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慶紅 (重慶交通大學圖書館 重慶 400074)
近年來,數字信息日益成為高校用戶主要獲取的信息,但圖書館對用戶數字信息獲取行為的復雜性缺乏相應的正確認識,導致館藏數字信息與用戶之間長期存在著矛盾:一方面,用戶認為圖書館館藏數字信息不能滿足其個性化需要;另一方面,圖書館因數字信息數據庫使用率不高而苦惱。本文試圖從備受商界推崇的長尾法則及二八法則的辨析入手,通過實證研究探尋高校不同層次用戶群的數字信息獲取行為規律及其與二八法則、長尾法則的契合點,促使圖書館引導用戶優化數字信息獲取行為,以實現數字信息效益最大化、滿足用戶需求的目的。
2004年10月,《連線》主編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提出了一個網絡經濟的新概念——長尾(The Long Tail)。安德森認為,只要存儲和流通的渠道足夠大,需求不旺或銷量不佳的產品共同占據的市場份額就可以和那些數量不多的熱賣品所占據的市場份額相匹敵甚至更大[1]。
巴萊多定律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意大利經濟學家巴萊多提出的。他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約20%,其余的80%盡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因此巴萊多定律又稱二八法則或80/20法則[2]。
長尾法則的核心是:
●長尾的意義在于無限的選擇,即個性化。
●“多品種”的小市場與“稀缺”的大熱門市場的經濟學相差無幾,即無論流行程度高低,任何產品都能創造利益[3]107。
●大熱門市場與小市場并存,后者地位日益上升。
●更多的選擇和可獲得性,更大的便捷性。充分的個性化必須輔以完善的選擇助理服務[3]150。
二八法則的核心是:
●提倡“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經營方略。采取有效的傾斜性措施,確保重點方面取得重點突破,進而帶動全面,取得整體進步[4]。
●在原因和結果、投入和產出以及努力和報酬之間存在著不平衡關系,即80%的多數只能造成少許的影響,20%的少數造成的卻是主要的、重大的影響。
1.2.1 數據來源與統計說明
筆者對重慶交通大學的數字信息獲取行為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大體涵蓋:用戶的背景資料;用戶對中外文數據庫的需求、利用情況;用戶獲取數字信息的途徑。調查問卷按教師、研究生及本科生層次進行抽樣,由重慶交通大學圖書館管理委員會成員分頭發放,采用當場填寫、當場收回的形式。在發放的100份教師問卷中,獲得有效調查問卷93份;發放的450份本科生問卷中,獲得有效調查問卷450份;發放的100份研究生問卷中,獲得有效調查問卷97份。
出于對數據可獲得性的考慮,本次調查中數字信息以8種主要的中外文數據庫為統計分析樣本。這8種中外文數據庫包括5種中文數據庫,即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簡稱維普)、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簡稱CNKI)、萬方數據庫(簡稱萬方)、超星數字圖書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網(簡稱國研網);3種外文數據庫,即 Science Direct Online(Elsevier公司的科技醫學全文數據庫,簡稱SDOL)、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博碩士論文數據庫,簡稱PQDT)、SpringerLink China Consortia(外文期刊全文數據庫,簡稱Springer)。
1.2.2 數字信息在線使用情況與長尾法則、二八法則的契合分析
通過重慶交通大學鏡像服務器上的數據庫用戶管理系統進行檢索得出中文數據庫的使用統計數據;外文數據庫的統計數據則來自于數據庫提供商提供的使用數據統計報告。重慶交通大學2007—2009年數字資源在線使用情況如表1所示。
將CNKI、維普2種數據庫與其他6種中外文數據庫的使用情況進行比較可以看出,CNKI和維普兩大中文數據庫3年來的年下載文獻總量占8種中外文數據庫年下載文獻總量的77.2%,接近80%,符合二八法則。這說明CNKI與維普這兩種綜合性數據庫最受高校用戶歡迎,其文獻使用量在所有中外文數據庫中占有絕對優勢;20%的數據庫對用戶的數字信息獲取行為造成了主要的、重大的影響。
將CNKI與維普總的使用情況變化線與SDOL、PQDT、Springer的總使用統計情況變化線進行比較可知,近3年來CNKI與維普的年下載文獻總量占所有中外文數據庫年下載文獻總量的比例分別為:87.1%、80.6%、70.5%,呈逐年下降趨勢;而對3種外文數據庫的使用統計卻顯示,近3年來,SDOL、PQDT、Springer的年下載文獻總量在8種外文數據庫年下載文獻總量中的比例分別為:1.4%、0.95%、1.1%,用戶對外文數據庫的使用率較低(見圖1)。

表1 2007—2009年重慶交通大學數字資源在線使用情況統計表

圖1 2007—2009年兩大中文(熱門)數據庫與3種外文(冷門)數據庫的使用比例變化示意圖
對于3種外文數據庫與國研網,2009年與2008年相比的年下載文獻量漲幅(分別為:2165%、59%、81%、49%)均大大超過2008年與2007年相比的年下載文獻量漲幅(分別為:37%、25%、-5%、2%)(見圖2)。

圖2 2007—2009年冷門(“國研網”與3種外文數據庫)數據庫的年下載文獻量漲幅比較示意圖
這說明處于長尾尾部的個性化數據庫為用戶提供了無限的選擇,利用率較低的數據庫日漸受到用戶的關注和喜愛,使得熱門(長尾頭部)數據庫不再熱,冷門(長尾尾部)數據庫不再冷,用戶在繼續鐘愛CNKI與維普兩大熱門數據庫的同時,也趨于選擇其余富有特色的數據庫。
1.2.3 用戶使用數字信息比例與長尾法則、二八法則的契合分析
從問卷統計結果來看,在各層次調查對象中,共有19%的用戶未使用過館藏數字資源,其大部分為一、二、三年級的本科生。可見,對于本科生人數占絕對優勢的高校來說,有近20%的用戶未使用數字資源造成了高校數字資源利用率普遍偏低。

圖3 教師使用各數字資源的比例排序

圖4 研究生使用各數字資源的比例排序

圖5 本科生使用各數字資源的比例排序
通過圖3和圖4對教師與研究生使用數據庫比例的比較顯示,使用比例高居前3位的數據庫分別為CNKI、維普、超星數字圖書館或萬方。這說明處于長尾頭部的這些綜合性強、前沿性強、質量高的中文期刊全文數據庫與電子圖書受到高校科研用戶的普遍歡迎;其后的則分別是Springer、PQDT、國研網、SDOL,并且位居前3位與后4位的數據庫使用比例大致符合二八法則。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從用戶對館藏數字資源的需求反饋意見中可見倪端:有82%的用戶認為應增加世界三大著名檢索數據庫,即SCI(科學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會議錄索引),特別是豐富且能代表學科前沿的文獻資源,其中尤其要完善外文資源;另外,部分用戶認為應增加統計類數據庫,尤其是經濟類數據庫,如中經網數據庫、國泰安金融數據庫等。這說明約占總人數20%的高層次用戶對位于學科前沿、富有個性化的數據庫需求非常強烈,在反饋意見中具有較大的影響。
關于各層次用戶對外文數據庫使用比例的調查可以發現,用戶層次越高,使用外文數據庫的比例就越高;SDOL使用者最少、下載量最高,且教師的利用比例最高。這是二八法則中數據庫利用人數與下載量不平衡的體現,說明SDOL及其他外文數據庫與極少數高層次用戶的需求高度相關。
1.2.4 高層次用戶數字信息獲取途徑與長尾法則、二八法則的契合分析
教師與研究生兩個群體對數字信息的利用率較高,他們獲取數字信息的途徑在高校用戶中較具代表性。調查結果顯示了其獲取數字信息的主要途徑:教師(83%)與研究生(87%)的首選途徑都是“網絡搜索引擎”,其次是“圖書館館藏數字資源”,分別占57%、82%。這表明兩大用戶群體獲取數字信息時都是兩種渠道并行,并且通過互聯網搜索引擎獲取數字信息往往成為首選。
高校用戶的數字信息獲取行為受多種因素影響,但仍然存在一定的規律,即數字信息的可獲得性和易用性規律、數字信息尋求渠道規律、數字信息獲取行為的慣性規律。在用戶的數字信息獲取行為規律中,長尾法則與二八法則賦予了其新的內涵。
數字信息的可獲得性和易用性規律,即用戶在獲得數字信息資源、享受數字信息服務及使用數字信息技術時所遵循的“最小省力法則”[5]。
數字信息尋求渠道規律指用戶既通過“稀缺”的正規渠道(圖書館數字館藏),也通過“多品種”的非正規渠道(搜索引擎等)尋找所需要的數字信息,正規渠道與非正規渠道并用,并且正常情況下,后者往往會作為數字信息獲取行為的首選[5]。
用戶數字信息獲取行為的慣性規律指20%在某一領域中作專深研究的用戶,會更多地使用以前數字信息獲取經歷中自認為最有效的和最常用的數字信息渠道、數字信息來源及數字信息服務方式,并將自己的數字信息經驗傳授給其他用戶,促使更多的用戶利用[5]。
根據用戶數字信息獲取行為的慣性規律,結合用戶使用數字信息比例與長尾法則、二八法則的契合分析可知,全校近20%的用戶,包括教師、研究生及大四學生等的信息素養較高,對數字信息的利用最有發言權。圖書館要吸收二八法則精髓,充分重視這部分用戶的信息影響力,確保從重點用戶取得突破,在專業課教學、實踐等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融入信息素養教育。同時,圖書情報專業人員要與其他人員充分合作,在課程設計和改革中處于戰略決策者和革新者的主導位置,引導用戶關注并使用長尾部分的數字信息渠道、數字信息來源及數字信息服務方式。
通過數字信息尋求渠道規律,結合數字信息獲取途徑與長尾法則、二八法則的契合分析可知,將圖書館數據庫資源和搜索引擎結合使用是科研人員最常用的一種獲取學術信息的途徑,但是不能有效地保證信息資源查找的全面性[6]。圖書館要吸收長尾法則精髓,既要將圖書館數據庫資源和搜索引擎結合使用,又要充分利用與學科專業相關的學術論壇、BBS及一些綜合性網站、政府網站、專家學者的博客站點等其他渠道;檢索手段方面,既要使用基本檢索和高級檢索,又要注重分類、符號、布爾等檢索方式的有效運用[6],從而將用戶的注意力從長尾頭部的熱門數字信息獲取渠道引向更多差異化、個性化的數字信息獲取渠道,使圖書館的長尾資源得到更好的開發利用[6]。
面對長尾尾部富有個性化的數字信息,如何使其具有便捷性及可獲得性,必須輔以完善的選擇助理服務,幫助用戶作出選擇。為此,圖書館要對現有的各種中外文數據庫及免費數字資源進行深層次的揭示和組織。資源的揭示不是簡單的羅列和堆積,需要從用戶的信息心理和信息行為的角度進行分析,按照知識體系和結構進行分類組織,從多個角度對資源進行揭示,以便用戶方便、快捷地找到所需資源[1]。
此外,圖書館必須提供有效的檢索機制,通過有效的排序、推薦,引導用戶沿著發現的路徑,實現供應和需求的有效匹配,使數字資源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實現深層次的無縫鏈接,使用戶可以從一個入口獲得全面的數字信息,從而引導用戶在了解自己實際信息需要的情況下,主動挖掘自己需要的資源,降低獲取數字信息時對信息服務人員的依賴,使資源得到更大范圍、更大程度的利用。
通過對高校不同層次用戶數字信息獲取行為的實證分析可知,其與長尾法則、二八法則存在著諸多契合點。
與二八法則的契合點:20%的數字信息對用戶的數字信息獲取行為造成了主要的、重大的影響,使其創造了80%的文獻使用量;20%的高層次用戶引領用戶的數字信息獲取行為,使其呈現出數據庫利用人數與下載量不平衡的現象;20%的低層次用戶的數字信息獲取行為是造成高校數字資源利用率普遍偏低的重要因素。
與長尾法則的契合點:用戶在鐘愛熱門數據庫的同時,也趨于選擇富有特色的冷門數據庫;獲取數字信息是正規渠道(圖書館數字館藏)與非正規渠道(搜索引擎)并行,并且通過非正規渠道獲取數字信息往往成為首選。
高校用戶的數字信息獲取行為具有復雜性,本文僅以近年來商界推崇之長尾法則、二八法則,從數字信息的在線使用、使用者比例及獲取途徑3個層面分別對其進行契合分析,為優化數字信息獲取行為提供量化測度數據,從而達到數字資源效益最大化。
[1]孫紅衛. 長尾理論在圖書館服務中的應用[J].情報雜志, 2008(8):105-106.
[2]劉艷蘇, 桂秀梅. 二八定律與長尾理論在現代圖書館的共生應用[J].現代情報, 2009(8):40.
[3]安德森. 長尾理論[M]. 喬江濤, 譯.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6.
[4]從長尾理論和二八定律的比較去看用戶體驗[EB/OL].[2010-12-25]. http://cdc.tencent.com/?p=1378.
[5]顏端武, 王日芬. 信息獲取與用戶服務[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53.
[6]胡昌平, 賀 娜, 張俊娜. 網絡環境下高校科研人員信息查詢行為的調查與分析[J]. 情報理論與實踐, 2008(2):22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