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玉鳳 楊大偉
民國時期職業技術師范教育的理論探索與研究
□查玉鳳 楊大偉
職業技術師范教育是培養職教師資的搖籃。因而,它的發展與職業教育的發展密切相關。民國時期,得益于當時特殊的國內外環境,職業教育在這一時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職業教育的發展使得師資培養日漸成為教育者、研究者們等關注的焦點。因而,這一時期對職教師資的研究與探索活動逐漸增多,且呈現出諸如研究隊伍形成一定規模、研究內容多樣、研究成果豐富的特點。
民國時期;職業技術師范教育;師資培養
民國時期,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際,歐洲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忙于戰爭,無暇東顧,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侵略,中國的資本主義工商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出現了一個短暫的春天。1915年,新文化運動興起。它動搖了我國傳統教育的根基,促進了教育的個性化、平民化、實用化與科學化。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與新文化運動的興起都對我國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正是得益于這種特殊的國內外環境,職業教育在這一時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職業教育的迅速發展使得師資培養日漸成為教育者、研究者們關注的焦點。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因而,要想辦好職業教育,首要的問題便是職教師資的培養。職業教育的集大成者黃炎培很早便指出:“現在要辦職業教育,第一困難問題,就是師資。”[1]因而,這一時期對職業教育師資及其有關問題的理論探索與研究越來越多,主要涉及了師資的種類、標準、培養途徑等方面。
俗語有云: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這里的規矩可以理解為一定的標準、規范。職教師資的標準是職業師范院校培養師資的目標,是職業學校選聘、評價教師的依據。因而,對此問題進行研究意義深遠。民國時期,對職教師資標準問題進行研究的人很多,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陶行知的生利主義的師資標準論、陳選善的職教師資的兩層資格論等。
1.生利主義的師資標準論。陶行知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生利主義是其職業教育理論的基礎、精髓。1918年11月,陶行知在《教育與職業》雜志上發表了《生利主義之職業教育》一文,文中陶行知指出,生利主義之職教師資必須具備三條標準,即生利之經驗、生利之學識、生利之教授法。
(1)生利之經驗?!吧w己立而后能立人,己達而后能達人,天下未有無生利經驗之人而能教育人生利者。故職業教師之第一要事,即在生利之經驗。無生利之經驗,則以書生教書生,雖冒職業教師之名,非吾之所謂職業教師也?!盵2]陶行知認為職業學校的教師必須具備生利的經驗,否則,就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職業教師。他以樊遲請學稼為例,說明了欲教人種植莊稼就必須有種植莊稼的經驗,欲教人種植花草就必須有種植花草的經驗,而孔子恰恰是因為沒有這些方面的經驗,所以他拒絕了樊遲的請求。
(2)生利之學識。職業教師應具備的第二條標準為生利的學識。職業教師只具備了生利的經驗而不具備生利的學識,往往會誤入故步自封、不求進取的境地。中國的傳統農業正是存在這樣的問題,因而數千年來很少改良。
(3)生利之教授法。除了具備生利的經驗、學識以外,職業教師還應具備生利的教授法。職業教師必須掌握一定的教授法,這樣便于他們因材施教。人的身心發展具有順序性、階段性、個體差異性及不平衡性,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注意遵循人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做到循序漸進、及時有效及綜合育人等。
這三條標準之中,生利之經驗是根本。如果沒有經驗,教授法是不能變得精密的,即使具備高尚的學識,也是不能教學生生利的,這就違背了職業教育的宗旨。而如果沒有生利的學識、教授法,只有生利的經驗,學生可以模仿教師的經驗進行生產,這是符合職業教育的宗旨的。因而,如果出現三者不可兼的狀況,則寧舍教法學術而取經驗。
2.職教師資的兩層資格論。近代職業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先驅者之一陳選善,在其文章《職業學校師資應怎樣養成》中寫到,職業學校的教師與職業學校的成功、教育教學質量效率有著密切的聯系。因而職業學校的教師必須具備以下兩層資格:“(一)對于他所擔任的專門功課,須有職業的經驗與實際的技能;(二)對于教育的原理及方法,須有明確的了解及實施的技能?!盵3]教育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因而,它要求教師必須掌握本專業的知識、技能,同時,還要懂得教育教學的原理方法。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區別在于職業教育具有較強的技藝性、實踐性等。這就要求職業學校的教師必須具備相關職業的實際經驗,這樣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的實習。
3.職業科教員標準論。著名教育研究者潘文安認為,職業學校的職業科教員除了具備職業科的理論、技能與方法外還應具備職業界的實際經驗。即職業學校的專業課教師應是既具備專業理論知識與技能,又能指導學生實訓的“雙師型”教師。他還指出職業學校在招聘教師時,如果招不到兼具專業理論知識與職業經驗的人,則寧愿選擇那些有職業經驗的人。潘文安的這種思想與陶行知不謀而合。由此可見,研究者們都十分強調實際經驗的作用,而我們現在還常犯重理論而輕實踐的錯誤。
4.職業補習學校教師的管理與要求。語言學專家周椒青專門研究了職業補習學校教師的管理與要求。他認為職業補習學校的教師要注意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補校的學生多為業余的,要注意重復教授;二是正確引導學生,使其養成復習的習慣;三是面對學生,要時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四是凡事要以身作則。[4]這里強調的是教師的職業素質。首先,職業素質是職業學校選聘教師的標準。其次,教師職業素質的高低影響著學校的發展、教師自身的發展及學生的發展。鑒于此,我們必須重視教師素質的培養與提高。
雖然,研究者們對職教師資標準的表述不完全相同,但是,他們所表達的中心思想是一樣的。綜合研究者們的觀點,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職業學校教師必須具備以下四點要求:第一,專業理論;第二,專業的技能;第三,實際經驗;第四,良好的道德素質。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活動,教師的任務是教書育人。教書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求教師運用科學的方法引導學生的學習,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獲得專業的知識、技能,掌握學習的方法。育人則要求教師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而只有具備了以上四點要求,教師才有可能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在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上,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黃炎培與潘文安。他們在相關的著作中,設章節專門論述了職教師資的種類問題。
黃炎培指出職教師資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行政官員,一種是??平虇T?!盵5]職業學校的師資不僅包括專業教師、普通教員,還應包括學校領導、行政人員。例如,辦一所機械工科學校,我們不僅需要工程師、專業教員、普通教員,同樣也需要校長、教導主任等。黃炎培不僅重視專業教師的培養,還重視普通教員與學校行政人員的培養。而現在很多時候,我們往往會忽略對后者的選拔與培養。
潘文安在其著作《職業教育ABC》一書中,開辟了專門的章節論述職業學校師資培養的問題。他認為職業學校教師有兩種:“一類為職業學校的管理人員或普通教員。另一類為職業學校職業科教員。”[6]此外,潘文安還指出職業科教員培養需要職業學校與職業界的共同努力,即學生一方面在職業學校學習理論知識,一方面在職業界學習實際經驗。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培養的青年,在職業界才容易立足。就好比教人游泳,如果教師僅僅是教授學生一些關于游泳的理論知識,而不讓學生去實踐,這樣所培養出來的學生是不合格的。
通過黃炎培與潘文安的論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職教師資不僅包括專業教師,還包括行政人員與普通教師。辦好職業教育,既需要專業教師的努力,也需要行政人員與普通教師的努力。我們要了解職教師資的種類及各類人員的職責,并據此對他們展開有針對性的培養。
民國時期,職業教育得到迅速的發展,職業學校的數量不斷增加,而相反的,職業師資養成機構卻很少。因而,這一時期,職教師資培養存在著如下問題:一是師資匱乏,尤其是專業教師;二是獨立的師資養成機構甚少。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研究者們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研究者們多從師資的來源及培養方法等方面來論述以上問題,其中以黃炎培、陶行知、鐘道贊等人的觀點較具代表性。
黃炎培指出,培養專科教員有三種方法:一是教授學生專業的理論與方法;二是對師范學校的畢業生,教之以專業的理論與方法;三是對職業科的畢業生,教授教育原理與方法。但是,黃炎培認為這三種方法都存在弊端:第一種方法費時;第二種方法費力,因為學生很多方面已成型,再對其進行技能訓練實屬不易;第三種方法實施比較困難。[7]因而,黃炎培認為這三種方法對于職教師資的培養作用甚小。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他提出聘請專業技能人員與專門學者合作辦職業教育的思想。
陶行知則認為可通過以下三種方法養成職教師資:一是收錄普通學子授以經驗學術與教授法。此種方法適用于那些需要較少經驗的職業,普通師范學校的教師與商業學校的教師可以采用這種方法。二是收錄職業界的杰出人才教授學術與教授法。此種方法適用于那些需要相當經驗的職業,農、工等職業學校的教師可以采用這種方法。三是聘請一些專家、學者與職業界中有經驗的人共同培養,使他們相互補充。此種方法對解決當今職業師資缺乏問題有一定作用,可作為過渡時期的權宜之計。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兩者可以共同試教,互補有無,缺點是經濟上不合理等。[8]
近代職業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先驅者之一鐘道贊在其《職業師資訓練問題之研究》一文中也指出,對職業師資的訓練有三種方法:
1.一般教師的養成。一般招收普通中學生,授之以長期的訓練。訓練的科目包括人文及科學學科、職業學科、教育學科等。這類師資的養成的弊端在于費時且效果比較小。對此類學生的訓練,其各科時間分配如下:教育學科占30%,職業學科占35%,職業實習占35%。學習年限為三年或四年。[9]此類學生既無必要的師范教育理論與技能也無必要的實際經驗,因而,對于這三門課程其都需要較長時間的學習研究。
2.對于那些曾經受專門訓練的人(例如,專門或??茖W校畢業),對他們加以實際作業陶冶、學理知識補充與師范訓練。它的優點是訓練時間較短。對此類學生進行培訓,其課程主要包括教育學科、職業學科、職業實習及一些職業問題的討論研究。課時分配如下:教育學科占40%,職業學科占20%,職業實習占40%。學習年限為一年或二年。[10]此類學生具備一定的專業理論及技能,但缺乏教育學科的知識,且無必要的實際經驗,因而,其要加強學習教育學科與職業實習的知識。
3.富有職業界經驗與技能且有意從事教育事業的人才。諸如工頭、工匠及技工一類。它的優點是訓練時間較短,所需經費也較少。運用此類方法進行培訓,其課程主要包括教育學科、職業學科、職業實習及一些基本學科。課時分配如下:教育學科占40%,職業學科占40%,職業實習占20%。學習年限為一年或二年。[11]
縱觀以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研究者們大都認為職教師資的培養途徑有三種,即招收普通學校畢業生或是專業科、師范科畢業生或是招收有實際經驗的職業界人才,分別對他們進行相應的培訓。這一時期,由于缺乏獨立的職教師資培養機構,因而,這三種培養途徑對于解決當時職教師資匱乏問題起到過一定作用。此外,也有學者認為以上三種方式對于當時師資的培養作用甚小,而主張采取聘請專業技能人員與專門學者合作培養職教師資的方法。他們認為這種合作培養的方法更利于職教師資的培養,黃炎培與陶行知便是這一觀點的典型代表。
縱觀民國時期有關職業技術師范教育的理論探索與研究活動,我們可以發現,它們呈現諸如研究隊伍形成一定規模、研究內容多樣、研究成果豐富的特點。
這一時期出現了一大批關注師資培養的教育研究者,諸如職業教育的集大成者黃炎培,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近代第三次職業教育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鐘道贊,近代職業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先驅者之一陳選善,語言學專家周椒青與著名教育研究者潘文安等。為了推廣職業教育計,黃炎培與蔡元培、張謇等成立了中華職業教育社,專門從事宣傳、實施、研究職業教育等事宜。他指出,要想辦好職業教育,就必須注重職教師資的培養。中華職教社的宣言中對職教師資也有專門的描述,即職教師資應該從速培養。具體的培養方法為:在一些卓有成效的職業學校附設職業師范科,或是在師范院校設職業科這些方法。陶行知也十分注重職教師資的培養,他提出了生利主義的職業師資理論,對職業師資的標準與培養途徑進行了專門的論述。此外,民國時期,在全國職業教育討論會上,有一大批教育者、研究者提出了許多關于職業教育師資培養的提案。
研究內容涉及了師資的標準、種類、培養途徑及師資培養存在的問題等多個方面,且不僅涉及國內職教師資的培養還涉及國外職教師資的培養。在職教師資的標準方面,陶行知、潘文安、陳選善等從不同的角度對此問題進行了論述;在職教師資的種類方面,黃炎培、潘文安等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在職教師資的培養方法上,黃炎培、陶行知、鐘道贊等進行了專門的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黃炎培除了關注我國職業教育與師資培養外,他還十分重視南洋職教師資的培養。他希望在中國組織一個教育機關專門管理華僑的一切事物,或是利用暨南學校。一方面培養農、工、商等各種教員,為南洋發展提供幫助,另一方面為南洋的畢業生提供國民教育。[12]此外,研究內容除了以上各方面之外還涉及了師資培養要素、家事教育師資培養等。
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關于職教師資研究的文章與著作。論文方面主要有鐘道贊的《職業師資訓練問題之研究》、陳選善的《職業學校師資應怎樣養成》、周椒青的《職業補習學校教師的管測》等。相關著作方面主要有陶行知的著作《中國教育改造》,潘文安的著作《職業教育ABC》,莊澤宣的著作《職業教育通論》等,在這些著作里都設有專門的章節論述職教師資。
民國時期,研究者們對職業技術師范教育展開的理論探索與研究活動對當時我國職業技術師范教育、職業教育、師范教育的發展乃至現代職業技術師范教育的發展都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豐富了職業技術師范教育的理論內容。這一時期,研究者們對職業教育師資及其相關問題的理論探索與研究,是職業技術師范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陶行知的生利主義的師資標準論,陳選善的職教師資的兩層資格論,潘文安的職業科教員標準論與周椒青職業補習學校教師的管理與要求等極大地豐富了職業技術師范教育理論。同樣,黃炎培與潘文安關于師資種類的論述及陶行知與鐘道贊等對于師資培養途徑、方法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充實了職業技術師范教育的理論。
第二,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師資匱乏問題。這一時期,職教師資嚴重匱乏,培養充足的師資成為當務之急。黃炎培、陶行知、陳選善及鐘道贊等對職教師資來源途徑及培養方法的論述對于解決師資匱乏問題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當時職業學校教師的培養基本上都是依照他們所提出的師資培養的三種途徑實施。
第三,豐富了職業技術師范教育的培養模式。以往職業學校的教師多來源于普通學校。而黃炎培、陶行知等提出了三種師資培養的方法,拓寬了師資的來源渠道,也豐富了師資的培養模式。他們指出除了通過招收普通學子授以經驗學術與教授法以養成師資外,還可以通過招收職業界的杰出人才教授學術與教授法或是聘請一些專家、學者與職業界中有經驗的人共同培養,以養成師資。
第四,為現代職業技術師范教育的發展提供借鑒。黃炎培關于職教師資種類與培養方法的理論,陶行知、潘文安等關于職業師資標準與培養途徑的理論對于我國目前職業師資培養及研究仍具有重要的意義。雖然,關于職教師資培養的標準、種類、培養途徑等的論述很早便有。但是目前我國職教師資培養在師資標準、培養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例如,師資培養標準方面,研究者們指出,職業學校的教師必須具備專業的知識、技能與實際的經驗,而實際上,我們許多學校往往會忽視實際環節。
由于所處的歷史時期不同,所以這一時期研究者們所提出的相關理論不可能完全適用于現代社會。事物是不斷運動、發展、變化的,因而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職教師資的理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需要根據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的發展等不斷豐富職業技術師范教育的理論。
[1][5][7][12]中華職業教育社編.黃炎培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4(6):275-277.
[2][8]陶行知.中國教育改造[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3):8-10.
[3]陳選善.職業學校師資應怎樣養成[J].教育與職業,(127):573.
[4]周椒青.職業補習學校教師的管測[J].教育與職業,1936(174):270.
[6]潘文安.職業教育 ABC[M].上海:世界書局,1929(1):108-109.
[9][10][11]鐘道贊.職業師資訓練問題之研究[J].教育與職業,1932(137):317-324.
查玉鳳(1987-),女,江蘇淮安人,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2009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職業技術教育基本理論;楊大偉(1964-),男,吉林農安人,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教育與人力資源研究所副所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技術教育基本理論。
G719.29
文章編號:1001-7518(2011)13-0093-04
責任編輯 王春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