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超強
(江蘇省豐縣民族中學 江蘇 豐縣 221700)
化學實驗既能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驗證和加深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對實驗有深刻認識和理解,能預期到實驗時出現的異常現象并能給予合理的解釋。本文以銅與濃硫酸反應的實驗為例來進行剖析。
銅與濃硫酸反應的實驗,可操作性強、現象明顯,成為各版本教材的必選實驗,但不同版本對此實驗的設計又有所不同。
1995年人教版《化學》: 2000年人教版《化學》:

通過三種版本的實驗裝置圖的對比,我們可以直觀發現對于這個實驗的設計是越來越合理了。1995年人教版它是一個開放式的實驗,當進行演示實驗的時候,整個教室都可以聞到刺激性氣味,特別是前面的學生和老師更是“占盡便宜”。二氧化硫是一種有毒的氣體,實驗產生的氣體危害師生的身體健康、污染環境,所以很多老師會選擇放棄這個演示實驗。2000年人教版它變成了一個半開放性實驗,做演示實驗時,只有前排的學生和老師可以聞到刺激性氣味,大多數老師會做這個演示實驗來為教學服務。2006年的蘇教版中,它再次發生了改變,成為一個全封閉的實驗,做實驗時,聞不到刺激性的氣味,老師可以自由安排是演示實驗還是分組實驗。這個實驗的設計更科學,更合理,更符合綠色化學的理念,但實際操作時還可能會出現一些異常現象。
預期現象:
銅逐漸溶解,溶液冷卻稀釋后變藍,有大量的氣泡冒出,產生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品紅溶液逐漸褪色。
實際現象:
(1)加熱初期,銅片表面開始變黑,溶液為無色。
(2)繼續加熱,銅片表面繼續變黑,反應劇烈,有大量氣體產生,品紅溶液逐漸褪色,同時銅與濃硫酸反應的試管中出現墨綠色濁液,試管底部有灰白色固體產生。
(3)再加熱,試管中有“白霧”涌出,濁液變澄清,銅片消失,試管底部灰白色的固體增多。
(4)如反應完全后,冷卻靜置,把上層清夜倒入盛有少量水的另一支試管,溶液為無色,再向原試管中加水,溶液為藍色,而底部仍有黑色物質存在。
現象解釋:
現象(1)加熱初期,溫度不高,濃硫酸的氧化性不夠,使銅失去1個電子形成亞銅離子,而Cu2S的溶度積又特別小,易形成,所以發生如下反應:

所以銅片變黑,由于濃硫酸的吸水性,生成少量的硫酸銅難以水合,故溶液為無色。
現象(2)繼續加熱,溫度升高,濃硫酸的氧化性增強,主要發生如下反應[1]:

有大量的SO2氣體產生,故品紅溶液褪色。生成的CuS、Cu2S、S、CuSO4水合物混合呈墨綠色。此時,濃硫酸的吸水性強于硫酸銅,故試管底部有灰白色的固體產生。
現象(3)再加熱,濃硫酸繼續氧化CuS、Cu2S及少許生成的S,故濁液變澄清。試管中有“白霧”,是由于隨著反應的進行,原來被濃硫酸吸的水因溫度升高而釋放出來變成水蒸氣,然后隨生成的SO2溢出。生成的白色的CuSO4夾雜黑色的物質CuS而呈灰白色。
現象(4)上部液體是濃硫酸倒入盛有少量水的試管中是將濃硫酸稀釋,故溶液還為無色。在原試管中加水,溶液呈藍色,是因為所得溶液為CuSO4水溶液。為此,我做了下面的實驗。[2]
反應結束后,冷卻靜置,用膠頭滴管吸出上層液,向試管中加入水,溶液為藍色。取2mL此溶液離心分離,棄去上層液,用蒸餾水洗滌2~3次,然后在沉淀上滴加6mol·L-1HNO3溶液,發現有臭雞蛋氣味的氣體產生,該氣體能使濕潤的Pb(Ac)2試紙變黑,故為H2S氣體。同時沉淀溶解,溶液呈藍色,且有紅色物質出現,說明黑色物質是 Cu2S,因為:Cu2S+2HNO3=Cu(NO3)2+Cu+H2S↑。
由上可知,我的推測是正確的。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需要讓實驗現象成為預期現象或接近預期現象。為了使銅與濃硫酸反應的實驗達到預期的效果,我們需要注意下面的幾個問題。
我們可以看出銅與濃硫酸的反應,實際上是比較復雜的,它主要與硫酸的濃度、銅片的大小、反應的溫度有關[3]。
(1)硫酸的濃度:實驗中用98﹪的濃硫酸,實驗現象并不理想,而改用硫酸與水的體積比為8﹕3至9﹕1的濃硫酸,效果會更好。
(2)銅片的大小:事實上,銅與濃硫酸的反應可按照下面兩種方式進行:

如銅片的表面積太大時,反應b就會加劇,而用細銅絲主要發生反應a,實驗效果會更好。
(3)反應的溫度:反應b在100℃以下進行的較快,溫度較高時就會受到抑制,當溫度升到150℃后就以反應a為主。所以先把濃硫酸加熱到沸騰再加入銅絲,實驗效果會更好。
綜上所述,只有對實驗進行科學的探究,才能做好實驗,讓它達到預期的目標,更好的為我們的教學服務。
[1] 李積雙.銅與濃硫酸反應實驗現象研究 [J].化學教育,1999,(3):30
[2] 李明.幾個無機化學實驗現象解釋 [J].玉溪師專學報,1996,12(6)
[3] 孫志寬.中學化學實驗教學研究[M].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115