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麗 (慶元縣圖書館 浙江 慶元 323800)
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網絡環境的形成及社會信息化的迅猛發展,網絡化、數字化已成為現代化圖書館的發展方向。目前,各國數字圖書館建設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尤其是歐美等發達國家,美國已經把數字圖書館的研發納入國家信息基礎設施計劃。1994—1998年,美國投入7 800萬美元,集合國防部、國家宇航局、聯邦調查局、國會圖書館、國家科學基金會、人文科學基金會及數十所大學和研究機構研究并推廣數字圖書館項目,該項目促進美國社會各類信息的高效傳遞,為全美公民提供終身學習的保障,預計其后續投入將會更大。美國的做法早已引起國際社會的重視,英、法、德、意等西方發達國家及日本、新加坡、韓國等亞洲國家也緊追其后。在數字圖書館建設的熱潮中,我國要緊追世界發展步伐,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同時必須正確認識數字圖書館建設的必要性。
數字圖書館建設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需要。2007年我國“十七大”后,國家多個部門聯合提出科教興國戰略決策,要求2020年基本建成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全民素質。學習型社會是指建設健全學習體制、提供有效的機制、保障人人享有均等學習機會、擁有學習權利并能支持個人終身學習的社會。而數字圖書館為建設學習型社會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場所。
“數字圖書館就是對有高度價值的圖像、文本、語音、音響、影像、影視、軟件和科學數據等多媒體信息進行收集,進行規范性的加工,進行高質量保存和管理,實現知識增值,并通過網絡通訊技術進行高效、經濟的傳播與接收,使用戶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從網上得到各種服務的圖書館”[1]。對于農村數字圖書館應予以廣義理解,它不僅指傳統的圖書館,還包括檔案機構、情報信息部門、影視中心、數字化校園及遠程診療中心等。它是國家信息產業重要的創新應用分支,更是新農村現代信息化建設的支柱。“數字圖書館具有收藏數字化、操作電腦化、傳遞網絡化、信息存貯自由化、資源共享化和結構連接化的特點”[1],它提供了全新的學習方式,使學習者可以不受時空限制自主地選擇教材與學習資源,并可隨時訪問網上的其他資源、從網站上獲取更多的新信息,憑借自身的公益性、教育性、服務性在學習型社會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要全面建設學習型社會、確保農村人人享有均等學習的機會,就必須高度重視農村數字圖書館建設。
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關鍵在農村。因為我國是農業大國,全國13億人口中有70%在農村。根據相關資料統計,我國92%的文盲、半文盲在農村;在農村現有4.97億的勞動力中,擁有小學文化程度的占4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2%,受過職業技術培訓的不足5%,受過技能培訓的僅占1%[2]。而在日本農村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達70%以上[2]。
近年來,中央提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3]的新農村建設目標,其關鍵在于“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3]。只有充分利用計算機、廣播網和電信網等多種信息傳播方式為農民提供各種信息服務,引導農民改變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促使農民價值觀念、消費觀念轉變,才能推進農村科技、文化、社會各項事業的永續發展;只有利用互聯網上豐富的教育資源大力開展農村現代化遠程教育,為農民提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育培訓和勞動力轉移培訓,才能培養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才能擴大農村勞動力的創業、就業機會,增加農民的收入;只有在農村真正實現數字信息化,才能消除城鄉之間信息占用與利用的差別,縮小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以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真正實現“鄉風文明”。
隨著社會信息化的發展,通信網絡已向IP化、寬帶化、移動化和全球化方向發展。國家已明確要求集中力量建設具有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的同步寬帶城域網和寬帶接入網,積極推進電信網、有線電視網和互聯網的“三網融合”,并要求有線寬帶網采用寬帶IP及HFC(混合光纖同軸電纜網)接入技術和數字電視傳輸技術建成城區內光纖到樓層、城區外光纖到農村的寬帶化、數字化交互式網絡。網絡不再只是為用戶提供單純消遣服務的場所,而已轉變成寓教于樂、為基層群眾提供多功能綜合服務的信息平臺。互聯網使用也從最初簡單的電子郵件、網頁瀏覽和軟件下載發展到網上新聞時政瀏覽、電子商務、電子政務、實時金融、視頻點播、視頻會議、遠程教育、遠程診療等多角度、全方位的應用,并且網絡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十二五”期間,文化部將在“縣級數字圖書館推廣計劃”的基礎上實施“全國數字圖書館推廣計劃”,建立以國家數字圖書館為龍頭、省級數字圖書館為骨干、市縣級數字圖書館為支撐的國家數字圖書館體系,進一步完善省、市、縣級數字圖書館功能,實現雙向傳輸、省市縣聯網,并向街道、鄉鎮、社區、農村延伸。“文化工程面向農村、面向貧困地區廣大群眾,特別是為廣大未成年人提供文化信息服務,是新時期加強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內容,是改善基層文化手段陳舊、落后狀況及把先進文化送到千家萬戶的現實、有效的途徑”[4]。這些皆為新農村數字圖書館建設提供了先決條件。
國家已實施大學生“村官”政策,即選聘高校畢業生到農村任職,積極實施輸送、培養新農村建設帶頭人的“強基工程”和培養、造就有基層工作經驗且對人民群眾有深厚感情的高素質領導人才的“育苗工程”。這不僅能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立志面向農村基層就業、創業,同時也為新農村數字圖書館建設選聘素質高、專業性強的人才提供了保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也隨之顯著增強。目前,由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投入建設的村村通水泥(柏油)路工程已基本完成,這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從建設農村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來看,實施村村通高速信息通道的作用遠遠超過村村通公路的作用。只要各級黨政決策者有長遠的戰略發展眼光并對此予以高度重視,想方設法制訂多種支農扶貧政策,那么建設農村數字圖書館的經費問題就完全有可能解決。例如,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和沿海省市的經費問題由省級政府負責統籌解決,中西部經濟欠發達的省市依據其貧困程度由中央及省級政府負責統籌支付,那么村村通高速信息通道、村村建數字圖書館的目標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是否注重農村數字圖書館建設,其前提是舊有的傳統觀念能否徹底轉變。目前,社會各界對農村數字圖書館建設的重要意義認識不夠,甚至還存在不少片面的乃至錯誤的認識,如認為“圖書館只是借書的地方,可有可無”、“圖書館建設投入大,卻無經濟效益”、“縣鄉鎮經費拮據,沒有財力解決數字圖書館的建設經費問題”等。如果我們總是固守舊觀念,再過百年也難將農村數字圖書館建設付諸于行動,國家的信息資源就難以讓百姓受惠。然而,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面對極其落后的農村文化教育設施和農民落后的思想觀念,我們應積極提高認識、明確目的、轉變舊有落后觀念。只有這樣才能積極主動、想方設法地進行新農村數字圖書館建設。
只有規劃科學、合理,才能保證新農村數字圖書館建設順利實施。編制好新農村數字圖書館建設規劃是落實中央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決策的必然要求,也是新農村數字圖書館建設的基礎工作。
3.2.1 統籌規劃、合理布局
農村數字圖書館建設規劃在原則上以行政村為單位,要本著智謀超前、統籌安排的原則,“要堅持科學規劃,實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逐步推進”[3],力求集聚資源、合理布局;同時要認真預測分析人口集居與發展趨勢,落實責任,以免分散投入、重復建設及“空村”建設。為此,必須對交通方便的鄉鎮和強村、大村予以重點建設;對交通方便、居住環境良好以及歷史、文化、旅游等資源豐富的不宜歸并、搬遷的村莊予以規模建設;對深處山區、交通不便、布局零星、人口減幅較大的村莊采取適當措施,控制建設。
3.2.2 多渠道加大投入力度
在經濟較發達的農村,可探索一條以省級政府統籌、市縣政府負責、國有民用、公助民辦、民辦民用、國有與民有相結合、經濟與文化相互動的農村數字圖書館建設新路子。在經濟欠發達的農村,中央與省級政府應予以統籌規劃、分批分年建設,逐年加大對貧困農村數字圖書館建設的投入,把農村數字圖書館建設納入扶貧計劃,建立城市對農村的文化資助機制;并且要積極引導發達地區社會力量捐助貧困農村數字圖書館建設,通過多種途徑加大對農村數字圖書館建設的投入,以加快新農村數字圖書館的建設。
3.2.3 分步實施
新農村數字圖書館建設要按照“先抓示范,后抓普及”的工作思路,嚴格遵循“試點先行,先易后難”的原則,逐步實施大文化信息資源“六連線”服務平臺建設,力爭條件具備者先上,尚不具備者積極創造條件也要上,盡快建成覆蓋國家、省、市、縣、鄉、村六級層次的數字圖書館網絡,在全國各個行政村逐年建起標準的數字圖書館,以實現城鄉大文化信息資源一體化、實現城鄉大文化信息資源共建共享,不斷完善新農村的建設,促進新農村信息化、現代化建設。
3.2.4 綜合利用、講究實效
新農村數字圖書館建設不只要單純地加大財政投入,更要根據各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創新機制,努力推進多種綜合性服務。要充分利用鄉村原有的空置學校、影劇院、禮堂(會堂)等,對其進行修繕及擴建,力爭將村級電子政務辦公室、文體娛樂活動室、數字圖書閱覽室、多媒體遠程教育室、衛生醫療保健室、農村科技信息中心等綜合設置、集中建設,整合一切用于農村、服務農民的文化設施和文化內容,明確“培養新型農民是當前新農村建設最迫切的要求,也是新農村建設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5];要綜合考慮數字圖書館建成后的有效使用、效益最大化,做到科學優化設計,實現功能互補、資源共享,以便充分發揮使用效益,為農民提供更好的大文化服務,促進新農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數字圖書館建設的新目標是建成一個技術領先、功能多樣、資源豐富、特色明顯、綜合利用、高度共享、持續發展的網絡體系。要實現這一目標,注重農村特色資源建設及實用資源建設是工作的核心。
3.3.1 注重農村特色資源建設
各農村應根據本地實際需要,狠下工夫、多花時間、竭盡全力地收集能促進新農村建設的地方特色資源。例如,在文獻資源方面,應著力收集、編制、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如民族生態文化、旅游休閑文化、農業生態文化、古村名村文化、偉人名人文化、地產天然健康文化、名特優新產品文化等)資源,以地方特色文化不斷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在思想教育方面,應著力倡導現代文明、塑造現代農民。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主體,塑造現代農民、倡導新風尚是新農村建設的本質要求和突出特征。為此,數字化工作者務必高度重視收集、編制當地正反面教育案例并將其用于教育村民,除了大量收集、編制尊老愛幼、家庭和睦、鄰里互助、誠實守信、自主自強、勤勞致富等方面的案例外,也不能忽視反面案例(如農村封建迷信、聚眾賭博、小偷小摸、行兇殺人等違法犯罪現象)的收編,通過案例教育消除影響農村發展的不良因素。在經濟建設方面,應著力宣傳在農村創業,盡可能多且快地收集、編制利用科技創業成功的案例,并將其用于農民教育,樹立創業光榮的觀念和精神,激發農民的創業激情和致富渴望,增強其創業的勇氣和致富的信心。只有掀起村民創業的熱潮,形成想創業、敢創業、會創業的生動局面,才能使農村的“精、氣、神”發生本質上的變化,真正形成“生產發展,鄉風文明”。
3.3.2 注重實用資源建設
由于農民學習能力普遍較低,加之不同地域、不同村莊學習內容的側重點不同,所以數字圖書館管理工作人員要根據本地區、村莊實際需要,從多媒體網絡中選擇實用的學習資源并予以整合、精簡化、通俗化,力求“使農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學了能用,用能致富”[5],以激勵村民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村民學習的有效性。
農村數字圖書館建設需要大批具有敏銳的現代信息意識和多媒體知識以及能熟練掌握和運用多媒體技術、通信網絡技術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為此,應及早注重數字圖書館人才的培養。首先,要注重培養和引進復合型人才。復合型人才具有不斷學習新知識、接受新信息、形成新觀念的能力,是黨政方針政策、法制法規、農村科技致富知識、先進經驗、模范人物事跡、現代農業新觀念、農村科學發展觀的積極宣傳者,是耐心細致地指導農民及青少年充分利用數字圖書館進行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教導者,是善于采集地方特色素材信息、能及時編制地方特色學習資源的采編者,是善于從事數字圖書館常規性工作、能熟練使用和維護各種設備、充分利用和開發實用數字圖書館信息資源、實時動態地調整與完善網上學習教育信息資源、確保村民學習的實用性和有效性的管理者。其次,應注重對現有工作人員及新引進的年輕工作人員的教育培訓,通過在崗培訓、上崗培訓、轉崗培訓等方式重點教授其信息技術和數據庫技術,并要求使其能熟練運用網絡和瀏覽器軟件技術,并具備一定信息、網絡方面的相關知識。總之,只有具備一支優秀的員工隊伍,才能為新農村數字圖書館順利建設提供人才保障。
[1]徐文伯. 建設中國數字圖書館工程[EB/OL]. [2010-11-30].http://www.laomu.cn/wxzp/ydzx/wenxueqikan/Xhwz/xhwz1999/xhwz19990845.html.
[2]郭建鑫. 綜合網絡技術在農村遠程教育與農民培訓中的研究與實踐[EB/OL].[2010-11-30]. http://edu.aweb.com.cn/2005/12/11/10301386.htm.
[3]中共中央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EB/OL].[2010-11-30].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PI-c/1130430.htm.
[4]淺談網絡時代的基層文化建設[EB/OL].[2010-11-30]. http://www.ssfcn.com/Culture/detail.asp?id=3416&wordPage=2.
[5]楊宣寧. 培養新型農民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EB/OL].[2010-11-30].http://www.bianjibu.net/post/1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