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林剛
高職應立足職業特色加強職業人文教育
□顧林剛
目前高職教育過于強調技能而忽視了人文素質教育。高職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社會發展的需求,高職教育應立足職業特色加強職業人文教育。分析了職業人文教育的含義和加強職業人文教育的途徑及難點。
高職教育;技能;人文素質;職業人文教育
近十年以來,中國高等職業教育快速發展,截至2009年,全國獨立設置高職院校1215所,招生數313萬人,在校生965萬人,占據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為經濟社會發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發展,出臺了一系列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有力舉措,中國職業教育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勢頭。但也應看到目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對培養目標出現了一定的偏差,過于強調技能訓練和以就業為導向,淪為企業培養一線工人的技能培訓機構,而忽視了教育的基本功能。高職學生人文素質差,表現在具體表現為:基本道德修養水平低,精神空虛;職業道德素質水平低;認識分辨能力弱,世界觀、人生觀出現偏差;情商低,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力不強。高職學生人文素質低已經阻礙了高職的發展?!度嗣袢請蟆钒l文指出:高職教育過分強調實訓教學,過度削減甚至取消必要的理論課程,片面強化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辦學層次向中職教育下移;高職學生的知識積累過于簡單化,思維和邏輯訓練嚴重不足,缺少創新精神。這些,將嚴重影響高職教育在國家各種教育中的競爭力。[1]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指出:要改造提升制造業。制造業發展重點是優化結構,改善品種質量,增強產業配套能力,淘汰落后產能。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調整優化原材料工業,改造提升消費品工業,促進制造業由大變強。黨的十七大提出區域發展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十七屆三中全會要求加快農村改革發展.都需要高等職業教育提供強有力的中高級應用型人才支撐。
但是目前從技術工人的技術等級構成看,中高級應用型人才嚴重不足。根據被廣泛引用的數據,我國技術工人中,技師和高級技師占1.5%,高級技工占3.5%,中級工占35%,初級工占60%。根據國際勞工組織分析,發達國家技術工人中,高級工占35%,中級工占50%,初級工占15%。由于我國技術工人整體素質較低,因此勞動生產率也相對偏低。據《世界發展指標2001》數據顯示:1995-1999年期間中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制造業中每個工人的增加值)僅為2885美元,與世界主要制造業國家相比,僅相當于日本的3.1%,美國的3.5%,德國的3.6%,韓國的7.1%。由于技術工人素質低下,我國企業產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每年因不合格產品造成的損失近2000億元。[2]正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張堯學所指出的:強調職業道德,具有很強的現時針對性。現在很多產品有這樣或那樣的毛病,不是設計的問題.而是操作人員在生產中不注意職業道德而造成的。有些人連自己的職業都不熱愛,怎么可能把事情做好?[3]
中國的國情和所處的歷史階段決定了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人才能能力的要求是多樣化的,不僅需要高層次創新人才,而且需要在各行各業進行技術傳播和技術應用、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高職教育探索擔負著培養高素質勞動者這一艱巨的歷史重任,應該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國民素質,增強綜合國力的重要教育力量。
高等職業教育首先具有鮮明的職業特色。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面向生產和服務第一線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其職業性屬性決定其在人才培養中必然重視技能和技術培養,為學生提供就業崗位所需的技能.
高職教育又是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它是一種高等教育。《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中要求,“要將素質教育貫穿于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始終”。并明確指出,“素質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堅持學習科學文化與加強思想修養的統一”。素質教育相對于科學教育而言就是人文教育,其核心是培育人文素質。作為高等教育,其根本是育人,育人的本質是培養人格健全的人。高等教育的人文性決定了高等職業院校不能局限于狹隘的“技能教育”而淪為技能培訓機構,還應立足于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使學生具有受過高等教育應有的智商和情商,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學知識、人文關懷和較強的實踐能力,從而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知識、能力、素質教育的結合和統一。上海師范大學校長楊德廣指出:成“人”教育,既是中小學教育的任務,也是大學教育的任務,應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中。大學教育不能僅立足于培養“專門人才”,而要教學生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即能正確認識社會并能為社會作出積極貢獻的人。[4]
技能教育,教學生如何做事,人文教育,教學生如何做人。兩者不能絕對分開,更不能完全對立起來。隨著經濟產業結構的升級與調整,特別是高新技術及新興產業的發展,對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也不斷提高,目前高職過窄的專業教育,單純“工具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已難以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改革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提高高職學生人文素養、增強其綜合素質,已經成為高等職業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議題。高職人文教育應立足職業特色,建立符合高職培養目標的人文教育模式--職業人文教育,其教育內容包括職業價值觀、職業道德、文化修養、職業態度、職業心理素質、職業精神、職業生涯規劃等,其核心是提高高職畢業生的職業素質。
一般來說,人們談到的人文教育,并不是一種確定的公認的含義,而常常表達著多種含義,一般人們所說的人文素質的含義是廣義的素質指的是教育學意義上的素質概念,這是針對教育中無視人、把人當作工具,或者強化人的片面發展,忽視人的身心協調發展而言的,它以全人教育為理念,力求通過德、智、體等多方面的教育培養完整的人,而不是“半個人”或者“機器人”,強調給人以廣博訓練而不僅僅是專業訓練,認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身心全面而協調發展,使人成為真正的人并實現人的全面價值。近代以來以人本主義哲學為指導的多次教育改革和一些大學所采取的自由教育、博雅教育、通識教育、普通教育以及文化素質教育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講都是這一教育思想的體現。
由于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是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其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有別于普通高校,又由于高職學生素質基礎相對薄弱、培養目標強調職業適應性、人才培養模式以工學結合為主等因素,高職院校的人文教育有不同于普通院校的目標定位,表現為對高職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更為強調,既職業人文素質。職業人文素質的含義是,從事某一職業所應具備的職業素質,包括職業價值觀、職業道德、職業生涯規劃等。職業素質是勞動者對社會職業了解與適應能力的一種綜合體現,其主要包括職業修養和職業技能,職業修養指思想品德、文化修養、職業道德、職業態度、職業心理素質、職業精神等。我們提出的高職職業人文素質教育,主要是通過一定的教育措施使受高職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修養。
早在1998年,解延年就提出了素質本位職業教育的觀點,并指出:“以素質本位的職業教育,指的是以職業素質為基礎,以職業能力為核心,以職業技能為重點的全面素質教育或素質培養。”[5]但是,這些觀點并沒有受到重視。如今高職已經處于關鍵的轉型期,在這期間,必須加強職業人文教育,努力把高職學生培養成為具有與他們所受教育層次相稱的文化積淀與文化教養的人,具有與他們所學專業相適應的知識與視野,并獲得相應的職業技能和能力的人。高職職業人文教育的目標就是:使高職教育注重技術,又注重人;注重職業崗位的需要,又注重人的發展需要;重視有實用價值的知識、技能,又重視有利于人的身心發展的知識和養成教育。
目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對培養目標理解不透,忽略了“育人”的根本任務。其人才培養方案完全為對應崗位或相近崗位而設置,然后根據這一崗位所需技能開設課程或實訓環節。以就業能力為導向,忽視了人文素質的培養,出現了許多專家所謂的“泛職業化”現象。中國教育報指出:這一“泛職業化”現象突出表現為:有些高職院校在突出職業性,亦即突出“以就業為導向”,完成高職院?!澳繕素熑巍钡耐瑫r,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了學校教育的基礎責任。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是高職教育至為重要的社會責任。但職業能力是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相互融合、相互支撐的集成體,以職業道德、溝通交流、團隊協作、責任意識、誠信品質、敬業精神等為表征的社會能力理應成為高職教育的應有之義。尤其是在當今社會劇烈變革的轉型時期,精神的塑造既是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更是社會的需求。[6]
在高等職業院校改革過程中,人才培養模式的建構是改革的核心。應該探索構建一種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科學與人文相融合的突出職業人文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達到學習做人和學習做事相結合的目的。社會發展需要高職院校制定出能夠順應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建構一種處理好技能教育與人文教育關系的人才培養模式,使高職畢業生不僅有熟練的技能,還具有吃苦精神、勤奮作風,具備基本的社會交往能力,主要包括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協調能力,具備學習能力和發展潛力。
開發整合以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心理、職業精神等職業人文素質的養成課程,以及加強就業指導課程和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形成具有高職特色的人文教育課程模塊??梢蚤_設出符合高職培養目標的、受學生歡迎的課程,如《大學語言》、《應用文寫作》、《書法》、《詩書綜合創作》、《藝術欣賞》、《音樂欣賞》、《世界文明史》、《中國歷史與文化》等課程。這些課程可以根據需要設為必修課,限選課,也可以是公共選修,形成一個完整的人文課程體系。同時,安排高品位、系列化、經?;⒕坊娜宋乃刭|講座。人文講座對學生人文素質培養可以起到非常大的積極作用,讓高職生在校園里享受文化大餐,提升文化素養。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要以推進校企文化對接為著力點,結合高職職業性特點,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相應的職業素質與職業精神,激發學生熱愛職業、開拓創新的人文精神。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是面向生產、建設、服務與管理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職業性、技術性、應用性特點決定了其培養的學生必須實現與就業崗位的零距離對接,不僅要具有過硬的專業技能,更要能夠主動適應企業文化。這就決定了高職校園文化必須與企業文化實現對接和融合,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成才、成人、就業和創業。學生通過校園文化的熏陶,在畢業后能迅速適應現代企業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認同企業文化精神,自然地融入到企業當中,較快地完成從“學生”到“企業員工”的角色轉換。
總之,高職教育應通過加強職業人文教育,使高職學生具有人文科學知識、和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從而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知識、能力、素質教育的結合和統一,為培養高技能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1](不詳).高職教育如何乘勢而上[N].人民日報,2009-7-4.
[2](不詳).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與高職教育的發展[N].中國經濟時報,2004-02-12.
[3]張堯學.端正思想建設好首批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J].中國高等教育,2007(3):61-62.
[4]楊德廣.從“人不見了”看加強人文教育的重要性[J].高等教育研究,1997(4):21-23.
[5]解延年.素質本位職業教育:我國職業教育走向21世紀的戰略抉擇[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1998(2):11-13.
[6]胡洪波.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應杜絕“泛職業化”現象出現[N].中國教育報,2010-8-5(4).
G710
A
1001-7518(2011)26-0004-02
顧林剛(1976-),男,浙江杭州人,杭州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高職英語課程教學。課題項目:本文系2011年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浙江省高等職業院校人文教育問題研究”(編號:SCG247)成果之一。
責任編輯 夏煥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