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水平:職業教育的功能、限度與對策

2011-10-23 01:53:20唐智彬石偉平
職教論壇 2011年13期
關鍵詞:培訓農村教育

□唐智彬 石偉平

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水平:職業教育的功能、限度與對策

□唐智彬 石偉平

職業教育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服務既有必要也是可能的,高水平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必須促進城市的經濟發展、促進農村發展、促進農民個人發展,因此必須從職業教育本身、現存制度環境等多視角來討論職業教育服務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目前職業教育服務農村勞動力轉移存在三個方面的限度:職業教育效能不高影響轉移培訓的質量;勞動力轉移培訓帶來的人才外流效應影響了農村建設與發展;職業教育不能改變農民身份難以促使農村勞動力實現真正轉移。要在充分發揮職業教育服務功能、為轉移勞動力提供優質服務的基礎上,通過樹立城鄉統籌發展思想,逐步完善相關政策安排,以高水平的勞動力轉移促進農村發展,并實現轉移勞動力在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才能最大程度突出職業教育的重大意義,從根本上提高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水平。

職業教育;農村勞動力;轉移;城鄉統籌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城鄉經濟體制進行了諸多方面的改革,這些改革舉措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動創造了條件,帶動了農村勞動力大規模的轉移。由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就業存在種種現實問題,影響了轉移的效率,因此,如何通過服務農村勞動力,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水平,并在這一過程中實現自身的發展,成為新時期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課題。本文論述了職業教育服務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背景和必要性,分析了職業教育服務農村勞動力轉移功能的限度,并試圖從多個角度討論提升職業教育服務能力的策略。

一、職業教育服務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背景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在世界上大多數發達國家的發展過程中都發生過。[1]在我國,從現狀看,我國農村轉移勞動力為我國經濟發展、城市化建設貢獻巨大,安徽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孫自鐸(2004)的研究表明,外來農民工創造的GDP分別相當于北京GDP總量的32%、上海的31%、廣東的30%[2],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同時,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呈現較大的特殊性,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動因、方式和轉移之后在城市的發展等都與其他國家有所不同。

(一)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推動因素

1.城鄉的巨大差距是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的主要誘因。在收入差距上,2007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相差近萬元,比例為3.33∶1,且在持續擴大;而世界銀行的相關報告指出,世界上多數國家的城鄉收入差距比率為1.5,超過2的極為罕見。農民清楚地意識到,“務農”這一職業是造成收入差距的主因,對“非農職業”的追求成為農民的重要選擇。因此,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由此產生了“農民工”這一群體。

2.產業結構調整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條件。宏觀地看,我國產業結構的總體調整是第一、第二產業結構比例逐步縮小,第三產業迅速擴大。從2008年的相關數據看,我國2008年三次產業比重為11.3∶48.6∶40.1,而從國際上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特征看,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比例還將縮小,二、三產業門類迅速增加,且由于農業發展受土地規模和勞動力需求特征限制,勞動力需求彈性較小,且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趨勢進一步降低了農業從業人員的規模。因此,我國農村農業從業人員將進一步減少,同時二、三產業的從業人員缺口還比較大,需要大量勞動力補充,證明我國整體產業結構調整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準備了條件。

3.我國快速的城市化進程推動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從國際經驗看,當城市化水平達到30%的臨界值時,將進入加速城市化階段。從我國的實際狀況看,2003年,我國城市化率達到40.50%,已經進入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階段。同時,根據預測,2010年,我國城鎮人口將達到6.7億,城市化水平將達到50%。按我國13億人口計算,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城市人口將增加1300萬人。至2020年,我國將有8億人生活在城市,城市化率達到60%,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在此基礎上,我國國家統計局預測,到2010年,我國將有1.06億農村人口轉移為城鎮人口,2020年還將有3.20億左右農村人口轉移,剔除城鎮人口的自然增長,今后數年間平均每年將有1400萬-1500萬左右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3]快速的城市化進程有力地拉動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

(二)職業教育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功能分析

高質量的職業教育與培訓服務對于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水平具有重大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從轉移前的農民適應城市生產生活需要的程度來看,農村轉移勞動力亟待加強培訓,以提高轉移的效率。農村勞動力在轉移到城市的過程中,存在“技術斷裂”的現象,即工業化對勞動力知識技能水平的要求在逐步提高,而農村勞動力在向第二、第三產業的轉移過程中原有的農業生產知識技能已不適應工業生產的需求,但又尚未掌握新的勞動技能的一種的技術斷裂現象。[4]技術斷裂導致農民工轉移后就業困難,每年都有部分農民工因無法在城市找到工作而返鄉,城市勞動力市場需求和農村人力資源供給之間存在較突出的矛盾。農村勞動力通過接受培訓,具備基本技能,將減少盲目流動,提高轉移的針對性。

2.從農民工在城市的發展來看,也有加強培訓的必要。現實狀況是,農民工要享受到平等的市民待遇,在排除政府的政策歧視等外在因素之后,更多的是經濟理性的影響。[5]即農民工必須通過強化人力資本積累,提升自身稟賦,并因此實現收入、工作環境等方面的改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教授Kremer與哈佛大學的合作者Maskin(1996)研究發現,正是由于勞動力的技能差別,導致了職業分離(segregation)和員工在工資上的巨大差異。[6]從一項全國調查的統計數據看,農民中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達88%,其中農民工流動的就業人群中,初中及以下的占83%,未接受技能培訓的占72%,農民工以從事制造業和建筑業為主,工作辛苦且工資較低。[7]從外出農民工接受技能培訓的情況看,51.1%的外出農民工沒有接受過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訓。文化程度越低接受過技能培訓的比例也越低,在文盲半文盲農民工中接受過技能培訓的占26.3%。[8]轉移勞動力未接受相應的職業培訓的現狀不但會影響農民工在城市中的發展,甚至可能導致其在城市無法立足,進而引發其他問題。

相關的研究和近年的轉移培訓實踐表明,有針對性的轉移勞動力培訓將能縮小農民工與城市勞動者在技能水平上的差距,為其可持續發展儲備人力資本。此外,相關的轉移培訓,也是使農村勞動力能夠接受工作和生活的現代理念,獲得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技能,同時建立對所在單位的歸屬感及對社區的親近感的重要方式,否則他們就很難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樂,更談不上積極參與建立一種有效并且和諧的工作單位環境。[9]

此外,服務轉移勞動力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巨大契機。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的傳統生源不斷減少,導致職業院校,尤其是城市中職學校招生困難。要改變這一現狀,職業教育必須改變單一生源的現狀,實現生源結構多元化,才能擺脫生源危機,而將轉移勞動力的職業教育與培訓做大做強是我國職業教育的重要策略選擇。轉移勞動力數量大,需要接受培訓的人數眾多,職業院校通過積極發展非正規的中、短期培訓,既能解決生源問題,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又作為解決三農問題整體戰略的一個環節,將有效提高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

二、職業教育服務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問題與局限

我們認為,農村勞動力是否實現有效轉移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衡量:第一,促進了流入地的經濟發展和GDP的增長以及經濟社會總體的發展與進步,這一點在前文已有明確論述和充分的數據說明。第二,逐步縮小城鄉差距,這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農村勞動力轉移促進了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縮小;二是農村勞動力轉移不是以農業荒廢、農村人力資源流失和農村更進一步邊緣化和凋敝為代價,而應該是城鄉互動發展,逐步向城鄉一體化的目標發展。第三,轉移農村勞動力在城市實現個人可持續發展,這也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轉移成本降低,尋找工作的時間縮短,工作穩定性增強,工作環境改善等,并能逐步實現個人的提升;二是轉移勞動力在城市能享有與市民同等的待遇,不再只是城市的邊緣人,融入城市生活。以上三個方面都得到了滿足才是高水平的農村勞動力轉移。

如前文所述,要實現高水平的農村勞動力轉移,職業教育的作用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參照以上三個方面的衡量標準,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的服務功能發揮受到了較多的限制。針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職業教育與培訓困難重重,農民參與意愿不高,[10]在收效方面,也極為有限。職業教育在促進農村勞動力的有效轉移,提高轉移水平方面作用并不是非常明顯,表現在:農民工的整體素質并未通過農民工的培訓項目得到實質性的提高,農業與農村并未隨著農民工隊伍的壯大和農民收入的提高而得到發展,相反卻是農村不斷敗落,農業衰退,農村不斷邊緣化,城鄉差距持續擴大。出現這些問題,除了職業教育自身的功能發揮不足之外,還與長期以來存在的體制性問題密切相關。雖然體制性問題并非職業教育自身的問題,但卻實實在在地影響了職業教育功能的發揮,某些時候甚至是主要的影響因素。具體分析來看,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職業教育效能不高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水平

影響職業教育效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正是由于目前面向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質量不高的狀況影響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整體水平。有研究者調查發現,認識不明確、尚未形成完善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缺乏穩定的經費來源、轉移后培訓不足、培訓內容不適應農民的學習需求等問題影響了職業教育服務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效果。[11]我們從各類政府文件、報告以及研究論文中將職業教育服務轉移勞動力培訓的問題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經費問題。我國近年開始實施的一系列“工程”、“計劃”等項目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提供了部分資金,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公開數據顯示,2006-2008年各級財政安排的用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的資金支出累計達到80億元。但是相對于數量巨大的待培訓人群來說,還是“杯水車薪”,造成“廣種薄收”的狀況。經費投入方式上,以“運動式”和“項目化”為主,尚未形成穩定的經費投入機制,導致許多培訓項目有計劃無實施。如某省建設部門的農民工技能培訓情況匯報中就反映:由于經費問題,2008年該部門實際培訓的人數只有計劃人數的20%,而且完成的部分中,政府經費補助都難到位。[12]

2.管理協調問題。目前參與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部門多,各部門、各有關單位的職責范圍沒有明確劃分,自成體系,互不聯通。縱向層面省、市、縣、鄉建立的科技素質培訓資源未能相互有效地銜接。橫向層面涉及農民培訓工作的部門有農業、科技、教育、勞動、財政、婦聯、共青團等近20家,造成政出多門、多頭管理、重復培訓等。[13]以2004年開始實施的“陽光工程”為例,就涉及到農業、教育、財政、扶貧等多個部門。多部門參與培訓是為了解決培訓本身和培訓相關的一系列問題,如職業資格證書、就業安排等。由于未形成政府統籌,各部門之間沒有形成深度參與、分工協作的運行機制,缺乏有力有效的領導、組織和管理機制,就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部門之間無法形成合力,造成了培訓資源浪費。

3.培訓的系統性和可持續性問題。目前的勞動力轉移培訓多是以“運動式”開展,通過一系列的項目和工程進行運作,缺乏長效培訓機制。雖然項目化運作能夠將有限的資源以最集中的方式來利用,但是,“運動”過后往往不能形成持續運行的培訓機制,導致培訓缺乏可持續性,沒有穩定的培訓機構、人員和場地,不利于轉移培訓實力的整體壯大。由于對勞動力轉移培訓的認識問題,造成了政府重視、但培訓機構和農民本人參與培訓意識淡薄的狀況。同時因為相關監管機制的缺失,有的地方還出現了培訓機構行賄購買農民工培訓指標套取培訓經費的違法行為,[14]浪費了公共資源,影響了轉移培訓的嚴肅性。

4.培訓內容的適切性問題。現有的培訓中,培訓機構難以做到從農民的技能需求特點出發來設置相關培訓內容,培訓方式、時間和地點忽視農民群體的特點,導致農民主動參與培訓的興趣不濃。此外,由于缺乏嚴格的就業準入制度,導致農民在參與培訓之后,即使獲得相關證書,在就業或收入上也沒有明顯的優勢,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培訓的有效性,接受培訓并不能帶來明顯的區別,打擊了農民接受培訓的積極性。

5.用人單位的參與度問題。由于農民工的就業崗位穩定性較差,流動性大,培訓農民工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性,所以用人單位在農民工培訓上缺乏積極性,企業在農民工培訓中“演戲”居多,很少真正將培訓工作做到實處。此外,國家沒有關于企業參與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規定和免稅政策,導致企業沒有參與的主動性。

(二)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教育抽水機”效應影響了農村的建設與發展

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2006年我國外出農村勞動力比農村勞動力整體的文化水平更高,因此可以推定,農村勞動力轉移并非均質進行,具有較強勞動能力(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等)的壯年勞動力更傾向于流動到非農產業就業以獲得更高的回報,[15]而年老體弱的勞動力則留守農村;但優質農村勞動力外流,導致務農人員的整體能力與素質降低,很難適應現代農業生產的需要與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這也就是近年來農村不斷凋敝,農業生產停滯不前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縮小城鄉差距方面,消除地區差距的根本途徑在于消除地區之間的勞動力技能差別,同時其關鍵又在于消除人力資本和教育水平的差異;但如果地區之間的教育和技能差別存在的話,勞動力流動反而可能會擴大這一差距。[16]有研究已經驗證了這一觀點,因為各種原因,勞動力跨地區流動雖然為流入地帶來比較高的GDP貢獻率,但卻進一步擴大了地區之間的差距。[17]因此,即使通過教育與培訓,使農村勞動力轉移能在城市獲得更高的收入,但對農村發展來說,卻并不是好事。有研究者從我國近30年的數據中分析認為,教育在農村人力資本流失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教育投資與人力資本流失率之間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研究者將其形容為“教育抽水機”。[18]目前,由于農村優質的勞動力轉移而引起農田拋荒、農業減產,農村發展緩慢,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

前文述及,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根本目標在于,促進農民富裕,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互動發展。而目前由于缺乏城鄉統籌的發展觀,導致了人才的單向流動,職業教育與培訓在這一過程中,扮演的不是真正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水平的角色,而是抽取農村優質人力資源的“抽水機”,這與其服務功能是相悖的。雖然這一現象是城鄉關系完善中的必經過程之一,但是我們應盡可能避免這一現象的影響擴大化。

表1 2006年我國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構成情況(單位:%)

(三)職業教育無法改變農民身份導致農村勞動力難以實現“真正的轉移”

在我國,由于實施的是“城鄉分治”政策,只有那些擁有官方確認的城市戶口的人才是國家(政府)承認的城市社會共同體正式成員,而那些沒有城市戶口的農民在自己國家的城市中的身份,則就像是其他地方的外國移民,是“非公民”(noncitizens)。[19]美國學者蘇黛瑞(Dorothy J.Solinger)對我國農民工問題研究后發現,對于那些從農村流動進入城市的農民流動者來說,問題不僅僅是暫時缺乏由國家提供的維持日常生計所必需的條件,關鍵在于,由于不擁有城市戶口,他們根本沒有“資格”(ineligible)享有城市中的正常生計,沒有“資格”享有城市居民作為與生俱來的“自然權利”加以接受的那些社會福利和服務。因此,對于進入城市中的農民工來說,根本問題不在于直接去爭取維持生計的收入、福利、服務等,而是爭取獲得這些待遇和計劃的資格,也就是爭取“公民權”(contesting citizenship)。[20]可以說,如果不能改變現有制度,即使是有再好的職業教育與培訓,具備再高的技能,農民工始終是“外來人”,不可能享受到與城市職工平等的權利,職業教育的效果因此大打折扣。

由于我國的“城鄉分治”的政策現實,城鎮居民與農民在社會保險、醫療保險以及養老保險都分屬于不同的管理體系,農村居民流動到城市,將自身人力資源最為豐富的階段奉獻給了城市的經濟發展,但一旦其人力資源枯竭,農民工無法再為城市奉獻勞動力的時候,城市無法將其納入任何保險及社會福利與保障的范圍,而是逼其無奈地返回農村,將所有的福利性政策負擔都轉移給農村,加重農村的負擔,因而進一步拉大了城鄉之間的差距。上述由于“分治政策”而導致的不合理現象,造成了職業教育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服務雖然可能短期地改變農民的境遇,提高其生活水平,但是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農村與農民的問題。農民工是屬于農村的,城市還是城里人的城市,不會真正成為農民工的城市。所以說,職業教育促使勞動力真正轉移的功能有限。

三、充分發揮職業教育服務功能、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水平的對策

從以上三個方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職業教育服務“農村勞動力轉移”受到了自身質量、外部制度環境等多個方面的影響,導致職業教育并未能真正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水平。這其中,職業教育自身的效能問題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制度性因素是影響這一問題的關鍵。因此,一方面要不斷提高職業教育質量,改進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效率;另一方面,必須從更寬廣的思路、更深層次的視角來討論職業教育的服務能力提升的問題。我們認為,在改進職業教育與培訓服務質量的基礎上,樹立城鄉統籌發展觀,逐步實現相關政策安排與現實狀況的互動,全面提升職業教育服務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能力,推進農村的全面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水平。其中,職業教育服務功能是基礎,制度改善是職業教育服務功能發揮的保證,二者是相互推動的。

(一)加大投入,完善培訓內容和培養方式,為轉移勞動力提供優質的職業教育服務

提供轉移勞動力所真正需要的培訓內容是決定職業教育服務能力的根本,因此,從轉移勞動力的需求出發,從其學習能力特點出發,來選擇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式是職業教育與培訓效率得到提高的關鍵性因素。從轉移勞動力的知識和技能需求特點來說,針對轉移勞動力的培訓一定要充分考慮實用性,短期內能夠產生收益是這類培訓的基本要求,轉移前的培訓主要是為定向轉移服務,為農民培訓一技之長,實現在轉移后盡快就業;轉移后的培訓主要針對農民工在城市的發展,既有技能的發展培訓,也應該將一些與其生活緊密相關的法律、衛生、自我保護等相關知識納入培訓范圍。

從轉移勞動力的技能基礎和學習特點來看,要采用適合其知識和技能基礎的教授方式,避免太難或者太空泛,保護其學習積極性,保證培訓效果;在培訓時間上,應考慮轉移勞動力的工作特點,在適當的時間安排培訓,通過出臺相關的規定,協調其工作和學習的時間。

要保證以上幾個方面工作的順利實施,一是要加大針對轉移勞動力培訓的經費投入,完善相關的硬件建設,提高補貼額度,并根據不同層次的培訓需求決定政府補貼程度,分全額補貼與部分補貼;二是要培養面向轉移勞動力培訓的師資;三是要完善培訓內容,組織力量開發適合轉移勞動力培訓的相關教材。四是在市場機制不成熟的條件下,要通過建立全程的監督與評估機制,保證培訓機構提供的培訓服務的質量。五是要逐步完善二、三產業中各類職業資格證書,并強化執行“持證上崗”的有關規定,保障培訓的有效性。

(二)創新管理方式,實現勞動力轉移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職業教育服務農村勞動力轉移主要分轉移前教育和轉移之后培訓,前者著眼于農村勞動力能夠順利轉移,轉移后的培訓主要注重農民工在工作過程中的技能發展、素質提升和生涯發展。要通過改革管理方式,明確各方責任,實現農民(工)培訓的職前職后統籌、城鄉統籌和區域內統籌,城鄉聯動、互助合作,分工提供培訓資源,提高管理績效和資源利用效率,推動面向農民工的職業教育與培訓發展壯大。

首先,應實現轉移前培訓“常規化”。這既是保持培訓工作的可持續性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效率的手段。要通過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來保證轉移勞動力這一基本權利的實現,并完善與職業教育密切相聯系的就業準入制度來強化這一政策。

其次,應實現轉移后培訓“屬地化”,即由轉入受惠地政府有關部門組織、規劃、實施農民工的培訓。“屬地化”的培訓思路既明確了當地的責任,也能夠充分有效地利用勞動力流入地豐富的職業教育資源。同時城市職業教育發展應該關注轉移勞動力這個巨大的市場,統籌職前職后培訓,

再次,應實現轉移培訓管理“專門化”。由于負責轉移勞動力培訓的部門較為復雜,而且缺乏嚴格的監管,形成“有事無人管,有利大家爭”的局面,致使培訓工作混亂和經費流失,降低了經費的利用程度,滋生了腐敗,導致農村居民和農民工對培訓工作的強烈不信任。政府可以考慮通過協調統籌,由專門部門管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提高管理的效率,避免因為管理部門過多而難以協調的局面。

創新管理方式,可以考慮總結浙江長興和江蘇徐州等地實施的發放“培訓券”方面的經驗,采用市場化的職業教育和培訓供給方式,通過向農民發放培訓券,農民憑券到自己滿意的培訓機構進行培訓,培訓機構再憑券到相關管理進行結算。這樣一方面可以有效杜絕培訓經費發放過程中的權力尋租問題,防止國家的補貼被套取,農民掌握了培訓的自主權,自由選擇合適的培訓機構和項目,也有利于加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培訓市場一旦放開,眾多的培訓機構擺脫了體制的庇護,就必須下大力氣提高辦學質量。這樣不僅保障了培訓的效果,也將大力推進各類培訓機構、職業院校的發展,可謂一券多得,[21]民辦的培訓機構也有可能在這個過程中得到迅速的成長。但是這個過程中同樣要有一定的監管機制,避免培訓機構與持券者之間的私下交易,避免公共資源的浪費。

(三)樹立城鄉統籌的發展觀,完善制度安排,推動城鄉互動發展和轉移勞動力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充分實現職業教育的服務功能

“農村勞動力轉移與農村發展”的矛盾與優質農村人力資本城鄉之間的“推—拉”效應是市場配置資源條件下的必然表現,如果任由其發展將導致城鄉之間差距進一步擴大,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本質目標的實現,弱化職業教育的服務功能。因此,必須樹立城鄉統籌的發展觀,即逐步改變“城鄉分治”的做法,將農村與城市的發展通盤考慮,實現城鄉產業、社會等方面協調發展。在這一發展思路下,一方面,職業教育要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培訓服務,提高其人力資本積累水平,確保優質人力資源轉移到城市后能順利就業,并能實現自我發展;另一方面,要將“轉移培訓”和“留守培訓”相結合,在保證轉移勞動力的高素質的同時,重視留守農民的人力資本的積累,因為留守農民才是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發展的主要力量,他們扎根農村,是農村的希望。

在此思路的基礎上,應通過逐步改變我國目前“城鄉分治”的政策現實,將城鄉社會保障、醫療保險等制度統籌管理,逐步實現一體化,人員在城鄉之間能夠享受同等的政府各項服務。此外,更重要的是,政府應考慮統籌安排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之后的農村土地流轉、農業產業發展和部分產業向農村轉移的問題,讓農村勞動力不僅能順利留在城市,更要愿意回歸農村,發展農村。這樣才能實現“綠色的崛起”[22],促進農村的發展和穩定。只有在城鄉統籌發展的思想得以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村發展”之間的矛盾才能得以根本解決,職業教育的根本目標才能得以實現。

目前,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城鄉分割依然嚴重,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長效機制難以形成,轉移勞動力基本被排斥在現行勞動力市場政策法規之外,[23]導致轉移勞動力在城市的職業生涯發展受限。在現行政策框架下,單純依靠對轉移勞動力的人力資本投資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轉移勞動力的地位,職業教育的作用也有限。因此,要實現這一目標,在通過職業教育提高轉移勞動力素質的基礎上,在改革二元社會體制的前提下,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無論城鄉,對所有勞動者,都應按照人力資本的含量多少及生產率水平高低決定其勞動力價值和報酬,實現同工同酬。[24]并逐步改革附生了教育、各類保險及福利的戶籍制度,從制度層面保證農村勞動力在轉移到城市之后,既能在收入水平上得到提高,在社會保障體系方面得到改善,更在社會地位上得到和城鎮人口一樣的尊重。只有這樣才能從制度根源上消除“農民工”這種“身份加職業”的奇特稱謂方式,回歸農村轉移勞動力的本質特征,并實現轉移勞動力在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村轉移勞動力融入城市,也就從根本上提高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水平,突出了職業教育在這個過程中的重要意義。

[1]王章輝,等.歐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與城市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1-5.

[2]孫自鐸.農民跨省務工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J].中國農村經濟,2004(3):28-33.

[3]楊海燕.城市化進程中的職業教育發展研究[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8:36.

[4]蔣蔚.德國工業化進程中的農村勞動力流動:機理、特征、問題及借鑒[J].歐洲研究,2007(1):101-114.

[5][16]鐘笑寒.勞動力流動與工資差異[J].中國社會科學,2006(1):34-46.

[6]Kremer&Maskin.1996,Wage Inequality and Segregation by Skill,NBER working paper[EB/OL].http://homepages.nyu.edu/~rf2/Teaching/kremermaskin_NBER96_wageineqsegregbyskill.pdf,2009-12-26.

[7]莫榮.農民工勞動力市場的狀況和政策建議[J].經濟研究參考,2008(31):37-39.

[8]國家統計局農村司.200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R].http://www.tjcn.org/jjfx/201003/10426.html,2011-2-13.

[9]丁小浩.基于制度創新實現的帕累托改進[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9(4):2-9.

[10]張國,等.政府花錢,為啥還有老百姓不買賬[N].中國青年報,2009-2-9,http://www.cyol.net/zqb/content/2009-02/09/content_2531186.htm,2010-1-10.

[11]張竺鵬.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問題與對策[J].教育研究,2006(8):55-60.

[12]湖南省建設廳.關于建筑業農民工技能就業培訓情況的匯報[Z].2009年.

[13]長子中.農民工培訓工作面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N].農民日報,http://news.cyol.com/content/2009-04/14/content _2623683.htm.

[14]王曉磊.重慶部分學校行賄“買”農民工培訓指標以獲暴利[EB/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12/04/c_12847823_2.htm.

[15]郁建興,高翔.農業農村發展中的政府與市場、社會:一個分析框架[J].中國社會科學,2009(6):89-103.

[17]孫自鐸.跨省勞動力流動擴大了地區差距[J].調研世界,2004(12):31-33.

[18]阮榮平,鄭鳳田.“教育抽水機”假說及其驗證[J].中國人口科學,2009(5):36-45.

[19]王小章.從“生存”到“承認”:公民權視野下的農民工問題[J].社會學研究,2009(1):121-138.

[20]Solinger,Dorothy J.1999,Contesting Citizenship in Urban China:Peasant Migrants,the State,and the Logic of the Market.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1]施維.農民工培訓經費緣何成為唐僧肉[N].農民日報,2009 -04 -22,http://nc.people.com.cn/GB/61160/917321 0.html,2009-12-18.

[22]徐勇.掙脫土地束縛之后的鄉村困境及應對[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0(2):5-11.

[23]張車偉.農村勞動力轉移與新農村建設[J].中國農村經濟,2006(7):4-10.

[24]黃映暉,張正河.勞動力城鄉統籌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中國農業經濟評論,2005(2):211-224.

唐智彬(1980-),男,湖南衡陽人,湖南省岳陽職業技術學院高職教育研究所講師,華東師范大學職成教研究所博士生,主要研究農村職業技術教育與比較職業技術教育;石偉平(1957-),男,上海人,華東師范大學職成教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比較職業技術教育。

本文為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課題(2010)“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改革研究”、上海市重點學科(79003099)“職業技術教育學”階段性研究成果,主持人:石偉平。

G710

A

1001-7518(2011)13-0004-06

責任編輯 韓云鵬

猜你喜歡
培訓農村教育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農業(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今日農業(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培訓通知
從五方面做好引導培訓
勞動保護(2019年7期)2019-08-27 00:41:26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在農村采訪中的那些事
中國記者(2014年2期)2014-03-01 01:38:08
贊農村“五老”
中國火炬(2011年5期)2011-07-25 10:27:5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午夜18| 色婷婷亚洲十月十月色天|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波多野吉| 久草视频一区|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538精品在线观看| 日韩毛片视频|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国产乱人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综合第一精品小说|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9九|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 999福利激情视频|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正片| 日本高清有码人妻|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a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国产成人av大片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二区|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国产av色站网站|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9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焦| 国产精品55夜色66夜色|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网址| 亚洲欧美一级一级a| 久久九九热视频|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91| 精品在线免费播放| 2022精品国偷自产免费观看| 久久免费视频播放| 欧美无遮挡国产欧美另类|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看京| 欧美在线三级| 国产精品9| 视频一区亚洲| 香蕉久人久人青草青草| 日韩在线网址| 制服丝袜亚洲|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国产欧美日韩91| 欧美亚洲国产视频| 国产激情第一页| 一个色综合久久| 欧美a在线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www亚洲天堂|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免费在线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就去色综合| 国产污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国产99欧美精品久久精品久久| 毛片一区二区在线看| 久久熟女AV| 欧美有码在线| 九色91在线视频| 国产免费好大好硬视频| 一级香蕉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三级| 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麻豆国产原创视频在线播放|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精品波多野结衣| 亚洲综合色婷婷中文字幕|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无码| 免费一极毛片| julia中文字幕久久亚洲| 欧美成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