,提高教學效益[16]。

(二)要與企業進行積極的溝通

在進行課程體系開發時,一些學者認為職業院校可邀請企業資深專家及生產第一線的技術人員共同參與,依據地方經濟發展狀況、企業對技術型人才的需求狀況及基本要求、學生的實際水平等方面,與他們進行積極的溝通,有效整合學校教學資源和企業、行業資源,對課程體系的結構和內容進行認真分析[17],最終共同設置并確定有針對性的課程。

(三)要適時對教學和課程進行靈活的調整

由于企業的工作崗位經常會有新的變化和要求,職業院校的課程開發也處在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之中。因此,職業院校的專業課程要留有與企業需求對應的接口,適時地進行修訂和完善,開發適應崗位變化的教學課程,并及時把與專業相關的新技術、新知識引入課程體系中。還有學者從超前應對經濟結構的變革考慮,認為職業院校專業的設置與調整要跟蹤職業發展的總體趨勢并積極跟進,需要建立一套自適應機制和運行控制機制,并逐步建立“專業預警機制”,以加強專業建設的宏觀引導,對專業實施“預期診斷”和“預后診斷”[18]。

四、職業院校的教師聘任與培養要充分依靠企業

在校企合作過程中,職業院校對“雙師型”教師的聘任與培養對于順利進行校企合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關于職業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應該如何聘任與培養“雙師型”教師,目前基本有以下兩種觀點:

(一)要求教師進入企業實踐

在校企合作辦學中,職業院校的教師在不斷提高自己理論水平的同時,必須深入企事業單位,到生產第一線進行實踐技能培訓和掛職鍛煉。學校負責教師的學歷提升,理論知識的傳授和養成,以及教學技能的培養,企業負責教師專業技能的學習與提高[19]。這樣不僅可以及時了解企業最新的工藝流程、新技術、新產品以及產業發展等基本情況,而且能夠熟悉不同企業相關崗位的職責、用人標準、管理制度等具體內容[20]。還有學者提出,專業課教師在參加實踐的過程中,可以精心挑選一些產品開發、生產、銷售或維護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作為以后教學時的案例、課程設計或在校內實訓基地實訓時的題目、畢業設計時的課題[21]。

(二)建立專兼結合的“雙師型”師資團隊

一些學者指出,單純依靠學校引進和自我培養教師是不行的,還要要求企業選派優秀技術專家、操作能手來指導學生[22],重視兼職教師隊伍的建設。有學者提出要本著“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和“結構合理、數量充足、相對穩定、流動充實”的思路,聘請行業、企業技術骨干和能工巧匠來校兼職上課,拓寬兼職教師來源途徑,精心培育兼職教師隊伍[23]。針對這一問題,還有學者指出職業院校要為聘請兼職教師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要建立兼職教師的業績考核、工作計量和崗位津貼分配等制度,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培養、選拔、引進和管理的機制,充分調動教師從事校企合作實踐的積極性[24]。但目前我國學者對如何對兼職教師進行職業教育理念、教學能力等方面的培養以及其教師資格等問題研究相對欠缺。

五、職業院校要積極建立實習、實訓基地,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在校企合作中,建立良好的實習、實訓基地是完成實踐教學任務、培養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的根本保證,職業院校要積極建立實習、實訓基地來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學生可以在基地實踐中得到最基本和最先進的技能訓練,更能得到思想品德、組織紀律、工作作風、企業管理、安全保護、心理素質及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的提高。但是針對建立實習、實訓基地中出現的一些具體問題,如基地的管理、人員的配置等問題很少涉及。

(一)職業院校要在內部建設實習、實訓基地

由于當前我國企業正處于改革的關鍵階段,在接受學校合作辦學方面,除非有某些方面的需要,很多企業的積極性并不高[25]。因此,許多學者認為要在職業院校內部建設現代化的實習、實訓基地,集教學、培訓、技能鑒定和技術服務為一體[26],來解決學生實踐教學難的問題,從而保證校企合作的效果。

(二)職業院校要與企業一起建立校外培訓基地

職業院校完全靠自己建立生產性實訓基地,面臨著訂單、市場以及運行成本等諸多問題,因此,不僅要建立做學合一、生產與實訓合一、教學與技術服務合一的校內培訓基地,還要與企業一起建立具備多專業實習、實訓功能的校外培訓基地。職業院校要將校內培訓基地與校外培訓基地緊密結合,來滿足實踐教學的基本需要,從而提高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實踐教學的水平。

關于如何將校內外培訓基地緊密聯系,有學者提出這樣的觀點:各地應形成分工合理、節約資源和可持續發展并能與地方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地方性或行業基地網絡。這個網絡分為三個層次:在職業院校內建立的基地;職業院校或校企結合的、以產業化方式運作的基地;企業實踐基地[27]。還有學者進一步提出了“四個統籌”:統籌校內、校外實訓基地;統籌校外實訓基地的數量與規模、功能與結構、技術先進性與實用性;統籌校內、校外實訓基地在學生實踐學習與企業員工培訓、崗位實習與產品生產、生產與科研等多種功能;統籌人才、資金、設備和技術資源[28]。

六、職業院校要推行“訂單”培養,創新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對于校企合作的順利進行起到了關鍵作用,目前對校企合作的模式有不同的分類方式,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2+1”模式、學工交替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實訓—科研—就業模式、雙定生模式、結合地方經濟全面合作模式、以企業為主的合作辦學模式、工學結合即校企雙向介入模式、產學研結合模式、校企股份合作模式等等。還有一些學者按照職業院校與企業的合作深度劃分,分為淺層次合作模式、中層次合作模式和深層次合作模式,或者是分為企業配合模式、校企聯合培養模式、校企實體合作型模式。各職業院校在長期實踐中又形成了許多其它模式,例如全程合作教育模式、“五位一體”校企聯營模式、“整合—互動”型職業院校和企業合作教學模式、“六個結合,六個促進”、“六位一體”合作教育模式、“蝴蝶”校企合作模式等等。

許多學者認為在校企合作中,職業院校應主要采取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訂單式培養即校企雙方共同確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培養企業所需的人才[29]。它可以使專業設置與企業需求相協調,技能訓練與崗位要求相協調,學校培養目標與企業用人標準相協調[30],關于職業院校怎樣實施這一培養模式,一些學者認為在簽訂用人訂單后,學校應根據企業要求來制訂培養方案,創設教學環境和條件,組織實施教學,使招生與招工同步,教學與生產同步,實習與就業同步,實現畢業生“零距離”就業[31]。我國很多職業院校的教師與教學管理工作者結合自己學校的特點與存在的問題,針對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仔細分析,將理論與自身實際相結合,闡述這一模式在本校運用的現狀。

目前,校企合作的模式多種多樣,而每一種模式都有其優缺點與運行的條件。基于此,一些學者認為職業院校必須從自身實際出發,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斷創新校企合作模式,來構建最符合校企雙方需求的、能產生最佳效益的合作教育模式。針對如何創新校企合作模式,有學者提出要堅持合作模式的多元化,既可以一校多企、一企多校,也可以多校多企;既可以將企業的資金、設備、師資和技術引進學校,也可以主動送服務上門,將培訓送到車間和工廠一線[32]。還有學者指出:“要根據雙方的利益訴求確定校企深度合作的目標,靈活改變校企合作的模式;而且還要創建政府主導、學校協調、企業參與的聯動合作模式,全面實施IS09001∶2000國際質量管理體系,促使校企合作的深度發展”[33]。還有一種觀點從經濟學的視角來分析,認為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必須按照經濟規律和職業教育的特點來進行,要根據專業要求、地區經濟狀況及主客觀條件,選擇符合各自發展的模式[34]。

七、職業院校加強校企合作應當實施的其他舉措

針對職業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應扮演的角色與應發揮的作用,還有一些學者認為應該在提高科研能力、建立管理機構、建立制度保障、與企業文化相融合等幾個方面采取一些適當的舉措。

(一)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并與企業共同合作

一些學者認為,職業院校自身的科研能力是帶動校企合作辦學水平的重要因素,是校企合作成功的前提。沒有高水平的科研就難以與企業進行高層次的合作,學校的社會地位就難以提高[35]。關于在校企合作中職業院校如何提高科研水平,有學者指出職業院校科研的重點應放在應用技術的開發和對企業的技術服務上,要采取必要的激勵手段,鼓勵教師結合教學和生產實際開展科研活動,鼓勵教師和學生到企業中尋找課題,承接項目[36]。還有學者提出,要與企業進行密切合作,校企雙方組成科研團隊,搭建研究平臺,資源共享、共同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品,就企業迫切需要解決的技術瓶頸進行技術攻關[37],通過科研把校企雙方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二)建立管理組織機構

職業院校要主動建立由校企雙方組成的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等組織機構,校企合作才能有長期發展的組織保障。針對如何建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這一問題,有學者提出:“要根據每個專業的不同特點,分別聘請行業專家、企業領導與學校教師共同組建。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最突出的作用就是確定了以社會崗位群對人才需求為導向,以素質、能力、知識為依據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38]。還有學者認為,職業院校不僅要建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這樣的管理組織機構,更要在校、院、系等各個層面與企業建立組織聯系,并在學校層面構成一個整體[39]。還有一種觀點是從三個層面來構建校企雙方的管理協調機構:一是在學校層面要建立專門的校企合作領導和管理機構,二是建立校企合作辦公室,三是建立校企合作教育委員會[40]。我國學者對這個問題的研究還不夠深入,例如各個組織機構的功能與管理、如何有效發揮這些組織機構的作用等問題都有待進一步探討。

(三)建立制度保障體系

要規范校企合作,必須有系統而完整的管理制度作保障。這就要求職業院校建立校企合作的制度保障體系,包括建立教學質量監控、激勵和評價等制度,保障校企合作的順利進行。關于如何建立與建立哪些制度,有的學者從教學的角度指出要立足于校企合作對教學質量監控的要求,建立以工作準備、實時監控與及時糾偏為主線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以及建立由企業參與的學生素質和技能的綜合評價體系。把學生到崗率、教師評學、企業評學作為考核學生的主要依據,強化對實訓的過程考核[41]。

還有學者從管理的角度提出要完善激勵機制,“建立健全技術、生產、營銷、人事、勞動、財務諸方面的一整套科學的管理制度,并引入合理的競爭機制,在人員、分配、管理職位等方面建立一系列考核、評估、監督和約束的保障制度,形成監督有效和約束有力的管理格局”[42],為校企合作奠定堅實基礎。目前,我國學者已認識到建立制度保障體系對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對此問題也有了一些分析,但是關于如何確保這些制度公平、有效、及時的發揮作用等問題,仍需深入研究。

(四)文化與企業共融

校企合作中有兩種文化,一種是學校文化,一種是企業文化。隨著對校企合作研究的深入,一些學者開始注意到這兩種文化的互動與融合,對于實現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實現學生畢業時從學校到企業的零距離過渡,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現實意義。有學者指出,在校企合作中,職業院校要以自身為主體,以企業文化為主導,使自身文化與企業文化相互融合。并且職業院校在吸納企業文化的過程中,既要加強銜接,又要有所隔離,讓企業文化中有利于學校發展和學生成長的文化成分接近或滲入學校文化,同時有效地隔離企業文化中不利成分。要選擇文化適宜的企業進行合作,但是不能原封不動或者生搬硬套地引進企業文化,要對符合學校發展需求的企業文化進行適當的修繕和拓展[43],使學校文化與企業文化能夠更好的互動與融合。

關于校企文化共融的主要途徑,有學者提出“校企文化共融的主要途徑有以下幾種:一是強化專業知識提升與企業文化的聯系;二是利用實習、實訓的機會把握理解企業文化;三是邀請企業家到校進行專題講座;四是開展形式多樣的企業文化內容展示”[44]。從整體上說,我國學者從文化角度對校企合作開展研究的較少,大部分學者只是認識到校企文化共融的重要性,并沒有對其進行深入探究,也很少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方法與對策。

[1]于宗水.關于職業院校推行工學結合和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29).

[2]陳錫寶,朱劍萍.高職教育校企合作運行機制的誤區及化解途徑[J].探索與爭鳴,2010(4).

[3]韓秋黎,石偉平.企辦高職院校發展問題思考[J].職教通訊,2007(1).

[4]魏崴.校企融合創新高職辦學理念和管理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06(8).

[5][8]王昶,袁軍平,申柯婭.“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三方共贏”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職業教育研究,2008(7).

[6]樊玉萍,季靜.推進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思考[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

[7]孫俊臺.校企合作共建緊缺人才基地,產教結合再創職業教育輝煌[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7).

[9]方向陽.校企合作的內涵與模式[J].職教論壇,2003(1).

[10]金恩平.高職教育產學研合作的再思考[J].高等職業教育,2005(2).

[11]徐健.校企合作:教育與生產相結合的必然要求、實然狀態與應然趨勢[J].職業教育研究,2008(3).

[12]姜向榮.校企合作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J].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1).

[13]王賢綱.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改革與實施策略[J].中國成人教育,2010(8).

[14]丁金昌,童衛軍.關于高職教育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再認識[J].高等教育研究,2008(6).

[15]李新生.校企合作和工學結合在高職教育中的作用[J].中國冶金教育,2006(4).

[16]任雙喜.加強校企聯合共同培養人才[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5(8).

[17]陳增紅.校企合作“雙向參與”、“深度融合”育人模式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09(20).

[18]姜大源.論面向未來的職業教育專業建設方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2(5).

[19]唐智彬,石偉平.職業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校企聯合支持模式初探[J].教育與職業,2009(2).

[20][23]吳彬.校企緊密合作,持續提升雙師素質[J].中國高等教育,2007(3/4).

[21]董建強,陳雁.“校企合作”是高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途徑[J].職業技術教育,2002(34).

[22]尚先云.淺談高職教育的“產教結合”與“校企合作”[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13).

[24][41]趙學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職業教育制度宏觀探究[J].江蘇高教,2010(2).

[25]董大奎,林冶.論“產學結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J].中國高教研究,2005(5).

[26]周濟.加快發展中等職業教育[J].職教論壇,2007(5).

[27]趙志群.職業教育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J].職教論壇,2008(11).

[28]陳玉華.校企合作建設學習生產型校外實訓基地[J].中國高等教育,2010(7).

[29]高霞.高職院校產學研結合層次分析及對策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7(7).

[30]史國棟,眭碧霞,趙佩華.校企深層合作,共育高技能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04(23).

[31]李高峰.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與思考[J].成人教育,2009(9).

[32]張小建.大力推進校企合作,加速培養高技能人才,開創職業培訓新局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11).

[33]洪貞銀.高等職業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問題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

[34]周鳴陽.經濟學視野下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對策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9(18).

[35]池昭梅.堅持雙贏原則,加強校企合作[J].廣西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4).

[36]劉復國.高職院校產學研結合的理性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4(8).

[37]易麗.試論我國校企合作的變式——基于技術本科人才培養的思與行[J].職業技術教育,2010(13).

[38]李麗婭.高職教育中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探索[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4).

[39]陳解放.學校在校企合作中要發揮主動性[J].職業技術教育,2009(30).

[40]茍建華.校企合作教育模式運行機制建設的探索[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2).

[42]曾小平.高職院校“產學研合作”的瓶頸與對策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0(4).

[43]丁鋼.文化吸納——校企合作的新取向和新抓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20).

[44]雷久相.高職校企合作的創新視角[J].職業教育研究,2007(4).

邢清華(1987-),女,天津人,天津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米靖(1975-),男,內蒙古固陽人,天津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副教授、教育學博士,研究方向為職業技術教育學。

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十一五”教育部重點課題“職業教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體制和機制研究”(GJA080003)。

G712

A

1001-7518(2011)15-0033-05

責任編輯 徐惠軍

猜你喜歡
職業院校實訓企業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敢為人先的企業——超惠投不動產
云南畫報(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基于CDIO理念的數控實訓教學改革與實踐
如何加強職業院校學生的德育教育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3:12
淺談職業院校中的美術教育
消費導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51
電工電子實訓教學改革與創新
電子制作(2017年8期)2017-06-05 09:36:15
微課在數控實訓課中的應用探析
支持水利職業院校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性久久久久| 亚洲第一成年网|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 亚洲日韩每日更新| 国语少妇高潮| 国产小视频在线高清播放| 午夜综合网| 无码中文字幕乱码免费2| 波多野结衣久久高清免费|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精品国产成人国产在线| 伊人福利视频|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蜜芽影院|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无码久久久| 亚洲第一区精品日韩在线播放| 婷婷六月激情综合一区| 2022国产无码在线| 最新无码专区超级碰碰碰|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免费国产不卡午夜福在线观看|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成人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入口| 在线精品自拍| 亚洲国产清纯| 国产99精品久久| 欧美精品1区| 青青草一区二区免费精品|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香蕉99国内自产自拍视频| 久青草免费在线视频| 日韩色图在线观看| 在线免费亚洲无码视频|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60岁| 亚洲精选高清无码| 精品国产免费第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2020久久国产综合精品swag|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 www亚洲天堂|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Jizz国产色系免费|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天天色天天操综合网| 99视频在线精品免费观看6|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 亚洲91在线精品| 国产精品13页| 久久免费视频6| 中文字幕乱码二三区免费| 成人国产小视频| 五月婷婷精品| 午夜天堂视频| 一级香蕉视频在线观看| 先锋资源久久| 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高清免费毛片| 伊人色在线视频| 久青草免费视频| 无码中文字幕精品推荐| 亚洲天堂成人| 亚洲精品无码在线播放网站| 2021最新国产精品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五月婷婷中文字幕| 国产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一级毛片| 国产一级毛片网站|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不卡|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免看| 国产亚洲高清视频| 欧美色视频日本| 日本欧美精品| 国产香蕉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国内丰满少妇猛烈精品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