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斌
酷6事件凸顯互聯網企業被收購后的悲劇
文于斌
收購這朵美麗的花,外表看上去很光鮮,但做起來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美好,而這也就形成了如今互聯網企業被收購之后停滯不前,甚至走下坡路的困境。

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酷6裁員風波,恐怕可以登上2011年度互聯網事件排行榜了,尤其傳播是之廣、影響之深,讓任何一個混跡于互聯網的人都不能充耳不聞。只不過大家都已經習慣在紛紛擾擾的風波中保持沉默,以免被當作出頭鳥被人惡搞。
在整個事件當中,沒有大是大非,沒有好壞標準之分,有的只是對互聯網企業被收編之后境遇的思考。
2011年5月18日,酷6宣布重組銷售部門,將減少酷6員工總數量的20%左右,并計劃在兩周內完成重組。當日下午就罷免了郝志中的高級副總裁職務及曾興曄的副總裁職務。這意味著酷6網銷售部門被整體換血。當日晚間,酷6多名銷售部中層員工在微博上轉發了一段視頻,稱在上海分公司裁員過程中,公司一方派出的人力資源員工毆打離職員工并導致一女員工受傷。
5月19日下午,酷6人力資源總監俞鵬代表酷6表示裁員補償N+1的基數是工資加銷售提成,而非外界傳言的只有基本工資;本次裁員后,酷6今年不會再裁員;由于被裁員工不同意協商方案,酷6可能在5月20日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即強制裁員。
5月25日,被免職的近40名酷6員工就裁員事件以集體名義向北京市海淀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遞交了抗議暴力裁員的投訴書。
5月26日,相關部門作出裁定,確認此次裁員無效,并責令酷6網5月30日前限時整改。對此,酷6作出回應,裁員計劃不會改變。
表面看來,裁員本屬公司人事調整的“家務事”,在市場經濟中頗為常見。但值得關注的是,酷6在此次勞資糾紛中的表現正是國內資方的強勢寫照。其間,勞動者則因代言人缺位而難以形成合力,在與資方的博弈中往往身陷弱勢。就此而言,國內勞務市場亟待培育獨立強大的工會組織,以此來為勞動者構筑一道內部維權的“防火墻”,同時避免公司人事安排問題過度外部化。
不可否認,酷6近期大規模裁員并非心血來潮,公司已連續6年虧損,營銷費用開支龐大,裁撤冗員、重新布局已是必然。然而,酷6在裁員過程中卻表現出了冷漠之情,不僅閃電出手不給員工調解的空間,而且北京總部一度筑墻封閉被裁員工辦公區域。如此行事難免傷痛員工的心。遺憾的是,酷6被裁員工雖在憤懣情緒下選擇了集體上訴,但事態后續發展卻依然彌漫著悲觀氣氛。再加上酷6向仲裁機構的判罰“說不”,足以預示著被裁員工維權之路的艱辛。
事實上,即便在西方發達國家,在市場經濟發展初期也同樣頻頻爆發勞資糾紛沖突,員工利益隨意受到侵害的事例并不乏見。最終,在政府與工會兩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構筑了勞資雙方平等對話的平臺,才營造了如今表現和諧的用工環境。
工會組織發展滯后是國內勞動者維權屢屢受困的重要“短板”。當前,我國工會組織在建立、干部任免以及經費劃撥等方面均依賴于企業,難以在談判中表現出應有的獨立性。因此,勞動保障部門在提高仲裁效率的同時,也應當著手培育成熟的工會組織,切斷用工單位與工會間資金、人脈等紐帶,讓工會組織真正成為穩定勞務市場的重要基石。

2006年,李善友創立了酷6網。2009年11月,盛大網絡通過旗下華友世紀以4400萬美元收購酷6網。酷6成功通過華友世紀在美國納斯達克借殼上市。但上市后的酷6卻依舊難改虧損的局面。
之后便爆出了創始人李善友離職的消息,李善友是酷6的靈魂,畢竟酷6網的生存基因,是和李善友聯系在一起的。只有他,才可以在公司有一呼百應的影響力,有群情激昂的號召力,有一張PPT就是一場精彩演講的鼓動力。李善友從搜狐人力資源總監,到搜狐總編輯,多種身份和特質集于一身,他創造了酷6網,而酷6也必然融入了他的血液和靈魂。他的離開,帶走了酷6的靈魂。在2011年第二季度,酷6凈虧損擴大至1180萬美元。
一直以來,酷6都面臨著營收的壓力,面對酷6的經營現狀,有人把責任歸咎于管理團隊的經營失誤,有人則歸咎于陳天橋的急功近利。
筆者認為,兩者的責任都有。李善友和老板陳天橋似乎并沒有很好的配合。陳天橋過于注重資本運作,但卻把持著戰略,很多公司的重要決策都是由陳天橋來拍板,對于管理團隊不能完全的放權。面對樂視、優酷的上市,奇藝等后來者的崛起等,或許陳天橋有些焦急了。
經營團隊雖然燒了很多錢,但卻在口碑形象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而相對于虧損來說,卻顯得有些生產率低下了。這不僅僅是銷售部門的責任了,更在于管理團隊沒能和老板溝通好,沒能更好地控制支出。
陳天橋現在通過裁員、重組等手段來改善公司的運營,更是體現了他在運營方面的急功近利。在戰略上的選擇、裁員等都是從資本的角度出發,而全然不顧公司的長遠發展、員工的士氣等。他辭掉的那些高官也將投入到競爭對手的懷中,這不免使本來深陷經營困境的酷6雪上加霜。
也許,酷6在陳天橋的手中,最終的命運最有可能的便是出售。
酷6在被盛大收購之前,雖然財務情況不佳,但從市場占有率來看還算得上視頻網站三強。在被盛大完成收購并曲線上市之后一年多的時間里,酷6不但在市場份額上沒能實現追趕,反而被優酷和土豆越落越遠。這讓筆者想起邊鋒和浩方這兩個被盛大收購的游戲平臺。邊鋒被盛大收購之前是中國站領先的休閑娛樂類游戲平臺,但在收購之后表現平平,市場份額被QQ迅速趕超。浩方被收購前同樣也是領先的互動游戲平臺,被收購之后同邊鋒一樣沒什么大作為。
幾個被盛大收購的準大牌公司,收購之后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看一看早年的著名電子商務平臺卓越和易趣以及搜索品牌3721的命運。卓越當時是國內領先的幾家B2C平臺之一,在被收購前卓越和當當是同一級別的公司。但在被亞馬遜收購之后,卓越和當當的差距越拉越大。易趣在被收購之前是中國最大的C2C平臺之一,但被收購之后,淘寶迅速崛起,易趣逐步勢微。
3721網絡實名在被阿里巴巴收購之前的市場占有量曾超過百度,但被阿里巴巴收購之后不到兩三年的時間占有量就急劇萎縮,最后停止服務。
另外,筆者發現在中國互聯網領域幾乎看不到一家本來在行業排前幾位的互聯網公司被另一家互聯網公司收購之后還能夠持續強勢發展得比原來更好的例子。
這個有趣的現象根本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或許沒有人能夠說清楚。筆者猜測最大的原因或許是創業團隊控制權的喪失。一個創業型的企業、一個創業時間不超過5年的企業的生存狀態和創業團隊是有莫大關系的。這些企業被收購之后,創業團隊往往會逐步淡出管理層。創業團隊退出之后企業基因隨之改變,企業很難再保持為原來那只勇猛善戰敢于拼搏的團隊,所以在不長的時間內就會被同行趕超并且拉開差距。
收購這朵美麗的花,外表看上去很光鮮,但做起來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美好,而這也就形成了如今互聯網企業被收購之后停滯不前,甚至走下坡路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