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志軍在《職教論壇》2011年第1期中撰文指出,盡管歷史選擇了正規化的農村職業教育,但這種教育先天具有提取受教育者并將其安置在非農地區、非農產業的能力,所以實際上這是一種反農村的教育。作者提出,我們既不可能取消農村職業教育,也不能無視農村的瓦解,也就是不能無限制地鼓勵農村勞動力的流出。
作者分析,傳統的農村職業教育為了解決具有多重職業身份的農民培養問題,采取的方式是發展出一種面向生活的教育,并以非線性、分布式的方式出現在美國教育家杜威所稱的“聯合生活”中。正因為作為多重職業身份復合體的農民與面向農民生活的教育是相互依賴的關系,這種非正式教育在農村是有生命力的。另外,還有一種傳統的學徒教育方式,在今天的農村地區偶爾仍可見到。同傳統的農業教育相似的是,這種學徒的教育是一種浸入式的教育。傳統農村職業教育與日常生活融為一體,無法分割。所以與其稱之為農村職業教育,還不如看作是農民生活本身,它與作為獨立模塊嵌入日常生活的其他教育形式有本質的不同,是一種內生的、自在的教育。但當這種內生的教育成為唯一或主導地位的教育形式時,其對整個社會的影響也是消極的。由于它與生活融為一體,當農村生活遭遇外力而瓦解時,這種教育就會輕而易舉地被解體。因此,進入近代,一種外在于農民生活的作為他者的教育進入農村,試圖與農村生活相結合,起到改造農村的作用,故將其稱之為他者的教育。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與正規職業教育的擴張,這種努力失敗了。正規職業教育全面勝利后,其促進受教育者“脫域”的功能得到發揮。它已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推手,從而走向了農村的反面。這種勝利有兩層含義:一是農村生活以外的教育對內生的農村職業教育的勝利;二是完全獨立于農村生活的正規職業教育對與農村生活相關的職業教育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