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成吉
(新加坡)
新加坡中醫藥發展概況
蘇成吉
(新加坡)

新加坡的中醫藥是隨著華人定居新加坡而傳入,經過新加坡政府及中醫藥有識之士的長期努力,中醫藥成為全民所信賴的醫藥,現已成為新加坡重要的醫療體系。
現狀;概況;移民;醫療體系
新加坡位于東南亞地區的中心,面積約707.1平方公里,人口超過500萬,華裔占80%;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的航運要沖,馬六甲海峽的出入口,地理位置優越。公元1819年,英人萊佛士開埠新加坡后,中國和東南亞各地的華裔同胞陸續移居到新加坡,中國傳統醫學也隨著華人定居而傳入,并成為重要的醫療體系,有著獨特的發展軌跡。
1.1 開創中醫藥發展的先河 公元1867年,新加坡總人口有10萬人以上,華人占總人口62%,且有不斷增加的趨勢;南下移民以閩粵兩省之單身男性居多,由于生活困苦,遇有病痛,更是貧病交加,苦不堪言。當時在新加坡的閩粵兩省的僑領和富商,有鑒于救濟苦難同胞的惻隱之心,遂創辦以中醫中藥為主的同濟醫院,為貧困者贈醫施藥,至今乃保存這種罕見的醫療體系。公元1901年更有一些仁人善士在小坡創辦新加坡善濟醫社,為貧苦民眾服務。
1.2 發揚中醫學術為前提 公元1928年成立的“中醫藥研究會”是新加坡第1間中醫藥學術機構,共有90多位中醫師參與。公元1929年,成立“中醫中藥聯合會”,以維持和促進新加坡中醫中藥之發展,先后舉辦近百次的中醫藥座談會;出版24期《中醫月刊》;10期《醫航》。
1.3 中藥團體的成立 公元1941年,先后成立新加坡中藥公會、新加坡中藥出入口公會。
2.1 奠定三大發展基礎 公元1946年,一群資深中醫師宣布成立新加坡中醫師公會(原稱新加坡中國醫學會)并于10年之間創辦中華醫院、新加坡中醫學院、著重發揚中醫學術,先后通過報刊、講座及交流會等,成為發揚新加坡中醫藥的學術中心。
2.2 中醫藥成為全民所信賴的醫藥 在20世紀60年代及70年代,除了上述三大基礎目標繼續發展之外,其他中醫中藥團體和中醫慈善機構也相繼成立。新加坡中醫藥促進會所創辦中醫藥研究院,中醫慈善機構先后成立20多所,遍布全島。
3.1 新加坡與中國中醫藥界加強聯系 公元1978年,新加坡中醫師公會第1次組團訪問中國;從中吸取中醫藥發展的寶貴經驗,大大提高了中醫藥水平。
3.2 造就更多中醫人才 1983~1988年,成立同濟醫藥研究學院,培養43名畢業生。1957~1989年新加坡中醫學院共培養了1 035名中醫,對新加坡的中醫事業發展貢獻最大。1972~1989年新加坡中醫藥促進會,也培養了300多名中醫。
4.1 中醫師注冊制度的確立 1995年,衛生部成立中醫藥辦公室。1996年,8個地方性中醫藥組織成立,以加強中醫藥的自我規范。1997年衛生部設立中醫藥管理局,專司中醫藥事務。2000年通過傳統中醫法案,承認中醫的合法地位;隨后成立中醫管理委員會,確立中醫師注冊制度。
4.2 對中藥嚴格管制 1995年,衛生部藥物行政處和藥品部開始對進口中成藥進行查驗。1998年加強了對進口中成藥的監控,采取注冊登記制度,確保進口中藥的質量及使用的安全性、可靠性。
4.3 中醫藥學術組織 中醫師公會、中醫藥促進會等學術團體在中醫藥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中發揮著主導作用。國內學術交流形式以學術研討會、專題學習班為主,國際交流以對中國中醫界的互訪、考察、學習和共同召開學術會議為主。同時也參加世界范圍內的其他學術交流活動;東南亞地區以3年一度的亞細亞中醫藥學術大會最具影響力。
4.4 中醫邁向專科的領域 中華醫學會成立于2000年,是由一群新加坡留學中國并先后考獲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者組成,以弘揚中醫為宗旨,為新加坡引進專科中醫的概念,于2003年創立“專科中醫院”。學會屬下絕大多數骨傷科會員,皆畢業于廣西中醫學院,且有49名已考獲碩士學位,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都能學以致用,發揚骨傷科的治病優勢。
4.5 中醫教育
4.5.1 新加坡中醫師公會屬下中醫學院 成立于1953年,分別與南京中醫藥大學聯辦五年全日制中醫學士學位、中醫碩士研究生課程;與廣州中醫藥大學聯辦七年制中醫學士學位、中醫博士研究生課程;及供西醫修讀的針灸專業文憑課程。
4.5.2 新加坡中醫藥促進會屬下中醫學研究院 成立于1972年,與北京中醫藥大學合作舉辦七年制中醫學士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
4.5.3 新加坡中華醫學會屬下專科中醫研究院 成立于2004年,分別與廣西中醫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福建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等協辦碩士、博士研究生課程。
4.5.4 新加坡中藥學院 成立于2002年,與北京中醫藥大學合作舉辦中藥學專科教育。
4.5.5 新加坡南陽理工大學 2004年與北京中醫藥大學經過充分協商后決定,合作在南洋理工大學開辦5年制中醫學本科教育。
新加坡是活躍的中藥轉口貿易中心,而中國是主要供應國之一,近年來,中藥市場穩定。現有中藥店千余家;中醫醫療機構30多所;中醫師2 000人以上;近年中醫界與西醫界、科學界的合作日漸增多,以便促進相關學科的相互滲透與補充,尋求新的發展;其中不乏對中醫從業人員素質的要求;自1989年至今,已有逾3百名新加坡中醫師取得中國中醫藥大學或學院醫學碩士或醫學博士學位,這將有助于提高中醫中藥學術及臨床醫療水平,進一步促進新加坡中醫藥的發展。
Developmental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Singapore
SU Cheng-ji
(Singapo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Singapore has begun to use when Chinese people has migrated into Singapore.After several years of nurturing efforts by the Singapore government and far-sighted TCM practitioners,TCM has become a medicine that has the public’s trust,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Singapore's healthcare system.
current situation;introduction;immigrants;medical system
蘇成吉(1958-),男,醫學博士,現為新加坡衛生部中醫管理委員會注冊中醫師/針灸師、新加坡中華醫學會秘書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醫·生物雙學位臨床導師、世界手法醫學聯合會副主席、廣西中醫學院客座教授;1985年畢業于新加坡中醫學院,1997年畢業于中國廣西中醫學院骨傷科專業,獲醫學碩士學位,2004年畢業于中國成都中醫藥大學針推專業,醫學博士學位,2008年獲得世界手法醫學聯合會(美國注冊)頒發最佳機構優秀獎、特殊貢獻獎及最佳個人成果優秀獎(Acupuncture Treatment in Eye Diseases);目前主要從事中醫骨傷科、眼科、男科的診療工作,參編專著4部,在國內外學術會議或專業刊物發表論文近20余篇。
R2-09
A
1672-1519(2011)01-0080-03
2010-12-19)
·綜 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